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竹篾为骨,纸帛为面,一把油纸伞撑起六百年技艺传承;鼓乐齐鸣,唂呐声声,青山桥唢呐吹出湘中大地古朴音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近日,湘潭县科工局组织退休干部参观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一场以青山桥唢呐、石鼓油纸伞为代表的文化盛宴在他们面前徐徐展开。这些曾经熟悉的多土技艺,正以令人惊叹的方式焕发新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01 非遗场馆:文化传承的现代空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湘潭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坐落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北五省会馆(关圣殿)内,这座综合展示场馆总建筑面积约1200平方米。场馆以 “观风”“匠心”“品物” 三个主题展厅为核心,配套传习所、非遗项目展演区等功能空间。经过系统性保护修缮,该中心已于2024年1月1日正式面向公众常态化开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与此同时,湘潭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也位于湘潭县金桂南路,为当地居民提供了更为便捷的非遗体验场所。这些场馆采用动态场景再现与数字化技术结合的展示方式,突破传统静态展陈模式,运用多点投影技术还原传统作坊生产场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02 青山唢呐:湘中大地的音乐瑰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参观活动中,最引人注目的当属青山唢呐的精彩表演。作为湘潭县青山桥、石鼓等地的传统民间音乐,青山唢呐历史悠久,明代已具雏形,清代见于地方志记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08年,它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青山唢呐的演奏技法包含湖南通用的“西工子”与本地特有的“闷工子”体系,通过变气、变指形成独特音效。其音色清脆、柔和、刚柔相济,富有浓郁的多土气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种艺术形式与楚巫文化有着深远渊源,在婚丧喜庆、玩龙耍狮及各种民俗活动中广泛应用。退休干部们欣赏了传统的《哭懵懂》曲目,这首曲牌由于演奏难度高,运气、指法独特,为青山桥地区独有。</p> <p class="ql-block">03 石鼓油纸伞:指尖上的传承创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油纸伞展区,老干部们被精美的石鼓油纸伞所吸引。石鼓油纸伞是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制作工艺历史悠久,可追溯至明洪武年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把油纸伞的制作需经过80多道工序,从竹材浸泡、刮青、劈骨到制杆、穿艺、糊伞、画花,几乎全手工完成,制作一把需要5天以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如今,石鼓镇已将这一传统技艺发展成为支柱产业。2024年,石鼓镇以1500万把年产量、3亿元年产值,占据了全国工艺伞三分之一以上的市场份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尤为令人欣喜的是,年轻一代如1998年出生的周乐,大学毕业后主动回乡接过传承重任。他为传统油纸伞植入动漫、国风等新元素,开发了“鸟鸣涧”、“落花时节”等诗意命名的产品,迅速吸引了年轻消费者和汉服文化爱好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04 活态传承:非遗保护的湘潭实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湘潭非遗保护工作已形成完整的体系。在展示中心,退休干部们看到非遗保护已从单纯的展示转向“活态传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场馆构建了“四位一体”的非遗保护传承平台,包括展示教育、活态展演、研习实践和文创开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针对研学团队,这里提供定制化导览服务,配套开发非遗知识手册与互动答题系统。2024年起,场馆还建立了非遗传承人驻场制度,每月开展大师工作坊活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石鼓镇,700平方米的研学基地年接待研学超1.2万人次,180平方米的非遗展厅娓娓道来油纸伞的前世今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通过“大师工作室+家庭工坊”模式,石鼓镇年均培养熟练技工超20人。参观结束时,一位退休干部感慨道:“多年前这些民间技艺还散落乡野,如今已凝聚成如此强大的文化力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石鼓镇,36家成品油纸伞厂和78家产业链企业带动了近8000人就业。青山唢呐也通过校园传承,在青少年心中播下了种子。古老技艺不再仅仅是博物馆的陈列品,更成为乡村振兴的文化引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