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金秋十月,栗家庄小学开展了2025-2026学年首学期语文(道法)轮教活动11位教师齐聚课堂,以课为媒,共研教学新路径。</p> <p class="ql-block"> 本次语文轮教活动以“学本课堂”为核心,教师们聚焦学生主体,设计小组探究、文本批注、读写联动等互动环节,让课堂从“教师讲”转向“学生学”。同时紧扣“文启智慧”,借经典篇目引导学生品语言之美、悟思想之深。活动既展示多元教学实践,更搭建交流平台,助力教师共探语文课堂提质路径,让“学”与“智”在轮教中落地生根。</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郭志红老师执教的五年级上册语文《圆明园的毁灭》一课,围绕本单元的语文要素:结合资料,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展开学习,课堂上设计了三个学习活动,郭老师引导学生研读文本,抓住关键词,再结合课前查找的资料以及老师提供的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体会毁灭段中作者的情感,然后反复对比朗读,体现情感变化,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使命感和责任感。总体而言郭老师的课堂实现了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融合。</p> <p class="ql-block"> 陈慧芬老师执教的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黄山奇石》紧扣“运用’像‘字句仿写奇石”这一核心目标,通过“感知——欣赏——仿写——拓展”四个递进环节,引导学生从初步认知到深入品析,再到迁移运用。教师注重学法指导,在“欣赏奇石”环节,巧妙引导学生品读动词、观察图片、联系生活理解词语,将语言形式与内容感知有机结合。特别是在“仿写奇石”环节,教师提供了清晰的句式支架和图片支持,让学生在有样可循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表达,实现了从“学方法”到“用方法”的有效过渡。</p> <p class="ql-block"> 王利花老师执教的是五上第四单元《小岛》一课,开头创设情境,我是海岛宣讲员的任务,通过将军的口吻进行讲述上岛后发生的事情,学生们可以借助学习单完成将军上岛后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在讲述故事时,欠缺讲述评价的时间,虽然能达到“学本”课堂的要求,孩子们能小组合作完成学习单,评价方面有所欠缺,只是出示了一个评价表,没能真正达到学生评的效果。课虽不太完整,但是孩子们有所收获,也算是一课一得了。</p> <p class="ql-block"> 陈志娥老师执教的《桥》这节课,设计思路清晰,紧扣“读小说,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的单元语文要素。课程以AI视频引入核心问题“这是一座怎样的桥”?并围绕此问题展开三个教学活动:聚焦环境、聚焦人物、聚焦题目。教学目标明确,且与课后习题紧密衔接。课堂上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开展不顺畅,学习单的使用有待提高。课堂永远没有完美的时候,教师理念有了,但还需要逐步调整,不断改进。</p> <p class="ql-block"> 贺玉媛老师执教的《y w》第一课时整体设计合理,教学亮点突出:情境导入生动,通过"找朋友"激发学生兴趣;教学活动丰富,运用卡片、手指操、故事、游戏等多种方式突破重难点。书写指导细致,注重习惯培养;评价机制有效,能量星激励调动学习积极性。本课体现了拼音教学的趣味性与基础性相结合,目标达成度较高,是一节扎实有效的一年级拼音教学课。</p> <p class="ql-block"> 四年级高之惠老师的《普罗米修斯》以“神话故事传讲人”为情境任务导入,通过梳理起因、经过、结果,帮助学生清晰把握文章脉络,在回顾与讲述中夯实故事理解的基础;聚焦想象细节与人物形象深度剖析,体会神话的文学魅力;以“传讲神话”为实践载体,同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与语言表达能力。尤为亮眼的是,借助课后阅读链接设计对比表格,以直观形式呈现中西神话想象的差异,既呼应了“传讲人”的核心情境,又实现了知识的有效延伸,让学生在对比中深化对文化自信的认知。</p> <p class="ql-block"> 六年级三班栗嘉欣老师《穷人》,聚焦“环境描写”“人物描写”核心,任务设计贴合文本,通过学生的勾画、朗读、总结等活动,有效落实了文本品读目标体会桑娜人物形象。通过分类引导、社会背景补充等策略,精准帮学生体会“物质之穷”与“精神之富”的反差,教学逻辑清晰。</p> <p class="ql-block"> 三年级赵雪健老师《一块奶酪》以“森林好公民评选”贯穿课堂,将字词学习、内容梳理、人物分析等环节自然串联,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热情,契合三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 “为蚂蚁队长打分”“撰写颁奖辞”等任务,引导学生深度研读文本,在分析、表达中逐步把握蚂蚁队长“严于律己、关爱弱小”的形象,落实语文核心素养。从文本分析到颁奖辞创作,实现了阅读与写作的有效联动,既巩固了对人物品质的理解,又锻炼了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p> <p class="ql-block"> 熊思田执教《竹节人》第二课时,教学目标聚焦阅读方法运用与故事创编,贴合文本特点,重难点精准。导学环节以“任务二+任务三”分层推进,从体会竹节人乐趣到故事复述创编,活动设计(圈画批注、情境比斗、想象创编)环环相扣,既落实阅读方法,又兼顾表达训练。教师导学策略注重方法迁移与互动引导,评价量表清晰可测。不足是在引导学生体验乐趣时,没有提高学习要求,让学生归纳梳理自己的感受,有待改进。</p> <p class="ql-block"> 郭瑞红老师执教的是四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八课《网络新世界》一课,本课围绕“网络新世界”主题,目标明确,注重培养学生对网络的认知、安全意识和文明上网习惯。通过案例分析、情境模拟等活动,有效落实了“道德修养”和“法治观念”等核心素养,引导学生辩证看待网络的利弊,强化了网络道德和法律意识。部分环节时间分配可进一步优化,如网络规则讨论环节可适当增加深度;对于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关注不够,可设计分层任务,满足学困生和学优生的差异化需求。</p> <p class="ql-block"> 马瑞芬执教六年级《人民选出的代表》是《人大代表为人民》第一课时,本课学习围绕 “人民选出的代表” 这一核心主题设置了多个相互关联的项目任务,采用了视频展示、师生互动、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手段,同时创设情境、实施对话,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减负又高效,更好地帮助学生了解人大代表产生的方式、选举流程和选举资格的重要性,懂得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公民的最基本的政治权利,从小树立当家作主的责任意识,培养热爱祖国的情感。</p> <p class="ql-block"> 一场公开课的价值,往往在课后的评课研讨中沉淀升华。评课环节如期开启:校长亲临现场领航把关,教研组与语文组长立足专业深度剖析,一线语文教师们则结合实操经验各抒灼见。从教学设计的巧思亮点,到课堂细节的优化建议,多元视角的碰撞让每一处交流都成为成长的注脚——既让初始设计的闪光点被看见,也为后续教学的打磨明确了方向,让课堂从“完成”走向“完善”,让教学的成长闭环愈发清晰。</p> <p class="ql-block"> 本次语文轮教活动圆满落幕!11位教师展课堂风采,评课研讨凝智慧。愿我们带着收获深耕教学,以研促教、共赴成长,期待下次相聚再启教学新篇! </p> <p class="ql-block">撰写:熊思田、栗嘉欣</p><p class="ql-block">初审:陈慧芬</p><p class="ql-block">终审:张晓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