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核心价值观中“科学”要素的溶解性模糊:未来展望与时代呼唤</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张天鹏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在中华复兴的划时代进程中,我拿什么奉献给您?我的祖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题记</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近期,2025年诺贝尔奖陆续公布,邻国日本的31个诺贝尔奖,引发网络热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在当今这个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诺贝尔奖,特别是诺贝尔科学奖,对一个国家的基础科学研究,起着决定性的引领作用。然而,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不得不面对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科学”这一专项概念的缺失,是否构成了一种划时代的溶解性模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要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首先需要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及其重要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它包括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十二个方面,这些价值观共同构成了我们社会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然而,在这十二个方面中,“科学”并未被作为一个核心价值观要素与其它概念并列提出。众所周知,科学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无处不在,它既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也是提升国家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但为何在如此重要的价值观体系中,科学却未被并列提及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这可能与我们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有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占据主导地位,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社会的和谐稳定。这种文化传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们对价值观的理解和塑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科学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在当今世界,科技创新已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动力。一个国家能否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脱颖而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科技实力。因此,将“科学”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是对时代发展的回应,也是对社会进步的推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也许有人会说,科学已经包含在核心价值观“文明”这个要素的范畴里了。是这样吗?让我们从文明的内涵与外延进行深入探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查阅资料可知,文明的内涵:文明是一个多义词,通常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具体来说,文明的内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 物质文明:指人类在物质生产活动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技术成果,如建筑、工具、交通设施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2. 精神文明:指人类在精神生活领域所创造的文化成果,如文学、艺术、哲学、宗教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3. 政治文明:指人类在政治生活中所形成的政治制度、法律规范和治理方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4. 生态文明:指人类在与自然环境互动中所形成的生态观念、环保技术和可持续发展模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5. 社会文明:指人类在社会生活中所形成的道德规范、社会习俗和人际关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文明的外延:文明的外延是指文明所涵盖的范围和表现形式,它不仅包括上述各个方面的具体成果,还包括这些成果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影响。文明的外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 地域性:不同地区的文明具有独特的地域特征,如东方文明和西方文明、古代文明和现代文明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2. 时代性:文明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每个时代都有其独特的文明形态,如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信息文明和生态文明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3. 多样性:文明具有多样性的特点,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明成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4. 包容性:文明具有包容性的特点,能够吸收和借鉴其他文明的优秀成果,形成新的文明形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5. 动态性:文明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文明也在不断演变和进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综上所述,文明的内涵和外延是一个复杂而广泛的概念,它涵盖了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反映了人类社会的发展水平和进步程度。通过对文明内涵和外延的理解,我们看到,科学的确是包含在文明这个范畴里了,但我们同时发现,科学也融解在文明这锅汤里而面目模糊不清了,因此,就意义重大的核心价值观论,科学亟待提纯、单列、彰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那么,如何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凸现“科学”要素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一是加强科学普及和教育。通过广泛传播科学知识,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使人们更加理性地看待世界,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二是弘扬科学精神。科学精神包括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团结协作等品质,这些都是我们在追求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三是将科学理念融入政策制定和执行过程中。在制定和执行各项政策时,应充分考虑科学因素,确保政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总之,“科学”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溶解性模糊,确实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通过加强科学普及和教育、弘扬科学精神以及将科学理念融入政策制定和执行过程等措施,我们必须对科学提纯、凸现、光大,置科学于应有地位,从而发挥科学导向在当代的重要作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面对诺贝尔奖,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图片来自网络)</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附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篇哲学随笔于2025年10月27日发表于《深圳文学》网络平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作者简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张天鹏,笔名,啄壳。曾在《大科技》杂志、《首都文学》、《深圳文学》、《新锐散文》、《延河》、《青年作家》、《中国文化报》、中国诗歌网、中国作家网等发表作品……</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