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渤海之滨,弥水之畔,寿光如一幅徐徐铺展的七千年人文长卷。这是一片被文明星火淬炼的土地——七千载人文曙光初照,五千载文明薪火相传,两千一百七十三年置县史如墨迹未干的长卷,在时光中缓缓舒展。岁月为梭,光阴为线,织就的不只是历史的厚重,更是文脉的生生不息。</p><p class="ql-block">溯源而上,夙沙氏煮海为盐的智慧在浪花中闪烁,仓颉造字的惊雷仍在天地间回响,贾思勰《齐民要术》的字里行间流淌着农耕文明的精髓。“三圣”的精神血脉,早已渗入寿光的每一寸土壤。秦皇东巡的车辙深印,汉武躬耕的足迹犹存,光武纪城劳军的身影未远。古纪国、淄川国、斟灌国的兴衰沧桑,公孙弘、王猛、刘珝的经世之才,徐干、任昉、安致远的锦绣文章,宁国、龙兴、慈化诸寺的晨钟暮鼓,陈少敏、马保三、赵寄舟的豪迈气概——共同谱写了这片土地的壮丽史诗。弥河、桂河、丹河等十六湾清流,如母亲的臂弯,千年如一日地滋养着这方水土的钟灵毓秀。</p><p class="ql-block">明清科举场上,寿光才俊如星。六十四位进士、二百六十六位举人、近八百贡监,构筑起以刘珝、赵鉴、李迥、李封为代表的乡绅文化圈。他们或立德于朝,或立言于世,为故土筑起深厚的文化根基。尤为独特的是,留吕、稻田、田马一带,不足百里之地竟走出近二十位进士、二十四位举人。这“斟灌故都文化现象”,如文脉星火,在历史的夜空中绽放出独特的光芒。</p><p class="ql-block">这条奔涌的文脉长河,流淌进今日寿光的血脉“五街九镇,九百七十五村”如明珠散落,五百四十二姓族在此繁衍生息,更孕育出八位开国将军、七位院士,续写着新的传奇。“南菜北盐”的地理格局,绘就独具特色的文化符号:蔬菜的翠绿,海盐的莹白,黄须菜的灼红,芦苇荡的素灰,交织成寿光人生命的底色。</p><p class="ql-block">这些独特的文化印记,在时光的熔铸中凝练成寿光璀璨的文化谱系——名人、名胜、名牌、名品、名馆、名事、名典、名论,如星河璀璨。无论是“三圣故里蔬菜乡,三帝临地百强县”的盛誉,还是“静山巍巍棚海绿,弥水悠悠盐滩白”的诗意,都难以道尽这片土地的千年积淀。</p><p class="ql-block">名人群星,辉映古今:造字始祖仓颉、盐宗夙沙氏、佐禹贤臣伯益、中兴夏主少康、儒门弟子公孙丑、乞寿智者闾丘、诙谐奇才东方朔、北海贤守孔融、建安巨擘徐干,乃至近世豪杰马保三、韩明柱……他们的精神血脉,依然在今日寿光人的生命中流淌。</p><p class="ql-block">沃土孕育名品,风味代代相传:独根红韭香气醇厚、桂河芹菜清冽爽脆、浮桥萝卜甘甜如饴、慈伦大鸡雄健昂扬、羊口咸菜风味独具。扒谷醇香、虎头鸡鲜嫩,是游子心中永远的乡愁。更有寿北三宝“清水出垛,长生不老花,就地盘山果”,羊口三宝“臭鱼、烂虾,螃蟹抓”,这些质朴的民谣里,藏着最地道的寿光记忆。</p><p class="ql-block">传说与故事,如轻纱笼罩这片神奇的土地。闾丘乞寿、张飞勒马观槐、静山传奇、贾思勰审枣、薛仁贵征东、东方朔轶事、“稿”字秘闻、王高塔影、孔圣母行迹、王季槐奇谈、双王城旧事、秃尾老李的乡愁、跃龙河波光、寒桥留吕的地名渊源,乃至后羿射日、嫦娥奔月的远古遐思……每一个故事,都是文脉传承的生动载体。</p><p class="ql-block">作为这片土地的文化守望者,我深知文脉需要传承,历史需要书写。这些年来,我以寿光的深厚文化为源泉,用文字搭建连接古今的桥梁。《解说寿光》《寿光历史概要》记录故乡风貌,《留吕村史》《冯家尧河村史》珍藏乡村记忆;《寿北三宝赋》《寿光风物赋》等词赋咏叹故土风物;《大河依旧》《黄须菜苦》等小说描绘这片土地上的人生百态;《寿北女人们的头巾》《儿时的美味,茅窝窝蛋汤》《咸狗光翻身也成龙》等散文留存即将消逝的时光。</p><p class="ql-block">在《枣熟时节忆将军——杨怀庆》《八颗星,一片红——记寿光走出的八位开国将军》《听姥姥讲王季槐》等篇章里,我让英雄的故事永远流传;在《铁路公园建设》《寿北第二次开发》《双王城盐业遗址公园规划》等规划中,我努力让文化在当代焕发新生。这一切,都是对文化根脉的悉心守护。</p><p class="ql-block">躬耕于寿光的文学沃土,我在诗歌、散文、小说、词赋、民俗研究中徜徉,兼涉艺术评论、历史考证、经济分析、哲学理论、文言创作。何其有幸,这些努力得到了岁月的认可。</p><p class="ql-block">如今,文脉如河,奔流不息。我愿继续做这条长河上的摆渡人,将祖先的智慧、先贤的精神、土地的记忆,一程一程地传下去,直到永远。因为我知道,每一代人都既是文脉的继承者,也是文脉的创造者。在这片古老而年轻的土地上,文化的薪火,必将永远传承,照亮每一个前行的灵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