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猛:太阳出来照四方 ||《渝州》2025年第3期·散文随笔

《渝州》文艺

<h5><a href="https://www.meipian.cn/5hc6e8qg?share_depth=1"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渝州》文艺2025年第3期(总第59期)</a></h5> <h5 style="text-align:center;"><br></h5><h5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太阳出来照四方</b></h5><h5 style="text-align:center;">文 猛</h5><h5><br></h5><h5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inherit;">一</b></h5><h5><br></h5><h5> 在乡村的人,走出乡村的人,望着乡村的人,回到乡村的人,谁都无法忘记那些以电影邀约的乡村派对,那是灰色乡村日子里唯一的亮色。如今,乡村的日子亮色了,乡村的电影却渐行渐远啦……</h5><h5> 谁也说不清村里什么时候放了最后一场电影,大家都记得村里放的第一场电影——</h5><h5> 在漫长的乡村时光格上,“电影”只是我们乡村仰望的一个词语,“电影”从一个词变成几个大箱子,抬到我们白蜡村,是1974年10月1日,那是新中国成立25周年的大日子,那也是我们村的大日子。那是我们乡场的赶场天,一个预约了时间地点的乡村最大的派对日子。“电影来啦!”乡里的书记从电话中听到县里的书记的声音,说是县上买了一台放映机,要一个村一个村地巡回放电影。“电影来啦!”像是老街上小酒馆刚炒了一盘鸡蛋,香气一下飘满青石板的街道——</h5><h5> 其实电影还在路上。</h5><h5> 乡里派了几个壮劳力从山外的公路抬着机器,一步一步向山里走来。</h5><h5> 中午乡场快要散场的时候,村里的支书满场找村里的男人,要组织他们抬电影。支书不知是喝了酒还是家里的猪卖了个好价钱,脸比山上的红叶还要红艳,“快,抬电影去!我抓到啦!”抓来的?后来才知道全乡12个村都抢着放第一场电影,乡里书记面对脸红脖子粗的各村村支书,最后的办法:抓阄!</h5><h5> 山里第一场电影在我们白蜡村。</h5><h5> 电影抬进村里的大黄葛树下,树下早围满了人,除了几大箱机器,就两个我们不认识的说是放电影的人。大家问支书,唱戏的就他们两个?支书已经没有了乡场上那般红光满面,闷声闷气地说唱戏的在那个铁盒子里。</h5><h5> 两个人?一个铁盒子?有什么好戏?</h5><h5> 太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村里老祠堂院坝上竖起了两根竹竿,竹竿上挂着一方白布,白布的四周是方框式的黑布,到过县城的人说那是银幕。银幕的四角被绳子牢牢牵在竹竿上,一根竹竿上挂着一个黑匣子——这是什么戏?</h5><h5> 太阳刚一落山,乡亲们纷纷从自家屋中出来,从小路汇聚到大路,从大路汇聚到那方银幕高挂的院坝,溪水一般。</h5><h5> 一阵轰鸣声之后,放映机扁担上那颗亮晶晶的玻璃唰地亮起来,哇!院坝上一声惊叫,院坝之上的天空一片明艳!</h5><h5> “当,当,当……”钟声响起来,大家不约而同看向我们村口的古槐树,钟声却是从银幕上响起来的。</h5><h5> 电影中老忠叔拉响村口古槐树上的大铁钟,高家庄的民兵在钟声中集合。</h5><h5> 电影《地道战》在急促的钟声中展开——</h5><h5> 一望无际的麦田,麦浪翻滚,民兵队长高传宝背着受伤的老村长,走过古老的石拱桥,走过古老的石狮子,走向高家庄。</h5><h5> 受伤的老村长躺倒在大槐树下,艰难地从衣服里面摸出一个布包,告诉老忠叔:“鬼子又要大扫荡啦,往后的形势会更加困难。区委要求我们‘村自为战’,坚持斗争。一定要坚持,坚持就是胜利。”</h5><h5> 老忠叔打开那个布包,我们看不出那个布包是红布还是蓝布,但是我们看清楚那里面包着的是一本书——《论持久战》。</h5><h5> 枪声响起,日军疯狂扫荡,在凄厉的二胡声背景下,美丽富饶的冀中平原“抬头见岗楼,迈步登公路,无村不戴孝,到处是狼烟”。</h5><h5> 大部队走了,几杆枪,几个人,我们如何夺取最后的胜利,这是悬在村庄每一个人心上的“狼烟”,也是悬在我们心中的“狼烟”。我们忘记了自己的村庄,我们都在电影上那个叫“高家庄”的村庄。</h5><h5> 魔高一尺道高一丈,这是中华大地上流传了几千年的自信和力量,我们那些手拿锄头镰刀的农民在战争中学习战争。</h5><h5> 高家庄的民兵在村里很早就有的藏身洞的启发下,他们开始在村庄利用地貌开凿出一条条错综复杂的地道,这些地道有指挥部、广播室、射击孔等设施,出口隐蔽于碾盘、灶膛、炕洞等处。</h5> <h5>  当敌人再次来袭时,高家庄百姓已经不再是任人宰割的羔羊。他们利用地道的优势,与敌人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周旋。电影中有一个令人热血沸腾的经典场景,日军小队长龟田带领一队士兵,耀武扬威地进入村庄,企图再次烧杀抢掠。他们以为高家庄百姓还是像以前一样毫无还手之力,便大摇大摆地走在街道上,脸上露出贪婪而残忍的笑容。然而,他们不知道,危险已经悄然降临。</h5><h5> 百姓们通过地道里的瞭望孔,密切观察着敌人的动向。当敌人进入预设的陷阱区域时,随着一声令下,陷阱被触发,敌人纷纷掉入陷阱。有的被尖刺扎伤,鲜血直流;有的被网住动弹不得,发出绝望的呼喊。紧接着,地道里的百姓们从各个出口涌出,用手中的武器向敌人射击。子弹如雨点般射向敌人,手榴弹在敌群中爆炸,掀起一片片尘土。</h5><h5>我们心中的“狼烟”消散啦,老祠堂院坝上响起了欢快的掌声。</h5><h5> 在我们的掌声中,银幕上响起《毛主席的话儿记心上》这首插曲——</h5><h5><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太阳出来照四方,</span></h5><h5><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毛主席的思想闪金光,</span></h5><h5><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太阳照得人心暖哎,</span></h5><h5><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毛主席思想的光辉照得咱心里亮,照得咱心里亮。</span></h5><h5><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主席的思想传四方,</span></h5><h5><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革命的人民有了主张,</span></h5><h5><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男女老少齐参战哎,</span></h5><h5><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人民战争就是那无敌的力量,无敌的力量……</span></h5><h5><br></h5><h5> 歌曲响起在村庄最黑暗的时候,在高家庄百姓的眼中燃起希望的火种。当太阳从东方缓缓升起,金色的阳光洒在冀中平原的大地上,也洒进了他们饱经沧桑的心田。</h5><h5> 我们热爱灿烂的阳光,我们也不惧怕降临的黑暗。</h5><h5> 智勇双全的高传宝最终率领队伍利用地道围剿了日军,清理了败类汤丙会,活抓了日军小队长龟田,地道战的胜利奏响了冀中反日的最强音。</h5><h5> 电影在主题曲《地道战》中结束——</h5><h5><br></h5><h5><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地道战,嘿!地道战,</span></h5><h5><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埋伏下神兵千百万,嘿!埋伏下神兵千百万;</span></h5><h5><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千里大平原展开了游击战,</span></h5><h5><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村与村、户与户,地道连成片。</span></h5><h5><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侵略者他敢来,打得他魂飞胆也颤;</span></h5><h5><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侵略者他敢来,打得他人仰马也翻。</span></h5><h5><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全民皆兵,全民参战,把侵略者彻底消灭完。</span></h5><h5><br></h5><h5> 银幕上现出“剧终”时,院坝上的人没有一个要走,放映员说今晚的电影到此结束,以后他们还会来的。大家这才纷纷起身,大家围在扁担下的灯泡下,举着一个又一个空瓶子,央求放映员把扁担上的灯油给大家倒一点,说这个点灯很明亮。我们这些小孩围在银幕下,说刚才上面打枪,掉了那么多子弹壳,捡一个回去……</h5><h5> 银幕刚卸下,着急等待的下一个村庄立即抬上电影机器往自己的村庄跑,那里还等着很多的乡亲们。我们这些小孩自然也跟着走。记得那天晚上走了三个村庄,要是有今天畅通的公路,我估计那天晚上会走更多的村庄。</h5><h5> 电影队最后一个村庄放映的时候,电影中插曲“太阳出来照四方……”响起的时候,东边的太阳真的出来了。</h5><h5> 山坡上响起了我们老家的民歌《太阳出来喜洋洋》,放羊的老汉都上山啦——</h5><h5><br></h5><h5><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太阳出来啰嘞,</span></h5><h5><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喜洋洋啰啷啰,</span></h5><h5><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挑起扁担啷啷扯哐扯,</span></h5><h5><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上山岗吆喝……</span></h5><h5><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只要我们啰嘞,</span></h5><h5><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多勤快啰啷啰,</span></h5><h5><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不愁吃来啷啷扯哐扯,</span></h5><h5><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不愁穿吆喝……</span></h5><h5><br></h5><h5> 朝阳下的银幕实在现不出电影的影子,大家只好作罢。</h5> <h5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inherit;">二</b></h5><h5 style="text-align:center;"><br></h5><h5><span style="color:inherit;"> 我们回到村里,谁也没有去睡觉,大家扛着锄头开始在自家的前院或者后院忙着挖地道,我们也要在村庄挖出打击日本侵略者的地道。</span></h5><h5><span style="color:inherit;"> 后来地道自然没有户户连通,不久村里开始发动修沼气池,我们挖出的那些地道变成沼气池。村庄没有点上电灯,村庄点上了沼气灯,村庄的夜晚一片亮堂。</span></h5><h5><span style="color:inherit;"> 我们跟着放映队走了好几个村庄,毕竟年龄小,现在回忆起来已经没有很完整的印象,但是那些经典的台词和那些悠远的歌曲却深深地留在脑海里——</span></h5><h5><span style="color:inherit;"> “打一枪换一个地方,不许放空枪。”这是民兵队长高传宝下达战斗命令时的台词。</span></h5><h5><span style="color:inherit;"> “高!实在是高!”这句台词出自老电影艺术家刘江饰演的伪军队长之口,本是临时发挥用来突出人物的奴才相,没想到成了流行语。</span></h5><h5><span style="color:inherit;"> “水是宝贵的,应该让它流回原处;烟是有毒的,不能放进一丝一缕。”这是民兵们在战斗中的智慧和细心。</span></h5><h5><span style="color:inherit;"> 印象最深刻的还是那两首电影中的歌曲,特别是《毛主席的话儿记心上》中那句“太阳出来照四方”,歌词传达出的心境和曲调张扬的温暖,和我们老家的民歌《太阳出来喜洋洋》一样,悠扬、豁达、豪迈的旋律,在温暖的阳光沐浴下,我们上山砍柴,我们田间劳动,我们走向远方,我们幸福歌唱。不管你在何处,不管你生活多么萎靡,处境多么艰难,一听到这首歌,在喜洋洋的阳光和歌声的感染下,你的心情也会为之一振而变得喜洋洋啦。</span>虽然日寇的铁蹄没能踏入巴渝大地,但是约340万川军出川抗日,转战7万里,足迹达全国13个省市区。他们在最困难最无助的时候,总会唱起家乡的民歌《太阳出来喜洋洋》,就仿佛置身家乡阳光温暖的山坡,阳光给了他们无尽的力量。这也是我特别喜爱傅庚辰老师的歌曲《毛主席的话儿记心上》的原因,太阳出来照四方的力量是无穷的,太阳出来喜洋洋是坚强的中国人共同的背景音乐。</h5><h5> 在师范学校读书的时候,音乐老师给我们布置一个作业,让我们品鉴一首歌曲。我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地道战》中的插曲,那些旋律一直在我心中萦绕。我突然想起我们文学社的辅导老师诗人柏铭久是黑龙江双城人,和作曲家傅庚辰同乡,找到柏老师,没想到他们居然是同学,只是一个作曲,一个写诗。</h5><h5> 柏老师告诉我,1965年,傅庚辰为电影《地道战》创作音乐。最初的剧本并没有设计插曲,导演在分镜头剧本中仅用“潮水般的音乐涌起”“画外,太行山上响起了抗日的歌声”提示音乐部分。</h5><h5> 傅庚辰最初考虑使用抗战名曲《在太行山上》,发现其深沉凝重的风格与高传宝豁然开朗的心情不符。后来傅庚辰借鉴《东方红》元素创作了气势磅礴的《红日出东方》,剧组认为其艺术风格不符合高传宝作为农民民兵队长的身份定位。</h5><h5> 傅庚辰再次来到冉庄、李庄采风。在一次跟摄制组去拍摄中,他快走到庄稼地时,突然“地道战!嘿!地道战!埋伏下神兵千百万”的旋律在脑海中闪现……</h5><h5> 歌声是悠远的,太阳出来照四方的力量是无穷的,喜洋洋的弦律是永恒的。如果说“太阳出来照四方”是我们抗击日寇的背景音乐,那么《太阳出来喜洋洋》应该是我们今天盛世的背景音乐。过去那些饥饿的年代和铅灰色的日子里,我们这个国度那喜洋洋的歌声并没有太多飞扬,歌声能在今天到处飞扬,那是心底的喜悦和欢乐,那是盛世今天的歌唱。</h5><h5><br></h5><h5><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太阳出来啰嘞,喜洋洋啰啷啰——”</span></h5><h5><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我们为盛世歌唱,我们为幸福歌唱。</span></h5> <h5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inherit;">三</b></h5><h5><br></h5><h5> 到冀中平原去,奔着那部不朽的电影,奔着那永远的旋律。</h5><h5> 踏入冀中平原,广袤的大地似一幅徐徐铺展的巨型画卷,我们当年看到的是黑白电影,无法看清楚那一望无际的麦田是绿色还是黄色,现在美丽的冀中平原就在眼前海海漫漫地铺开,以最质朴、最雄浑的笔触,勾勒出岁月沉淀后的安然与繁华。</h5><h5> 《地道战》主要拍摄地在冉庄,电影中“高家庄”的创作原型是高平村。</h5><h5> 我们采风团到的高平村。</h5><h5> 那时的村庄,每一寸土地都浸透着硝烟。高平村人依托地道,将村庄化作一座立体的堡垒。地道内,指挥部、射击孔、陷阱错落分布;出口隐于碾盘、灶膛、炕洞之间,宛如迷宫。民兵队长高传宝(原型为刘傻子)带领村民,以竹筒传令、以铁钟示警,在敌人眼皮下织就一张天罗地网。</h5><h5> 今日的高平村,战火的硝烟远去,红色的基因却深植于每一寸土地。村中,600余米长的地道遗址蜿蜒如龙。走进地道入口,一股潮湿而陈旧的气息扑面而来,仿佛是时光在轻轻诉说着往昔的沧桑。地道里光线昏暗,墙壁上斑驳的痕迹记录着岁月的流转。地道的每一个转角、每一处暗格,都仿佛隐藏着一段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那些简易的陷阱、隐蔽的射击孔,无不彰显着先辈们的智慧与果敢。</h5><h5> 《周易·坎》中说:“王公设险,以守其国。险时用大矣哉。”中国人从没有去觊觎人家土地的想法,但对自己的家园却是寸土必争。高山为寨,平地为堡。村前设卡,村后建寨。</h5><h5> 我们的家乡也修筑了很多的寨堡,但是它们守望的只是战争的童话。电影《地道战》告诉我,高平地道战纪念馆内那一件件实物、一幅幅图片告诉我,那永远的歌声告诉我,这里守望过战争,守望过悲伤,但是最后守望的是胜利。</h5><h5> 走出地道,阳光瞬间洒在身上,温暖而又明亮。眼前的村庄早已焕然一新,红瓦白墙的房屋整齐排列,街道干净整洁,绿树成荫。村里的广场上,老人们悠闲地晒着太阳,孩子们在欢快地嬉笑玩耍。远处,是一片片金黄的麦田,微风拂过,麦浪滚滚。</h5><h5> 曾经,这里是残酷的战场,弥漫着硝烟与血腥;</h5><h5> 如今,这里是温馨的家园,洋溢着欢笑与幸福。</h5><h5> 昨天,我们在地道里打击日本侵略者,用生命和热血捍卫民族的尊严;</h5><h5> 今天,我们在地道里接待天下游客,用历史和文化传承着民族的精神。</h5><h5> 在纪念馆的电影院,我们再次重温电影《地道战》,村支书说,这里每天都要上演很多遍电影《地道战》,在中国已经有30亿人次看过《地道战》,这是中国观众最多的电影。</h5><h5> 古槐树下钟声响起,电影开始啦,在地道战的故乡看《地道战》,这是我们对人民战争的致敬,对经典电影的致敬。</h5><h5> 外面真的响起了钟声,那是村口古槐树下响起的钟声。电影院《国歌》唱起来,这是每一场电影结束后必须的仪式。</h5><h5> 我们站起来,我们唱起来。</h5><h5> “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h5><h5> 这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必须记住的歌词,我们没有永远的阳光灿烂,我们没有永远的风和日丽。</h5><h5> 村中的古槐树,树干虽已中空,但枝桠依然苍劲,树上的铁钟,曾是村民的“生命之钟”,如今已成为历史的见证者。</h5><h5> 村支书拉响铁钟,他是当年村里民兵的后人。</h5><h5> 在钟声的背景下,我们这些来自全国各地的作家一起唱响电影《地道战》中的歌曲——</h5><p class="ql-block"><br></p><h5><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太阳出来照四方,</span></h5><h5><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毛主席的思想闪金光,</span></h5><h5><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太阳照得人心暖哎,</span></h5><h5><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毛主席思想的光辉照得咱心里亮,照得咱心里亮。</span></h5><h5><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主席的思想传四方,</span></h5><h5><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革命的人民有了主张,</span></h5><h5><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男女老少齐参战哎,</span></h5><h5><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人民战争就是那无敌的力量,无敌的力量……</span></h5><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往前走,阳光正好。</span></p> <h5>作者简介</h5><h5>文猛,本名文贤猛,中国作协会员,重庆市作协主席团委员,万州区作协主席。出版有《山梁上的琴声》《远方》《三峡报告》《河生》《阴阳乡官》等多部著作。</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