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不知这次真的是几乎没有高反,还是房间内的氧气起了作用,反正昨晚睡得还是挺不错的。依然07:20被闹铃叫醒,有足够的时间,还可以再懒一会儿被窝。听着健身操的音乐,尽量让自己全身的细胞都醒来,才懒懒地起来洗漱、更衣。</p><p class="ql-block">这家酒店的早餐也很不错,尤其看到有自制酸奶和不少坚果,我就多取了一些。</p> <p class="ql-block">今晚还要回这家酒店,不用退房收拾行李真是轻松不少。我们提前下了楼,车子准时出发。开出去没有多久,就看到了“日照金山”的圣景。整片山峰的顶部原本就有白雪覆盖,这时被早晨的太阳映照着,反射出了金色和红色的光亮,犹如一座座用金子堆砌的山峰,在远处闪闪发光。</p> <p class="ql-block">牛师傅又开始不自觉地发了几句牢骚,从酒店到今天的第一个景点红其拉甫国门,仅100多公里的路程,却因为限速要行驶两个多小时。怕到景区内洗手间人多,牛师傅就在快到景点附近的这个“紫花牧场服务站”停车,让大家去趟洗手间。</p> <p class="ql-block">塔什库尔干县是中国唯一与三国接壤的边境县,具有“一县邻三国,两口通两亚,两路连东西”的独特地位优势。县境内有中巴红其拉甫口岸、中塔卡拉苏口岸两个对外开放一类口岸,是中国与中亚、南亚陆路交通的重要通道。沿途能够看到有几个哨卡,上面的五星红旗迎风飘扬,旁边则有“扎根帕米尔,忠诚戍边关”的标语。</p> <p class="ql-block">VID:我们现在行驶在“中巴友谊路”上,这是中国最高、最险、最美的公路,全长1224公里。中巴友谊路北起新疆喀什,南至巴基斯坦北部的塔科特,以新疆红其拉甫为界限,在中国境内长415公里,在巴基斯坦境内长809公里,横贯了帕米尔高原以及喀喇昆仑山脉、兴都库什山脉、喜马拉雅山脉的西端,途经11座海拔超过7千米的山峰,所以修建这条公路的难度可想而知。</p> <p class="ql-block">公路沿途的自然风景多为雪山,无论前方还是窗外两侧,看到的一直是白雪皑皑的群山。难以想象在这样高海拔地区戍守边关,需要多么坚韧的毅力。</p> <p class="ql-block">中午11点多,我们终于到达了红其拉甫国门景区门口,最先看到的就是一个“中巴友谊长廊”。趁着牛师傅去买门票,我们抓紧时间打卡,然后再把自己尽量包裹严实。</p> <p class="ql-block">进入景区我们需要先乘坐一段景交车。队伍排得很长,天气很冷,风也很大,我们都没有背包,氧气瓶就成了累赘。可是由于国门处的海拔有5100米,所以还必须携带。</p><p class="ql-block">等候区旁边就是“红其拉甫前哨班”的办公区,建筑的外表以红色为主体,那是我们的中国红。</p> <p class="ql-block">一阵风吹来,我们都不禁缩紧了脖子,我赶紧用围巾包住了头,却依然难抵寒风。这才是十月中旬,难以想象到了寒冬腊月,这里会冷成什么样子。</p> <p class="ql-block">这里的气候环境恶劣,氧气不足平原的50%,风力常年在七八级以上,冬季最低气温达零下40摄氏度,被称为“死亡峡谷”和“生命禁区”。</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前往国门的景交车都是中型巴士,随满随走。空地旁一个高高的铁架子上写着“中巴人民友谊万岁”,证明了两国人民的友好邦交和深厚感情。<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 <p class="ql-block">红其拉甫国门是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见证了中西方文化交流与贸易往来,如今也是中巴经济走廊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中巴经贸往来和人文交流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p> <p class="ql-block">在风中又等候了一会儿,终于回来了一辆景交车。车上人数都是严格控制,所以不必担心没有座位。车门一开,我们赶紧上去暖和片刻。每个人都包裹得严严实实,嬛嬛的头巾亮了,像是村里的大妈。我们的大墨镜,此时看上去像极了“大绿豆蝇”,样子要多可笑有多可笑。</p> <p class="ql-block">坐车也就十几分钟就到了下车点,眼前又是一条长长的队伍。1968年水布浪沟边防检查站成立,1982年更名为红其拉甫边防检查站,1986年红其拉甫口岸正式向第三国人员开放,2009年新国门建成,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献礼工程。</p> <p class="ql-block">我们无奈地开始排队(后面的游客都被我P掉),有阳光的照耀,感觉温度稍微高了一些。队伍还在慢慢地变长,我们也由尾巴挪到了稍微靠前的位置。</p> <p class="ql-block">看着国门上金色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上面飘扬的五星红旗,我们的心里肃然起敬。这里平均海拔5000米,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国门,被称之为“中国的第一国门”。这是中巴公路314国道的终点,素有古丝绸之路上的“红色国门”之美称,在这里可以感受边境的庄严和中巴两国的友谊。</p> <p class="ql-block">队伍行进得很慢,我有些着急,便先自行离开队伍往前走,想去一探究竟。走到拥堵的那个点,我才发现在这里排队,实际上就是为了在国门处打个卡,而这个打卡点,只是在正常围栏处开了一个豁口,向马路中间的位置靠近了两、三米,再设置了一个方形的观景台,可也还不是正对国门中央的位置。</p><p class="ql-block">我又走到国门的背面,发现两面都是一模一样,于是赶紧回来告诉大家。并且像我这样站在栏杆上,也一样能够拍到国门。</p> <p class="ql-block">我们都离开队伍往前走,到了国门的另一侧,这边不仅没有游客排队,光线还好,不背光,于是我们就在这里不被干扰的拍了合照。</p> <p class="ql-block">国门的对面就是巴基斯坦,这里也是中国与巴基斯坦唯一的陆路口岸。在边境围栏处,就可以清晰地看到巴基斯坦境内的国旗。如果是在温暖的季节,两国人民站在边境线两侧彼此打招呼,也不是不可能。</p> <p class="ql-block">红其拉甫国门的具体位置是在新疆喀什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中巴边境7号界碑处,地处帕米尔高原。这就是7号界碑,上面印着清晰的国徽,是我们的骄傲。</p> <p class="ql-block">这块写着“海拔5100米”的打卡石,也是游客们争相留影的地方。我们还是心机地在外围打卡,这就省去了排队的时间。</p> <p class="ql-block">这个国旗升降台,应该每天都有庄严的升旗仪式,这是我们作为中国人的信仰和尊严。国旗飘扬在海拔最高的国门处,向世界宣告着主权。</p> <p class="ql-block">VID:这里海拔5100米,是“西部天门”,“雪域孤岛”。这里高寒缺氧,空气稀薄,含氧量不足平原的50%,风力平均在七级以上,最低温度可达零下四十多度。在这样“天上无飞鸟,地下不长草,风吹石头跑,氧气吃不饱”的地方,有我们伟大的祖国卫士驻守,才有了我们的一方安宁。</p><p class="ql-block">乘车返回停车场,我和嬛嬛都没有使用氧气,这应该是此次行程中海拔最高的地方了,这下我就不再担心了。</p> <p class="ql-block">没有参与任何点的排队,我们也为后面的行程节省了时间,接下来的行程就是前往“瓦罕走廊”。</p><p class="ql-block">看到这个指向瓦罕走廊的指示牌,继续往前走66公里就是巴基斯坦,走100公里右拐就是阿富汗。</p> <p class="ql-block">中午没有吃饭,到达瓦罕走廊的景点门口已是13:20。这是一个免费景点,没有游客中心,只是在主路的两侧分别立了一根石柱,分别刻着“瓦罕游奕所”和“佛教之门”。许是这里比较空旷,和别的景点相比显得游客少得可怜。</p> <p class="ql-block">进入景区,先看到了空地上几座石头雕像,与人物雕像相对的石刻的是人物名称,背面还有简单扼要的人物传记。</p><p class="ql-block">“大唐高僧玄奘经行处”纪念像。玄奘(602-664)唐代高僧,汉传佛教史上最著名的译经师之一,与法显、鸠摩罗什并为中国佛教三大翻译家,中国佛教法祖唯识宗创始人。玄奘西行17年(628-644),取回佛经657部,著有《大唐西域记》。贞观十六年(641),玄奘起程回国,他溯恒河西北行,渡印度河上游,经今阿富汗喀布尔河流域,进入吐火罗故地,再穿过瓦罕走廊达摩悉铁,东行至波谜罗川,抵达朅盘陀(今塔什库尔干) 。玄奘称瓦罕走廊为 “达摩悉铁帝国”,他的足迹遍布印度、中亚,影响远至日本、韩国,以至全世界。他的思想与精神如今已是中国、亚洲、乃至世界人民的共同财富。</p> <p class="ql-block">“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经行处”纪念像。马可•波罗(1254-1324),意大利旅行家。17岁岁父叔东行,1275年抵元大都(今北京)。据《马可 •波罗游记》记载,马可•波罗于1271年从威尼斯出发,东行经波斯、帕米尔高原进入中国西域。1273年末至1274年初,马可波罗自瓦罕走廊进入帕米尔高原,经明铁盖达坂(今中巴边境)或公主堡古道抵达羯盘陀国,随后沿塔什库尔干河谷向东南进入莎车或叶城。</p> <p class="ql-block">“张骞经行处”纪念像。张骞(前164-114)西汉杰出外交家、探险家。奉汉武帝之命两度出使西域,首先开辟丝绸之路,打破匈奴封锁,沟通中原与中亚、西亚各国。其“凿空”之功推动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被后世誉为“丝绸之路开拓者”。根据《史记•大宛列传》记载的张骞“逾葱岭”(今帕米尔高原)行程,张骞途经帕米尔高原的时间约为公元前128年。张骞趁匈奴内乱逃脱,继续西行。他沿塔里木盆地西进,翻越帕米尔高原(葱岭)进入中亚地区,抵达大宛(今乌兹别克斯坦)和大夏(巴克特里亚,今阿富汗)。</p> <p class="ql-block">“东晋高僧法显经行处”纪念像。法显(公元337-422年),东晋高僧,65岁西行取经,著《佛国记》。公元401年(东晋隆安五年)法显到达葱颌,标志着其西行求法送入中亚的关键阶段。此次停留,为其后续翻越帕米尔高原进入北天竺(今巴基斯坦、阿富汗)奠定了基础。法显是中国古代翻越帕米尔高原、经瓦罕走廊真正到达印度的第一人。</p> <p class="ql-block">“东行传法第一人安世高经行处”纪念像。安世高(约公元2世纪),安息(今伊朗地区)王子,后出家为僧,东汉佛经翻译家。根据《高僧传》等文献记载,安世高约在公元148年(东汉桓市建和二年)抵达洛阳,开始译经事业。由此可推测,他穿越葱岭的时间应早于这一年份,约在公元二世纪中野(约140年-148年之间),他经由瓦罕走廊葱岭入华,所以这条通道也被视为“佛教之门”。在华期间,他译经35种41卷,开创佛解汉译先河,成为佛教通过帕米尔高原向中原系统性传播的关键节点。</p> <p class="ql-block">距离雕像不远,就能看到所有人必打卡的“瓦罕走廊”四个大字。说起瓦罕走廊,可不是眼睛看到的这四个字这么简单,从西汉开始,它就是东西文明交通的要道。它位于中国、阿富汗、巴基斯坦、塔吉克斯坦四国的交界之处。瓦罕走廊又称阿富汗走廊、瓦罕帕米尔,是一条连接阿富汗巴达赫尚省和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狭长地理通道 。</p> <p class="ql-block">这几个大字孤零零地竖立在空地上,每个都足有一个人高,要不是站到底座上,还真是很难发现我的存在。</p><p class="ql-block">瓦罕走廊历史上曾为中国领土,唐朝时中国设置“葱岭守捉”管辖包括瓦罕走廊在内的整个新疆西部地区。1895年,英国与俄国签订《关于帕米尔地区势力范围的协议》,将瓦罕走廊划给阿富汗作为英俄缓冲区。1963年,中阿两国签订《边界条约》,正式划定了两国在瓦罕走廊的边界线。</p> <p class="ql-block">这里为高原气候和高山气候,条件十分恶劣,平均海拔在四千米以上,年平均气温低于0℃,冬季寒冷漫长,每年大雪封山的时间长达八个月之久。站在空旷地带,就能感受到这里的强风。</p> <p class="ql-block">这里再继续往前走不远,就是禁止通行的区域,<span style="font-size:18px;">由于自然条件恶劣和阿富汗国内局势等原因,</span>前往阿富汗的方向是禁止通行的。了解到这条边境背后的心酸故事,相比眼下我们这里的安宁祥和,再看到远处山坡上“祖国万岁”四个大字,一定会热泪盈眶。</p> <p class="ql-block">瓦罕走廊位于帕米尔高原南端和兴都库什山脉北东段之间,呈东西走向。眼前看到的左边是阿富汗和巴基斯坦的界山——新都库什山脉,右边是喀喇昆仑山,继续往前不远就是帕米尔高原。</p> <p class="ql-block">景区虽然冷清,但是依然有几座简单的平房建筑。远远看到建筑的外墙上有瓦罕走廊的字样,我和嬛嬛便往那边走去。走近看到上面标注了许多从瓦罕走廊到达不同目的地的距离,还有几句惹眼的网络热语。</p> <p class="ql-block">绕过这个建筑,发现这里原来是一个咖啡馆,没有门庭若市的热闹,却也依然有情调。门口摞放的轮胎上放了张木板,就成了简易的桌子;上面放着一个写有“三国咖啡”的杯子,正好成了我们拍照的道具。</p> <p class="ql-block">喜欢背景墙上的那几句话:“以驼铃为笔,书写着东西交融的永恒传奇。三国咖啡,一杯穿越时空的醇香。”“与其向往千回百转的传说,不如即刻踏上这承载历史厚度的土地。”三国咖啡不仅有意义,还有意境。</p> <p class="ql-block">VID:瓦罕走廊全长约400公里,其中在中国境内长约100公里,南北宽约3至5公里,最窄处不足1公里;其余300公里在阿富汗境内,最宽处约75公里。这里的河流流经中亚各国,所以它也被称为“万水之源”和“万山之宗”。</p><p class="ql-block">这里的居民主要是瓦罕人和吉尔吉斯人,他们仍然以放牧为主。牧民同时还是这里的护边员,他们边放牧边巡逻,与我们的戍边战士们共同守护着祖国的边防线。有人说这里就是个路牌,没有什么好看的。可是当下的幸福安宁,就是祖国送给我们最好的礼物。</p> <p class="ql-block">瓦罕走廊附近的山上还有一个“公主堡”,一座古代城堡遗址,<span style="font-size:18px;">听牛师傅说这个古堡也有故事。坐在车上闲来无事,我也上网查了一番。公主堡</span>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坐落在海拔4000多米的高山上。它前临塔什库尔干河,后倚皮斯岭达坂,扼守古丝绸之路咽喉地段。</p><p class="ql-block">公主堡依高山而建,正面是陡峭的石崖,西墙用黄泥和树枝筑成,除南北两面是可以攀上的砾石斜坡外,其余几面是悬崖峭壁。</p><p class="ql-block">历史传说曾有一位汉族公主远嫁波斯王子,送亲队伍途经此地时遭遇战乱,公主被安置在山岗上。战乱平息后,公主竟怀有身孕,侍女称是每日有骑着金马的王子自太阳中而来与公主相会,所生之子为“汉日天种”。因无法向波斯复命,众人便在此筑堡定居,公主所生后代逐渐繁衍成了朅盘陀国,城堡也由此被称为“公主堡”。虽然没有看到这处遗址,我却莫名被这个故事所吸引,毕竟与瓦罕走廊相关的各位名人的经历中,都提到了这个“朅盘陀国”,也是因为这个公主才有了塔什库尔干的子子孙孙。</p><p class="ql-block">行车途中,牛师傅又指着河道旁一个尖顶的土包,告诉我们这是一个“古驿站”。像这样的古驿站沿途还有几个,仔细看还能看到中间有一个小小的洞口。</p> <p class="ql-block">VID:从瓦罕走廊前往盘龙古道,路两边有许多红色、黄色灌木类的植物,隐约还能看到上面有一些橙色的小果子,牛师傅说这都是沙棘果。好想让他停车,我好下去摘几颗尝尝。</p> <p class="ql-block">盘龙古道是单行线,所以到这里自驾游的朋友一定要提前了解清楚。到达盘龙古道的西起点,我们就首先看到了那句最红的网络语:“今日走过了所有的弯路,从此人生尽是坦途。”</p> <p class="ql-block">这里自然又被游客们争抢,我们根本无法靠近。其实这个点靠近了也实在照不出效果,还不如像我们这样,远一点儿这些字才更清晰明了。</p> <p class="ql-block">附近还有一块狭长的、足足有十几米的大石头,这是盘龙古道的介绍和路线行驶图,图中还标注了一些观景台和重要的景点。</p> <p class="ql-block">盘龙古道位于塔什库尔干县瓦恰乡境内,是连接瓦恰乡与县城的一条扶贫公路。海拔从3000米陡然上升到4200米,沿途景色神秘、惊奇、壮观,自驾者纷至沓来,有网友甚至建议《速度与激情》来此取景。</p> <p class="ql-block">这里只要有牌子,上面就必少不了这句“今日走过了所有的弯路,从此人生尽是坦途。”牌子上面还贴满了许多图案的贴纸标签,应该都是来这里打卡的游客留下的印迹。</p> <p class="ql-block">开始向盘龙古道进发,我们的心情很是迫切,盼望着看到那个让人震撼的场面。</p><p class="ql-block">途中看到一个“220kV帕米尔变电站”,3333米的海拔,是新疆海拔最高的220千伏变电站。那句“高原缺氧不缺精神”,就是对在这里默默奉献者的真实写照。</p><p class="ql-block">这个变电站2023年7月开工,2024年11月3日投运,总投资6.56亿元。它结束了塔县电网单电源供电历史,实现了双电源供电,大幅提升了电力保供能力。为后期向巴基斯坦电力输送预留了两个220千伏间隔,对共建“一带一路”、建设“中巴经济走廊”意义重大。</p> <p class="ql-block">眼前已经出现了蜿蜒上行的车辆,我们随即也加入其中。盘龙古道又称“瓦恰公路”,公路盘山而建,S形弯道多达600多个,蜿蜒曲折。由于坡度太陡,所以迂回的弯路比较密集,拐弯的频率也很快,有时会让人有点措不及防。</p> <p class="ql-block">坐在车上想不系安全带都难,我们的身体甚至有些不受控制。经过一番“摇头晃脑”,我们到达了“龙回头观景台”。站在这里回望来时的弯路,看着一辆辆小心行驶的车辆,既刺激又有挑战性。</p> <p class="ql-block">上坡几乎都是这样的急转弯,每次都是还没等到身体坐正,就又开始倾斜。晕车的人估计很难承受这样的人体摆动,有时我甚至都觉得自己的眼神是散乱的。</p> <p class="ql-block">各种小标语又出现在路杆上,可是每句话都感觉很恰当,每个描述都写得很真实。估计只有在现场才会有这样的感悟和体验。</p> <p class="ql-block">开车大概半个小时,我们才到达山顶最高的停车处,这里的海拔是4216米。虽然四周白雪皑皑,可是高空的太阳照在身上,却没有那么冷。</p> <p class="ql-block">下车时,二位姐姐习惯地带上了氧气瓶,可是山上的风吹来,好像完全没有胸闷的感觉。在雪山的衬托下,天空蓝得清透,没有一点杂质,呼吸中的凉意让人神清气爽。</p> <p class="ql-block">游客们都在这个制高点停留玩耍,好多人还开始了打雪仗。我们尝试着往落雪厚一点的地方行进,可是没走多远就感到有些吃力,便匆匆拍张合照作罢。</p> <p class="ql-block">对面的山顶上隐约能看到有一些东西,山坡上也有模糊的行人走过的痕迹,可是为了防止高反,我们没有尝试往上走。据说从山顶高处向下俯瞰景色蔚为壮观,能欣赏到雪山、峡谷、草原等自然景观。不过这个季节应该没有那么美了吧?</p> <p class="ql-block">我们开始从山顶往下行驶,牛师傅小心开着车,还在和我们讲述着驾驶的技巧。从高处看下去,每一道弯都清晰可见,形成了折返的美丽弧线。</p> <p class="ql-block">很快我们就到达了“大盘龙观景台”,到这个观景台,需要下车走过一段悬空栈道。郭姐姐和嬛嬛原本要放弃,可是听说并不长,便在我和罗姐姐的游说下决定尝试。</p> <p class="ql-block">悬空栈道并不高,只要不低头往下看,丝毫没有恐惧感。站到小观景台的边缘,能够有很好的视角。我举着自拍杆尝试,完全不会被附近的游客干扰,拍出的效果比较不错。</p> <p class="ql-block">终于抢到有利位置拍照时,却发现互拍的照片不如使用自拍杆,因为取景的角度无法做到最高,所以拍出的弯道不明显。</p> <p class="ql-block">最后我还是让大家每人用自拍杆拍张照,我们也用这种方式拍了合照。这是一条翻越昆仑山脊的要道,如今又成为了昆仑山脉中的“心电图”。<span style="font-size:18px;">相传玄奘从此走过,短短三十公里,我们如今开车用不了多久,不知道他当时需要克服多大的困难。</span></p> <p class="ql-block">VID:这里的观景台有好几处,有的游客甚至不在观景台附近拍照,而是直接在空间比较大的弯道处停车取景。大家都被这里的盘山道吸引着,每一处都值得拍摄,每个弯道都值得纪念。</p><p class="ql-block">我们走过了悬空栈道,欣赏着被群山包围的古道,感叹着修建者的伟大。</p> <p class="ql-block">又上车行驶了大约20分钟,我们就到达了“小盘龙”,在这个点我们会停留时间多一点,因为旅行社给我们安排了一次无人机拍摄。</p> <p class="ql-block">牛师傅提前联系好了无人机拍摄的师傅,好在这里只有一处拍摄点,所以很好找。第一次进行无人机摄影,我心里非常期待,满脑子里都是网络上看到的大片镜头,想象着自己在里面的样子。</p> <p class="ql-block">VID:摄影师拿着无人机过来了。他先让我们站成一排,然后告诉我们连续做的几个动作:抱胸~摆手~点赞~响指~飞出……。教了一遍,练了一遍,直接开拍。我们害怕自己记不住,没想到都学得很快,第一次就很成功。为了保一条,又给我们拍了第二遍,就结束了。</p><p class="ql-block">视频过了两天才传给我们,配上了音乐,配上了响指的声效,最后还配上了文字。虽然没有我想象中的大片效果,但是也算是有了一份难得的纪念。</p> <p class="ql-block">无人机拍摄完毕,我们又把外套、氧气罐用不上的东西递给牛师傅,让他帮我们放到车上,我们又继续往前面的观景台走去。</p> <p class="ql-block">这个观景台角度很棒,正对着盘龙古道的小盘龙路段,所有的弯道都清清楚楚,正所谓“记得自己吃过的亏,<span style="font-size:18px;">知道自己</span>走过的弯路”,弯路的尽头就是一条笔直的“坦途”。</p> <p class="ql-block">盘龙古道拥有数百个弯道,如巨天的游龙一般,盘旋在海拔约4200米的帕米尔高原上。蜿蜒曲折的道路,壮阔的地形、地貌,形成了一道别具一格的风景线。希望每个人都能够少走弯路,人在坦途。</p><p class="ql-block">离开盘龙古道,海拔慢慢地下降,温度也开始慢慢地回升,再没有一早在红其拉甫国门的凉意。</p> <p class="ql-block">已经是接近下午五点了,这在青岛应该是天色渐暗的时候了,可是这里却依然像是正午,阳光照在身上甚至有些炙烤的感觉。</p><p class="ql-block">中午又没有吃饭,这个点已经感觉到饿了。我们的车停在一排饭店门口,每家店面都不大,我们就直接进了这家“正宗川渝三姐重庆小面”。老板娘就是重庆人,看到我们进来马上过来热情地招呼着。我们每人点了一碗面,我要的是豌豆面,在这样干燥的地方喝点儿汤汤水水的,身体会感到很舒服。面的味道还真是很地道,老板娘让我们不能吃辣,只是少加了辣子,如果味道不足还可以再加。</p><p class="ql-block">每碗面25元,看似好像价格贵了些,可是这里的食材都是要从喀什运过来,并且每周只能运两次,时间长不说,路也难走。这样看来,这个价格还是很合理的。</p><p class="ql-block">走之前想要加点热茶水,老板娘就执意给我们的杯子里加上了新茶,量足足的,弄得我们都不好意思起来。</p><p class="ql-block">从盘龙古道下来,只有这一处用餐点,所以在这里要是不解决用餐问题,恐怕就要坚持到市区才能用餐了。</p> <p class="ql-block">告别老板娘,开车又行驶了大约半个小时,我们就到了“坎尔洋村”,也就是“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景区” 。二位姐姐不知道是累了,还是觉得这里没有什么意思,反正就没有下车。我和嬛嬛做着伴,一起下车打个卡。</p> <p class="ql-block">位于塔什库尔干县55公里处的坎尔洋村,是塔吉克族文化保留最完整的村落之一。这里是电影《冰山上的来客》故事的发生地和拍摄地,也是电影插曲《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的发源地,像我这个年龄段的,都应该对这部电影和这首歌非常熟悉。</p> <p class="ql-block">坎尔洋村最低海拔3000米,全村总面积约985平方公里,共218户809人,均为塔吉克族。它是全县面积最大、结构最古老、最完整的塔吉克古民居村落,具有400多年的历史。</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坎尔洋村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有“龙池”、“神象山”、“杖古杨”、“千年古柳”等自然景观,还有雅丹地貌、塔依尔仙人谷等特色地貌。此外,这里还是观看星空流星雨的好地方,是画家和摄影家的采风地。</span></p> <p class="ql-block">坎尔洋村素有“歌舞之村”的美誉,村里成立了“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文艺演出队,打造了多台歌舞晚会。</p><p class="ql-block">曾经的坎尔洋村是深度贫困村,在深圳援疆前方指挥部的帮扶下,村里完善了景区配套设施,发展起了民宿、牧家乐等产业,村民通过旅游实现了脱贫致富。</p> <p class="ql-block">18:00左右,我们的车就行驶到了班迪尔蓝湖区域。班迪尔蓝湖面积很大,沿湖修缮的公路,让我们从不同角度看到了它不同的美。</p><p class="ql-block">我们的车停在了一处路边稍微开阔一点的地方,大家都急不可待地下了车。可是这里有铁丝网拦住,所以无法近前观赏。牛师傅这时拿出了自己带来的小型无人机,尝试着开始放飞。</p><p class="ql-block">其实班迪尔蓝湖最美的拍摄角度,应该是从高空拍下的穿湖而过的那座大桥。画面中笔直的石桥将蓝蓝的湖面一分为二,车子从桥上飞驰而过的场景,让人看一眼便会印在脑海。</p> <p class="ql-block">在路边拍摄效果很不理想,我们便又上车继续往前开,寻找更好的拍摄点。过了桥没开一会儿,就到了一处没有围栏的地方,这里虽然距离湖边有点儿距离,可是毕竟能走进去。我们毫不犹豫,直接下车,顶着强烈的阳光往湖边走去。</p> <p class="ql-block">班迪尔蓝湖是位于塔县班迪尔乡的一座美丽湖泊,这里海拔约3900米,水域面积约为3平方公里,水深约30米。它原为塔什库尔干河河道,后筑坝形成下坂地水库。</p> <p class="ql-block">越靠近湖边,我们的心情越激动,那片蓝感觉已经触手可得,而此刻的美独属于我们。我走在最前面,眼前大面积的蓝呈现时,我真的感觉到醉了。</p> <p class="ql-block">湖水在阳光的照射下,呈现出了澄净的蓝。这里的湖水主要来源于冰川融水,因富含特殊的矿物质,会呈现出变幻莫测的蓝色,如孔雀绿、松石蓝、深邃钴蓝等。</p> <p class="ql-block">夏季湖水多为清澈的青蓝色,冬季则变为深邃的宝蓝色,不同时刻受光线和云影影响,湖面色彩也会不断变化。左侧有雪山映衬的水域,湖面呈现出的是蓝色的主色调;而正面被黑色山体遮挡略微背点儿光的湖面,则蓝中带绿。</p> <p class="ql-block">湖水周边的景观鬼斧神工,湖泊四周被巍峨的山脉环绕,灰白岩壁与远处雪山相映成趣。山脉的坚韧与湖水的柔美,形成了刚与柔的完美结合。</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靠近湖水的边缘地带,山体脚下呈现出一圈圈、一层层好看的重叠弧度,像是固化的波纹,给班迪尔蓝湖镶上了美丽的蕾丝边。</span></p> <p class="ql-block">太阳的高度在缓缓下降,偶有微风吹来,湖面上泛起微小的涟漪。水中的山影动了起来,山脉也有了片刻的温柔。</p> <p class="ql-block">我们四个人在湖边忙着拍照,录像,一旁的牛师傅自己一个人专注地研究着手中的无人机,还不时地捕捉着我们的身影。</p> <p class="ql-block">男孩子对电子产品的喜爱和好奇是与生俱来的,嬛嬛很快就开始去尝试操作无人机了。看到他那幅专注的样子,我感觉以后的出行又会有新设备随行了。</p> <p class="ql-block">我拍照拍得很上瘾,嬛嬛玩儿无人机也很上瘾,此时的牛师傅和二位姐姐只能聊着天在一边等候。嬛嬛看到我在给他拍照,很开心的用手摆了“V”型,我却是让他认真学习,为我们以后的出行打好基础。</p> <p class="ql-block">在这里长时间地停留也不会觉得无趣,免费开放的湖边,无需刻意寻找拍摄角度,随手一拍都是纯净的高原蓝,风里都带着清透的凉意。</p> <p class="ql-block">牛师傅要给我们拍视频了,短时间想不到什么好的创意,我们便把在小盘龙学到的组合动作又来了一遍。没想到大家竟然轻松拿捏,估计这组动作也要深深烙进脑子里了。</p> <p class="ql-block">牛师傅虽然经常跑这条路线,可是像今天这样的完美光线,不知道他能遇到几次。出门在外相识的缘分,让我们一起在班迪尔蓝湖留个纪念。</p> <p class="ql-block">还想帮牛师傅多拍几张个人的照片,他有些羞涩地婉拒了。看着逐渐下沉的太阳,我们只能恋恋不舍地离开。</p> <p class="ql-block">今天的班迪尔蓝湖像是大自然打翻的调色盘,湖水随光影切换着“盛装”。正午是透亮的冰蓝,午后晕染成柔和的钴蓝,日落时又裹上一层淡紫。</p> <p class="ql-block">班迪尔蓝湖周围都是这种喀斯特地貌,有的地方还比较危险,所以步行时一定要看着脚下。这里景点免费开放,没有公共交通,推荐包车或自驾前往,从盘龙古道开往班迪尔蓝湖约40-60分钟。</p> <p class="ql-block">VID:牛师傅给我们用无人机拍摄的录像迟迟没有剪辑完,这里只能通过我的小视频观赏一下班迪尔蓝湖的美。灰白岩壁环伺湖畔,远处雪山的尖顶缀着银光,<span style="font-size:18px;">湖上还有一座大桥横跨湖面,是</span>画框里的利落线条,这里才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航拍的胜地</span>。</p> <p class="ql-block">离开班迪尔蓝湖回塔县,我们将走过一段“塔莎古道”,并在“帕米尔之眼”打卡。</p><p class="ql-block">塔莎古道也称“喀群古道”,是一条穿越西昆仑山的古老山道。这条古道连接塔县与莎车县,全长约300公里,平均海拔在3000米以上,翻越喀喇昆仑山山脉,横穿峡谷、河流,沿途多为荒凉戈壁与雪山草原。</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塔莎古道柏油路面少,更多的是“搓衣板”路,所以路况并不是太理想。我们今天只是走了其中很美的“下坂地水库”路段,也就是班迪尔蓝湖到曲什曼这一段,大概二、三十公里。行驶中看到山坡上这种“喇叭式”的山势形态,称为“流沙”。金草滩的湿地昨天已经看过了,今天看到的就是这种压迫感的流沙。</span></p> <p class="ql-block">在古道的拐弯处,远远看到几道汇集在一起的流沙,粗细不一,色彩不同,高度也不一致,形成了深浅不一的风景画。这里其实就已经到达了“帕米尔之眼”打卡点。</p> <p class="ql-block">“帕米尔之眼”通常指的是位于新疆阿克陶县木吉乡的木吉火山口,全称“喀日铁米尔火山群”。它地处帕米尔高原深处,阿克陶县西北部,是中国的最西端。这里海拔约3800米,是新疆乃至全球海拔较高的火山口之一。</p> <p class="ql-block">早在西汉时期,张骞出使西域后,塔莎古道就成为丝绸之路南道的一部分。唐代玄奘在印度取完真经东归,经瓦罕走廊至塔什库尔干,再通过塔莎古道至莎车前往喀什噶尔,所以称为“东归之道”。而帕米尔之眼,就是东归之道上的经典。</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大约1500年前的火山喷发造就了木吉火山口独特的景观。</span>两道下滑的流沙在山体的下部汇合,形成了“眼角”,中间凸起的石面纹路凌乱,像极了“眼球”,远看像是一只竖立着的眼睛。它属于“泉华型”火山,也是一种“冷火山”和泥火山。</p> <p class="ql-block">站在这里“凝望过大地最深邃的瞳孔,从此人间皆是通透的星穹。”这句话与盘龙古道的经典语录相呼应,道出了一定的人生哲理。</p><p class="ql-block">这里是柯尔克孜族人民世代生活的家园,还承载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传说唐代高僧玄奘路过此地时,曾在此静静禅坐七七四十九天。</p> <p class="ql-block">以这个相框为背景拍照,正好可以捕捉到<span style="font-size:18px;">“帕米尔之眼”的全景。看到有一位正在给同行好友拍摄的阿姨,连拍了几位好友,都是把帕米尔之眼“拒之框外”,她应该是没有理解景点的意义,也就不知道帕米尔之眼的具体位置。</span></p> <p class="ql-block">火山口周围自然景观颇多,有高原湿地、冰川、冰蚀湖、冰洞等景观环绕,与十八罗汉雪峰相互映衬。火山口内多有积水,在不同光线和天气条件下呈现出湛蓝、碧绿等丰富的色彩变化。</p> <p class="ql-block">古道沿线汇聚了雪山、峡谷、冰川、湖泊、胡杨林等风光,还能看到远古时期的桑株岩画。<span style="font-size:18px;">雪山倒映在水面上,很美,很震撼眼球。</span>如果4月来到这里,沿途的杏花村落杏花盛开,景色更加迷人。</p> <p class="ql-block">塔莎古道上还保留着高原石头城等历史遗迹,民族风情与历史印记交织。这条路由多条乡村小道组成,所以往往导航并不显示,同时这里手机信号也极差。据说这里驾车行驶,可以使用高德地图,打上目的地“莎车县”后,选择“骑行”模式,就可以根据显示的路线行驶了。百度地图则需要标注沿途的几个点才行,所以比较麻烦。</p><p class="ql-block">这条路线适合穿越的季节为4月至10月,但由于部分路段碎石密布、临崖险峻,建议驾驶四驱越野车并配备熟悉当地的向导。如果像我们这样只选择走其中的一段,还是没有问题的。</p> <p class="ql-block">回到塔县,牛师傅还想带我们去看金草滩的最美日落,可惜到达时才发现他曾经走过的那条近路禁行了。新疆的日落往往只在片刻间,如果再绕行过去,估计太阳早就下山了。</p><p class="ql-block">不过我们也不觉得遗憾,毕竟早上出发时就遇到了日照金山,然后就是一天的好天气,让我们陆续见识到了海拔最高的红其拉甫国门,狭长的瓦罕走廊,盘旋的盘龙古道,美丽的坎尔洋村,梦幻般的班迪尔蓝湖,还有独特的帕米尔之眼。</p><p class="ql-block">回酒店的路上,又看到了路边有野生的沙棘果树,牛师傅给我们停车,罗姐姐下去摘了几颗沙棘果,结果还被树枝上的针刺扎了几下。看似可人的沙棘果,其实并不好吃,竟然是酸涩的味道。想想以往喝到的沙棘果汁,不知道里面添加了多少糖水。</p><p class="ql-block">今天回来得比较早,那碗面还在肚子里没有消化,不想出去吃晚餐,剩下的时间就是我们整理照片、剪辑视频的时刻。</p><p class="ql-block">(待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