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冈仁波齐的向往,始于电影《冈仁波齐》里那片飘扬着经幡、承载着信仰的高原。我曾三次抵达神山脚下,却因种种缘由未能转山,尝试转山的执念如高原的风,在岁月中愈吹愈烈。 9月25日,当航班刺破云层,舷窗外的雪山如神谕般显现时,我深知此行并非“旅行”,而是奔赴一场与“世界中心”的约定。<div>次日,我拼车穿行于阿里腹地,在1400公里的行程中,目之所及皆是壮阔的高原地貌与平坦的柏油路,神山的真容始终隐匿在远方,直至接近塔钦的那一刻。</div> 9月28日清晨,我怀着对圣山的敬畏之心踏上旅程。当冈仁波齐的雪顶骤然出现在眼前时,我忍不住屏息:这座神山,被苯教尊为“三界轴心”,藏传佛教视作“须弥山”,其最高峰卓玛拉垭口海拔5630米,矗立在阿里大地上,成为千年的神圣图腾。 转山不是丈量土地,是用脚步展开人生的地图,遇见每一个阶段的自己。 两腿佛塔,其象征性在于能从佛塔拱门下穿过的人可以得到神山的保佑,而有罪的人,则无法通过。也算是转山之门吧。 这里的转山之路既是体能的挑战,更是心灵的修行。 我曾三次来过神山它的脚下,转山是第一次,如此接近神山,我能听见神山的心跳,神山能听到我的呼吸。 转山路上没有身份标签,只有共同面对自然的旅伴。回归到人与人之间的原本状态,那些不经意的善意,是人性最本真的光芒,不分年龄、种族都成为同行者。彼此间的一声“扎西德勒”,化作共同的语言。 <br><br><div>“我们都在路上,也许路的尽头是什么从来都不重要”,重要的是途中彼此传递的温暖,是困境中伸出的援手,这些善意串联起的,是比神山更动人的风景。</div> 在冈仁波齐前的玛尼堆,是高原信仰最震撼的 “立体史诗”。它的堆积,需要肉体与精神的双重力量,每当看到玛尼堆就会产生很多联想。<div><br></div><div>高原缺氧的环境下,每搬运一块玛尼石,都是对身体的极限挑战。信徒们背着石块在碎石路上跋涉,克服呼吸急促、体力不支的困境,将一块块石头堆叠起来。</div><div><br></div><div>从第一块石头被放下,到如今与冈仁波齐雪峰并肩而立,它见证了无数信徒的奔赴、无数季节的轮回。联想到个人的成长、文化的传承 —— 没有一蹴而就的伟大,只有在点滴积累中,才能沉淀出穿越时间的厚重。</div> 冈仁波齐的壮美景观堪称自然奇观,雪山、湖泊、荒原在转山途中依次铺展,能让人沉浸式感受高原的雄浑与纯净。同时,沿途还能接触到来自各地的朝圣者,了解不同的文化习俗,体验世界的丰富多彩。 巧遇一位身着普兰传统服饰的藏民,她的服饰色彩庄重,绣着吉祥纹样,每一处细节都承载着藏族文化的根脉。只见她双手合十、闭目凝神,以最虔诚的姿态俯身祈祷,眼眸中满是对圣山的敬畏,更藏着对祖国国泰民安的深切祝福。<div><br></div><div>山巅祥云是祖国山河无恙的祥瑞,冈仁波齐这座巍峨雪峰,站在这片浸润着信仰的土地上,望着圣洁雪峰与虔诚身影,心中涌起强烈的不虚此行之感。</div> 国庆节当日,神山与国旗 在冈仁波齐的转山路上,最动人的不是雪峰的巍峨,而是藏民朝拜眼神里的纯粹。冈仁波齐的气场从不是冰冷的威严,是无数灵魂在此淬炼后,沉淀出的、能让疲惫肉体生出欢喜的温暖力量。 转山路上也会遇到不带行头的转山人,旁边就会有负重同行的。<div>要接受体力不行,接受他人的帮助,接受路有坎坷也有坦途。就像河谷的流水,不与石头较劲,却也能抵达远方。</div> 冈仁波齐转山的每个阶段,都是对 “体力、意志力、身体协调性、心理韧性”的分层锤炼。它像一场 “户外修行”,让你在与高原的博弈中,看见自己身体的潜能、意志的强度,最终收获 “突破自我后的心性成长”。 沾满尘土的双手高高扬起,像在与神山对话;还有那磕长头的信徒,破旧的皮围裙磨得发亮,每一次俯身都让大地震颤。他们从不是为了征服山,而是让山的神性流经自己的生命。 藏地 “人马共生” 的转山传统 —— 马匹是高原的 “铁蹄伴侣”,既承载着体力不支的朝圣者,也传递着 “以不同方式奔赴信仰” 的包容。 转山路旁,这几只土拨鼠的出现,是神山赠予的意外温柔。当它们从洞穴探出头,与远处巍峨的冈仁波齐雪峰同框时,成为土拨鼠的憨态与神山的肃穆形成奇妙共振:它们也是高原的 “原住民”,洞穴是它们的家园,滋养着这些小生命的呼吸。<div><br><div>土拨鼠不是神山的 “点缀”,而是与转山者、与经幡、与雪峰平等的 “神山子民”。冈仁波齐的慈悲,它让最渺小的生命也能在自己的怀抱里,拥有晒太阳的欢喜,也让每一个转山者,在仰望雪峰时,看见伟大从不孤独,渺小亦有荣光。</div></div><div><br></div><div>转山人看到土拔鼠都会拍片,但我要耗出更多的氧气,趴到地上,成就图片中土拔鼠与神山同时出现。</div> 这拍这张图,为取景找角度,耗掉不少氧气,这不仅是一张 “必拍的高原图景”,更是一份生命的启示:人生如转山,也需有经幡般 “敢与巍峨共生” 的勇气,在平凡的步履中,活出与信仰同频的重量。<div><br></div><div>经幡如五彩的经纬,将冈仁波齐的雪峰织进 “信仰的画框”。不同于寻常的雪山风光,这里的经幡不是背景的点缀,而是主动 “拥抱” 神山的存在:红的炽烈、蓝的澄澈、黄的庄严,与雪山的素白、岩壁的深灰碰撞出强烈的视觉冲击,让神山从 “自然地标” 升华为 “信仰图腾”,每一面经幡的褶皱里,都藏着信徒对神山的叩拜。</div><div><br></div><div>经幡渺小如尘,却敢与神山并肩;信徒肉体平凡,却能在转山的跋涉中与神性共鸣。这张图的力量,恰在于它刺破了 “伟大与渺小的对立”—— 神山的永恒,经幡的易逝,静与动,共同构成了高原最动人的精神地标。</div><div><br></div><div>信仰不是对 “伟大” 的仰望,而是在 “渺小” 的践行里,与天地、与自我完成的庄严对话。<br><div><br></div><div><br></div></div> 神山从不是需要 “征服” 的目标,而是教会人 “臣服” 的老师。起初我还纠结步速、在意距离,直到看见路边磕长头人的额头的茧光,才明白转山要像流水般自然 —— 不必追赶,只需感受每一步踏在大地上的踏实。 当国庆假期的人潮在都市与热门景区汹涌时,冈仁波齐以它的 “人少秘境” 姿态,成为心灵的避难所。它的静,不是孤寂,而是一种 “净化场域” 的力量:在这里,天的辽阔让人放下执念,地的雄浑让人敬畏自然,信仰的纯粹让人叩问内心。这种 “天地人” 的共鸣,是对当下浮躁生活的温柔反叛,也是在秘境中寻得精神归处的荣幸与升华。 对转山者而言,止热寺是 “沾神山光” 的绝佳处:当在首日转山的疲惫中踏入寺门,听经堂里传来的诵经声,便觉高原的风都带上了慈悲的温度。坐在寺前的台阶上,仰望神山雪峰,会明白 “守护” 的深意 ——700 年来,它既是转山者的心灵驿站,也是神山的 “人间代言人”,将神性的光辉,以烟火气的方式传递给每一个到访者。 在止热寺的木窗格后,忽然懂了 “护神者” 的真意 —— 冈仁波齐的雪顶如白玉法螺,被雕花窗棂轻轻框住,仿佛它不是遥不可及的神山,而是掌心能托住的信仰图腾。 冈仁波齐的洁白雪峰,是自然馈赠的圣洁图腾;止热寺的金饰祥龙与灵鹿法轮,是信仰镌刻的吉祥印记。在国庆之际,这幅画面恰似天地同贺 —— 圣山如华夏脊梁,挺立于苍穹之下,见证祖国山河壮丽;祥饰若祥瑞使者,携着虔诚祝福,祈愿家国繁荣昌盛。 冈仁波齐的雪峰在殿外沉默伫立,寺内的灯火却在诉说着人间的眷恋。这间偏殿里,铜制酥油灯盏如星辰般阵列,每一次灯火的明灭,都是高原上最虔诚的 “生死对话”。这座守护冈仁波齐 700 余年的噶举派寺院,以酥油灯供佛的仪式,为祭奠故人筑起了一座 “光的圣殿”。<div><br></div><div>酥油灯“以明破暗” 它成为对逝者最深情的纪念。以指尖点燃灯芯,酥油的火苗便成了轮回路上的指引,愿这光穿透寒夜,照亮故人的往生之路,让他们在轮回的渡口不迷茫、不畏惧。死亡从不是终结,而是生命以另一种形式的延续。</div><div><br></div><div>在止热寺点一盏灯,便是以最质朴的方式告诉故人:“我们未曾忘记,且愿你在彼岸安好。”</div> <div style="text-align: left;">转山路上这块大黑石,藏民叫“业之马”,藏民会骑坐在上面朝拜神山,祈求消业。汉人叫“往生石”,被视为 “能让逝者灵魂安息的圣物”,能借助神山的力量,逝者可通过巨石获得轮回指引。很多人都会把离去亲人相片贴在石头上,有的还放上逝者的衣物等,周边有很多东西,这可不是垃圾。</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br></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转山路上的祭拜,从来不是 “单向的缅怀”,而是 “双向的治愈”。藏民说:“神山从不会回应祈愿,但会让你明白 —— 逝者最想看见的,是你带着思念好好活着。”珍惜眼前人,释怀未竟事,让每一步前行,都成为对逝者与自己的双重致敬。</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br></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真正的往生不在石头上,而在你带着思念继续前行的每一步里。</div> 慈悲湖藏着藏地转山文化中最动人的救赎与圆满,传说一位康巴母亲背着幼子踏上转山路,行至卓玛拉垭口下的湖畔时,因高原跋涉的极度疲惫俯身饮水,孩子不慎滑落湖中溺亡。<br><br>悲痛几乎击垮了这位母亲,她选择以转山苦修赎罪,一圈又一圈在神山脚下践行信仰。当她完成第13圈转山,精疲力竭地倒在湖边巨石旁昏睡时,梦中清晰望见孩子已往生天国,脸上满是安宁。这个故事也成为藏地“转山13圈得圆满”传统最早的起源,让13这个数字从此与灵魂解脱紧密相连。<br><br>这片高原湖水,既是悲剧的沉默见证者,更是净化心灵、接纳轮回的神圣媒介。母亲用13圈转山的坚持,将失子的锥心之痛,慢慢转化为对生命轮回的坦然接纳——苦难虽无法逆转,却能通过信仰的力量找到出口。<br><br>也正因这份灵性,传说站在湖边的人,能从澄澈的湖水中看见自己的前世今生。如今,许多转山者都会在此驻足冥想,为逝去的亲人虔诚祈福,将湖面泛起的每一圈涟漪,都视作“轮回的回应”。这份跨越时空的情感联结,让慈悲湖成为无需言语的心灵疗愈之地。<br><br>最终,慈悲湖化作“放下执念,继续前行”的精神象征——就像疲惫不堪的转山者,望见湖畔的翠绿与雪山相映,便会懂得:苦难与希望从来不是对立的,唯有放下过往的执念,才能在人生的“转山路上”继续坚定前行。<br><div><br></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我站在人生 “垭口” 回望,</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所有痛苦与思念都成了托举彼此的力量,</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正如垭口的风虽凛冽,</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却能将祈愿带向远方。</div> 当经幡在风中猎猎作响,抛洒的风马纸如彩蝶飞舞时,所有的 “忍受” 都是为了在巅峰与自己、与神山完成一次庄严的对话。这里的每一步,都是对 “只要还在呼吸,就该继续前行” 的最好诠释。 卓玛拉垭口是 “人生垭口” —— 正如转山者需拼尽全力翻越此处,人生中也需直面 “向上无退路” 的挑战。<div><br></div><div>5630米的海拔让膝盖沉重、呼吸急促,但神山的气场如一双无形的手,托举着我步步向上,在肉体的疲乏中,满是“与圣山贴近”的精神欢愉。</div> 转山路的惊险,是一场肉体与精神的双重试炼,而人生的曲折,恰如这乱石嶙峋的下坡路,藏着太多的“难” 。<div><br></div><div>这段从垭口下来的陡坡山路,碎石路没有一处平坦,每一步都得在摇晃中找平衡,稍分神便可能跌进石缝。要靠杖、靠眼神、靠肌肉记忆稳住身体,人生的平衡,也得靠信念、靠清醒、靠一次次试错后的韧性来维系。</div><div><br></div><div>乱石路的每一道褶皱,都成了转山故事里最有力量的注脚。<br></div> 高原缺氧可剥离杂念,让心念牢牢锚定在 “下一步”。因为你永远不知道,对某件事的渴望会在何时消失。人生最珍贵的,从来不是遥不可及的目标,而是此刻的呼吸、脚下的路,以及心中那份鲜活的向往。 小两口转山,丈夫背着儿子。, 天不亮就开始向垭口进发,回头看路上转山人的灯星星点点,我们都在路上,也许路的尽头是什么从来都不重要,重要的是爬坡时的坚持。 同是转山,有的是用心,有的只用脚。 在冈仁波齐的转山路上,我特意违背 “轻装” 原则,将苹果与月饼塞进背包 —— 它们是我与神山、与寺庙共度中秋国庆双节的信物,这份重量,承载着不一般的意义。<br><br><div>苹果的红,是高原炽烈的信仰色;月饼的圆,是俗世团圆的祈愿符。这已不是简单的食物了,是我在 5000 米海拔上,对 “圆满” 的双重叩问 —— 既是对人间团圆的眷恋,也是对神山恩赐的答谢。</div> 天空以澄澈的蓝为底,白云如棉絮、似哈达,在冈仁波齐头顶肆意舒展。它们是天空的笔触,时而聚拢成圣山的冠冕,时而散开如神明的衣袂,在光影变幻中演绎着 “神性空域” 的叙事 —— 藏地信仰里,云是天地间的信使,将人间的祈愿带向天际,也将圣山的灵韵洒向大地。 莫名的感动,让我按下了快门。<div><br></div><div>“前景 - 中景 - 背景” 的纵深构图。前景是拄杖前行的僧人,中景是铺满经幡的玛尼堆,背景是冈仁波齐的雪顶与岩石山体,三层元素层层递进,既突出了转山的空间纵深感,又让 “人 - 信仰符号 - 神山” 的关系一目了然。</div><div><br></div><div>僧人绛红色的僧袍、经幡的五彩斑斓,与冈仁波齐的灰白岩石、湛蓝天空形成强烈视觉冲击。亮色元素(经幡、僧袍)在苍茫地貌中成为视觉焦点,既凸显了信仰的鲜活,又反衬出高原环境的雄浑。<br><br></div><div>经幡、玛尼堆、僧人、神山四大元素,是藏地信仰的 “视觉名片”。经幡的密集铺展、玛尼堆的石砾堆积,都在传递 “集体信仰的叠加”;僧人拄杖的姿态与神山的巍峨形成 “渺小与伟大的对话”,强化了转山的精神张力。</div> 冈仁波齐的转山路,从不是一条 “好走” 的路,但正因满是碎石、泥泞与陡坡,才让 “抵达” 有了重量。就像人生,那些让你皱眉的坎坷,最终都会在接近终点时,变成你笑着回望的 “值得”。而此刻走在这段路上的人,背影里没有疲惫,只有与神山共鸣后,沉淀下来的力量 —— 原来转山的终极意义,从不是 “征服” 一条路,而是在路的褶皱里,找到了与自己、与信仰和解的答案。<br> 在冈仁波齐的转山路上,满脸风尘却笑靥如花的朝圣者,诠释了 “痛苦与快乐共生” 的生命哲学。 转山的幸福,恰是内啡肽与多巴胺在高原信仰里的奇妙共舞,正是这两种递质的共生:多巴胺给了 “出发的理由”,内啡肽给了 “坚持的底气”。<div><br></div><div>他们的笑容里,有内啡肽的释然,又有多巴胺的满足,更有对神山的敬畏与对生命的坦诚。这让转山的每一步都成了 “幸福的修行”:脚在地狱,心在天堂,而神经递质的交响,就是天堂递给地狱的那根橄榄枝。</div> <p class="ql-block">当我穿着磨开口的登山鞋,与这位磕长头的藏族小伙站在转山路上合影时,感到了 “转山” 的另一种深意。</p><p class="ql-block">我以四天两圈的步行完成转山,已是对我68岁这个年龄身体的挑战;而他穿着补丁摞补丁的护具,要以月余的时间,用身体丈量每一寸转山路 —— 每一次俯身,都是信仰的叩拜;每一次起身,都是对 “难” 的拆解。他掌心和脑门上的厚茧、护具的破洞,是高原上最质朴的 “勋章”;对这种极致坚持我是由衷地敬佩。</p> 杨绛先生说:<div>上苍不会让所有幸福集中到某个人身上,</div><div>得到爱情未必拥有金钱,</div><div>拥有金钱未必得到快乐,</div><div>得到快乐未必拥有健康,</div><div>拥有健康未必一切都会如愿以偿。</div><div>保持知足常乐的心态才是淬炼心智、</div><div>净化心灵的最佳途径。</div><div><br></div><div>转山如人生,前半程追风景,后半程懂自己。抵达塔钦时,夕阳正为神山镀上金边,像给人生的答卷盖了印章,这份知足与平和,便是转山最好的馈赠。</div> 转山终点没有宏大装饰,却能在每一个行者心中刻下了独属于自己的 “里程碑”—— 它是信仰的勋章,是意志的奖杯,更是生命在极限挑战后,对自我与世界的一次深度确认。<br> <h1></h1><h3>10月3日早上离开拉萨,走在去机场的路上。<br><br></h3><h3>10月1日完成双圈。四天104公里,镜头里磕长头的朝圣者、身穿各种服装转山人,皆浸在圣山的光影里。这具已不再年轻的躯体,竟在无需吸氧的情况下独自走完了两程。<br><br></h3><h3>从转山的难受、忍受,到接受、享受,<br>原来神山从不是要我们 “征服”,<br>而是让我们在行走中,<br>与每一个阶段的自己和解。</h3><div><br></div><h5><br></h5> <p class="ql-block">当我踏上回家路,终明悟:非我“完成”转山,是圣山以庄严与慈悲包容了我,同时让疲乏的肉体生发出精神的欢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转山路上的随拍,不仅是记录,更是圣山赠予我的珍贵的生命印记——它让我懂得,转山的意义,是在海拔的攀升中,完成对自我、对信仰、对生命的接纳。</p> <h1>背景音乐<font color="#ed2308">《真爱的力量》</font></h1><div>作词:王熙强、林春霞<br>作曲:阿穆隆<br><br></div><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夜深人静时想起你</font></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你不在身边我深觉寂寥</font></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亲爱的你是否在想念我呢</font></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回想起我们在一起的时刻啊</font></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我爱你</font></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纵然相隔干里·心却咫尺之遥</font></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让爱之歌吟唱于你的梦中</font></div><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让爱之歌吟唱于你的梦中</font></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让遥远的星辰照亮你的路途</font></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亘久不变的这份爱是</font></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你我共有的幸福</font></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信上的字字句句映入眼帘</font></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仿佛感觉你挨坐在我身边</font></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焦心等待着相聚的那天</font></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思念之情向你飞驰而去啊</font></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我爱你</font></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纵然相隔千里心却咫尺之遥</font></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让爱之歌吟唱于你的梦中</font></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让遥远的星辰照亮你的路途</font></div></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亘久不变的这份爱</font></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是你我共有的幸福</font></div></div> 这首歌由蒙古族歌手阿穆隆于 2008 年创作并演唱,歌曲主题围绕真爱的力量,表达即使相隔千里,情感依然能跨越距离的信念。<br> <br><br>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h676qko" target="_bla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莲花山古寺禅意摄影纪实</a></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hbt8ev7" target="_bla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谷染丹枫,一秋醉济南</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