<p class="ql-block">漳卫河的流水,载着薛圈村半个多世纪的记忆奔涌向前。1963年特大洪水后,根治海河工程拉开序幕,人工开挖的河道虽解了水患之虞,却也将薛圈村的良田隔在了河对岸 。此后二十余年,村民们靠着摆渡或临时搭建的便桥往返种地,春送肥料、秋收庄稼全凭人力肩扛手提,遇上涨水天更是只能望河兴叹,“隔河种地”成了压在乡亲们心头的难题。</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民有所呼,必有所应。为了打通这条“生命线”,村里的老党员带着大伙一次次反映情况、向上奔走,把种地的难处、出行的迫切记在本子上、念念在嘴边。终于在1987年,国家拨款与村民自筹的资金陆续到位,幸福桥的修建工程正式启动。那时没有大型机械,村民们就自发投工投劳,搬石块、拌水泥,连老人都主动帮着送水送饭。当第一块桥板铺就时,河两岸传来的欢呼声,盖过了河水的流淌声。这座桥的建成彻底解决了村民隔河种地之难,拖拉机、小拉车,可以顺利过河,庄稼连年丰收,薛圈村的日子渐渐富裕起来,“幸福桥”的名字也由此在乡邻间传开。</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三十余载风雨侵蚀,老桥渐渐不堪重负,桥体出现裂痕,桥面损坏,钢筋裸露,曾经的幸福桥成了危桥,通行愈发局促。就在乡亲们担忧之际,2024年,完全由国家投资的重修工程悄然启动。挖掘机进场那天,村里的老人特意拄着拐杖来看,抚摸着被保留下来的老桥桥墩,念叨着:“当年修桥凑钱凑力,如今国家全包了,日子是真好了。”历经一年,崭新的幸福桥横跨河面,更坚固的桥梁飞架漳卫河上,护佑着往来安全,进一步成了名副其实的“民心桥”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站在新桥之上,看河水悠悠,对岸的田地里满是生机。从1987年的“解困之桥”到2025年建成的“振从1987年的“解困之桥”到2024年的“振兴之桥”,两座桥,跨越近四十年,却有着同样的温度。这温度,是党和政府对民生的牵挂,是“民有所呼、政有所应”的承诺,更是我们薛圈村人心中永远滚烫的感恩。</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咏幸福桥</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漳卫河畔起新虹,</p><p class="ql-block">两度恩波润心中。</p><p class="ql-block">党系民生桥作证,</p><p class="ql-block">一腔赤诚映日红。</p><p class="ql-block">昔日摆渡愁肠绕,</p><p class="ql-block">今朝通途笑意浓。</p><p class="ql-block">且看良田千顷绿,</p><p class="ql-block">幸福长伴水流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