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出发!昨天你勇敢的放弃国内学籍,今天你要向着你心中的一束光,远离祖国,走上异国他乡的求学梦。留学的路同样很艰难,但你理想目标,勇往直前的精神让我骄傲。愿你在异国他乡收获更多的知识和智慧,展现中国人的风采。跟随了我18年的小尾巴,今天起要离我而去,心中有不舍,但更有期待。你一定要记住,任何时候身体健康,人生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带着这份勇气,再难行的路,走下去,在异国太乡展翅飞翔,鹏程万里。</p> <p class="ql-block">经过将近24小时的折腾,终于抵达了外孙求学的第二故乡——奥克兰。机场里竟停着一架来自斐济的飞机,稀奇得让人驻足。早听说新西兰海关严苛,连灰都不能带进去,结果只要守规矩,通关竟出乎意料地顺利。这让我明白,一个真正靠法律运行的国家,秩序本身就是一种温柔。我们住进了北区一处暂居之所,四周绿树环绕,草木葱茏。外孙笑着说:“以后你每天都能看见奇奇怪怪的植物。”我点点头,心里却想:这地方,连风都带着干净的味道。</p> <p class="ql-block">这间临时住所虽只住半个月,却已透出家的温度。客厅宽敞明亮,沙发旁的茶几上还留着昨夜喝完的茶杯印子;餐厅墙上挂着一幅小画,画的是南半球的星空;厨房里锅碗齐全,像是在等着被烟火唤醒;卧室床铺整洁,书架空着,但我知道,很快就会堆满课本和笔记。这里不是终点,却是梦想启航前的第一个港湾。</p> <p class="ql-block">客厅不大,却布置得格外舒服。灰色的布艺沙发软得能陷进去,靠垫随意堆着,像刚有人起身离去。黑色皮椅安静地立在角落,仿佛随时准备听谁讲一段心事。电视柜上的植物画透着生机,阳光从窗外斜照进来,落在木地板上,暖得让人想眯眼打个盹。这屋子没有太多装饰,可正是这份简单,让人心安。</p> <p class="ql-block">又一间客厅,同样明亮,却多了几分书卷气。灰色沙发上搭着白毯,茶几上散着几本书,像是刚翻过。电视柜旁的吊灯垂下来,像一滴将落未落的光。角落里那张书桌最让我在意——外孙已经把笔记本放上去了,笔也整整齐齐排好。我知道,从这一刻起,他的生活重心,已悄然转移。</p> <p class="ql-block">那天下午,我和女儿走了快两个小时,愣是没找到港口。腿都酸了,天也快黑了,外孙却轻车熟路地带我们走了十几分钟就到了海港大桥码头。他边走边介绍沿途的公交站、便利店和图书馆,语气自然得像在这儿生活了十年。我忽然意识到,他不是在“适应”这座城市,而是在真正地“进入”它。</p> <p class="ql-block">桥下有一座毛利人的雕塑,红与黑的图腾盘绕如血脉,深沉而有力。外孙说,这是祖先的语言,刻在石头上,也刻在土地里。我望着那雕塑,忽然觉得,这片土地虽远,却并不冷漠。它用自己的方式,讲述着历史与尊严,而外孙即将在这里,写下属于他的那一笔。</p> <p class="ql-block">走进奥克兰南区市中心,高楼林立,玻璃幕墙映着蓝天白云,像一幅流动的画卷。街道整洁,行人有序,连空气都透着一股自律的味道。外孙指着远处的工地:“那里要建新的教学楼。”我顺着他手指的方向望去,起重机正缓缓转动,仿佛在为未来奠基。</p> <p class="ql-block">港口的海面平静如镜,阳光洒在水波上,碎成无数闪烁的金点。游艇静静停泊,帆船三三两两滑过水面,像在练习飞翔。外孙说,奥克兰人爱船,几乎家家都有。我望着那片海,忽然明白,为什么这里被称为“千帆之都”——不是因为船多,而是因为每个人心里,都有一片想驶向的远方。</p> <p class="ql-block">天空塔高耸入云,像一根刺破天际的银针。它建于1996年,328米的高度至今仍是南半球的骄傲。外孙说,从塔顶望下去,整个城市像拼图一样铺开。我仰头看着它,心想:这不仅是奥克兰的地标,更是无数追梦人心里的灯塔。</p> <p class="ql-block">站在城市的高处回望,天空塔稳稳立在中央,四周高楼环抱,水面如蓝丝带般蜿蜒。这城市既有钢筋水泥的硬朗,也有水光天色的柔情。外孙即将在这里读书、生活、成长,而我唯一能做的,就是相信这片土地,会善待这个来自远方的年轻人。</p> <p class="ql-block">夕阳西下时,我们走到海边。阳光把海面染成金红,帆船剪影在波光中轻轻晃动。岸边树木高大,枝叶遮出一片静谧。外孙站在我身边,没说话,只是静静看着远方。那一刻,我忽然不那么难过了——他不是离开,而是出发。</p> <p class="ql-block">妈妈在租住的公寓里做了第一顿早餐。阳台上摆着两份简单的餐点,牛奶刚打开,热气还没散。窗帘随风轻摆,窗外绿意盎然,远处楼宇若隐若现。她没说什么,只是把一杯牛奶推到我面前。那一瞬间,我知道,她和我一样,既舍不得,又为他骄傲。</p> <p class="ql-block">银蕨是新西兰的象征,叶片如展开的羽翼,在林中静静生长。外孙说,毛利人视它为指引方向的圣物,夜里仿佛会发光。我笑了,说那是传说。他却认真地说:“有时候,心里有光,眼里就能看见。”我望着他,忽然觉得,他早已找到了自己的光。</p> <p class="ql-block">铁轨纵横交错,火车与地铁共用一轨,效率与秩序在这里完美融合。外孙说,这叫“一轨多用”,是城市智慧的体现。我看着那延伸向远方的轨道,心想:人生何尝不是如此?只要方向对了,哪怕路径复杂,也能抵达目的地。</p> <p class="ql-block">火车站名叫“The Strand”,红砖白窗,古朴中透着庄重。站台整洁,行人不多,却都步履从容。外孙说,这里离学校不远,以后他会常来。我站在站前,仿佛看见他背着书包、抱着书本匆匆赶车的身影——那不是孤单,是成长的节奏。</p> <p class="ql-block">奥克兰大学的校门藏在绿树之间,棕榈高耸,白色围栏静静环绕。玻璃幕墙的教学楼现代而通透,像一张向世界敞开的邀请函。外孙说:“这就是我未来四年的地方。”我点点头,心里默念:去吧,去学,去闯,去成为你想成为的人。</p> <p class="ql-block">钟楼静静矗立,古典的塔身映着晴空。钟声未响,但时间已在流转。外孙说,这钟楼是校园的灵魂,每天清晨都会敲响。我望着它,仿佛听见了未来的回音——那是知识的召唤,也是青春的节拍。</p> <p class="ql-block">学生中心大楼通体玻璃,在阳光下闪闪发亮。楼前绿树成荫,行人来往,充满活力。外孙说,这里不仅是休息的地方,更是思想碰撞的场所。我看着那块写着“学生中心”的牌子,忽然觉得,他即将进入的,不只是课堂,更是一个广阔的世界。</p> <p class="ql-block">毛利人校区的入口,一道红色木雕拱门巍然矗立,雕刻繁复,充满力量。外孙说,这是对原住文化的尊重,也是多元共存的象征。我走过拱门时,特意放慢脚步——仿佛穿过一道文化的门,也走进了一个更包容的未来。</p> <p class="ql-block">学生公寓现代简洁,灰色外墙配上蓝色旗帜,写着“体育与休闲中心”。入口处绿植点缀,干净有序。外孙说,这里离图书馆很近,步行五分钟。我看着那扇玻璃门,心想:从今往后,他的生活将由自己掌舵。</p> <p class="ql-block">奥克兰海港大桥横跨海面,全长千米,车流不息。它连接南北,也连接现在与未来。外孙说,每天有十多万辆车从桥上驶过,像无数人奔向各自的梦想。我望着那桥,忽然觉得,他也正踏上这样一座桥——通往独立,通往成熟,通往远方。</p> <p class="ql-block">乘渡轮从南岸到北岸,海风扑面,城市在身后缓缓展开。外孙站在我身旁,望着水面出神。我没有打扰他。有些路,只能一个人走;有些成长,只能在离别后发生。而我能做的,就是在起点,默默祝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