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道德经》共读群里一位妈妈深入交流后的心得与感悟

杨阳

<p class="ql-block">前言:今天,我想与大家分享一份真实的触动。这是我与《道德经》共读群里一位妈妈深入交流后,她写给我的感悟与践行反馈(原文截图附上),以及我的回信。</p><p class="ql-block">这位妈妈在见面后,迅速将我们所探讨的“道”的思维,落到了与孩子的日常相处中——从追求数量到精读发散,从向外比较到向内观照,她真切地体会到了“无为而治”与“上善若水”所带来的亲子滋养。她的转变,正是“由术入道”的生动示范。</p><p class="ql-block">这也让我再次确信:教育不是知识的叠加,而是心性的唤醒。当我们自身愿意成长,孩子自然会跟随。</p><p class="ql-block">我选择将这份对话公开,是希望它能成为一个清晰的信号、一种真诚的邀请。我们这群人因追寻根本智慧而相遇,而真正高效的引导与深度共鸣,往往在认知同频、内心同向的伙伴之间,最易自然发生。</p><p class="ql-block">无论你是能实时跟上每一次共修,还是在忙碌间隙通过回放与笔记默默跟随,这份向“道”的心,同样珍贵。我珍视每一位同修的存在,也看见每一种形式的坚持。</p><p class="ql-block">同时,我也坦诚,我愿将个人最深度、最针对性的陪伴,优先给予那些在行动上持续共振、在心力上长期投入的伙伴。因为唯有在共同的践行土壤中,最珍贵的领悟才能生根发芽。</p><p class="ql-block">愿我们都能在根本智慧的引领下,走得越来越踏实、越来越轻盈。无论以何种方式,只要你愿意,我们始终同行。</p> <p class="ql-block">原文截图附上</p> <p class="ql-block">回复:谢谢你如此真挚的分享,非常抱歉,因为准备开门红,所以今天才抽空回复你。我一字一句读完,心里满是感动与欣慰。你不仅在极短的时间里把我们交流的内容化为行动,更从中体悟到了“由术入道”的转变——从执着于方法,回归到滋养心性;从向外比较,回归到向内观照。这正是《道德经》所讲的“为学日益,为道日损”的智慧实践。</p><p class="ql-block">您提到的那句“卷娃不如卷自己”,说得特别真切。真正的教育,不是去找最好的机构、最多的资源,而是先修好自己这颗心,用温和而坚定的陪伴,去滋养孩子的人格底层。这也让我想起周日早餐时和我女儿的对话。现在很多家长每天花时间打卡“新父母规”,学怎么做父母,我女儿看到后说:“妈妈,这其实对应《道德经》里八个字——‘无为而治’和‘上善若水’。”她说得真对,那些条条框框都是在“术”的层面打转,每个孩子都不一样,真遇到新问题,方法总是不够用。但如果把同样的时间用来诵读《道德经》,人生高度会完全不同——经典不教具体步骤,却给我们应对万变的底层智慧与心量。</p><p class="ql-block">你所做的,不正是这样一种“由上而下”的实践吗?不再执着于招式,而是回归“道”的层面,用“上善若水”一般的包容与引导,去唤醒而非塑造,去陪伴而非控制。您能觉察到自己潜意识里的比较之心,并及时调整,这正是“知止不殆”的功夫——有所不为,方能真正有所为。</p><p class="ql-block">非常感恩你愿意把这样真实的成长带到我面前,也让我再次坚定:当我们以道心相映,彼此照亮,育儿之路便不再是孤军奋战,而成为一群人的共修。你这份从内而外的转变,是最好的示范,也期待未来在共修群里,能与大家分享你这份“由术入道”的体悟,相信会温暖、启发很多同在路上的伙伴。</p><p class="ql-block">衷心祝福您与孩子在未来的日子里,继续在平和喜悦中相伴成长。愿我们共勉共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