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大屏坡重修梁氏族谱序</p><p class="ql-block"> 纲平廿八代孙:梁恩文整理</p><p class="ql-block"> 公元1797年(嘉庆二年)春天,族中的叔伯兄长们在祠堂聚会,饮酒之间,众人都说:“有幸处在太平盛世,时局和乐兴盛,应当重修家谱,把之前没收录的族人信息补充进去。”于是取出旧家谱,嘱托我和同族弟弟魁士负责编纂修订。我回复道:“追本溯源、感念先祖的心情,我心中一直深切存有,但听闻修谱的体例要遵循欧阳修、苏轼两位先生的规范。我对苏轼(眉山人)所著的谱记、欧阳修(庐陵人)所编的家谱,向来没有深入研究,况且我读书求仕没有成就,没能继承先祖的美德,怎敢为家谱润色修订呢?”</p><p class="ql-block"> 叔伯兄长们又说:“你虽然还没成名,但学识是值得信任的,不必过分推辞。要说修谱的体例,昌公、奇公的注解已经很完备了。而且族人后代繁衍增多,居住的地方像星星一样分散,有的在不同省份,有的在不同郡县。凡是婚丧嫁娶、祝寿贺岁、四季祭祀的场合,都没办法和各位叔伯兄长一起饮酒畅谈,实在遗憾。恐怕随着时间流逝、年代久远,会弄丢宗族世系,混淆亲疏关系,现在不修谱,以后还能行吗?”</p><p class="ql-block"> 我听了他们的话,于是拿起笔,抄录旧谱里的世系图,编排续写新的内容,把先祖、先妣的姓名、生卒年月、安葬地点、婚配情况,以及族人近年、早年迁徙的去向,都记录得十分详细。这样一来,即使过了千百年,人们看到古墓也能知道,这是某位先祖的墓、那是某位先妣的墓;即便族人天各一方,同出一源的亲情也能借此重新联结。我这番纵横编排的工作,是尽心为祖宗和后代谋划,不敢说能成为欧阳修、苏轼两位先生的辅助,也不敢说能成为昌公、奇公的得力继承者,只是顺应族人尽孝的心意,趁着这太平盛世完成修谱之事罢了。</p><p class="ql-block"> 追溯我们的始祖到现在,已经有二十多代了;昌庸公这一支从金屏迁居到大屏坡,也有十多代了。这次考证修订,幸好有先辈留下的旧谱作为依据;要告知后代,也不能没有现在续写的新谱。这就是我不推辞自己学识浅薄,为后代留存家谱的原因。</p><p class="ql-block"> 至于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增添文采,就等待后世贤能之人了。希望他们拿着这部家谱,加以修饰文采,清晰描绘族人尽孝行仁的事迹,补充丰富内容,全面展现宗族和睦的良好规矩,让先祖的美德焕发光彩,让家族历史流传后世。后人诵读谱中的文字、查看谱中的规矩,或许能让家谱达到尽善尽美的程度——到那时,不仅昌公、奇公会乐于看到后代继承其事,欧阳修、苏轼两位先生也会乐于有这样的追随者吧。我对后世之人抱有深切的期望,特此写下这篇序言。</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时在大清嘉庆四年(公元1799年)己未年春天</p><p class="ql-block"> 梁家第二十代孙伯仲宪一氏叩首拜撰</p> <p class="ql-block">附大屏坡五修原文:</p><p class="ql-block"> 大屏坡重修梁氏族譜序</p><p class="ql-block"> 嘉慶二年春,族內叔兄燕集祠堂,及數酌,咸曰:“欣逢聖世,時際雍熙,須重修家譜,續其未登。”遂請舊譜,命余與房弟魁士編修。余對曰:“水源木本之思,固切切於懷,但聞譜法須遵歐、蘇二公。余於眉山譜記、廬陵家乘,素少深按,況業儒未就,不能克紹先徽,敢爲家乘潤色?”</p><p class="ql-block"> 叔兄復曰:“名雖未成,學固可信,無容過推。若謂譜法,昌公、奇公之註備矣。而且謂子裔繁衍,居處星分,省府異地,郡縣異室。凡燕婚、介壽、歲時伏腊,不獲與諸父諸兄斗酒言歡,以矣。恐世違年湮,失其宗派,混其親疏,譜而不續,於今也可乎?”</p><p class="ql-block"> 余聆其言,於是操弱管,錄前圖,排續編,將祖妣字氏、生卒及葬配,以及近遷遠徙,俱載甚明。庶千百世之古塚可知,此某祖、彼曰其妣,而天各一方,一本宗親離可復合。是一纵一横,竭心力於祖宗子孫之謀,豈曰歐、蘇二公之羽翼,亦不敢謂昌公、奇公之干城也?不過以遵族眾人孝之思,乘此聖世昇平之日矣。</p><p class="ql-block"> 遡鼻祖於今兹二十餘代,昌庸公一支自金屏遷居大屏坡,亦有十餘世矣。是考訂,畴昔令幸有前公之作,告語將來,後亦不可無今之續焉。此吾所以不辭固陋,爲後代存乎譜牒之由耳。</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至若踵事增華,以俟後賢,舉此譜牒,加以藻飾,克畫仁孝芳躅,增以潤色,盡鋪婣睦良規,燦祖德之光輝,俾家史之流芳。誦其詞,覽其規,庶幾盡美而盡善,不獨昌公、奇公樂為繼述,歐、蘇二公亦樂有是徒也。而吾深有望於來茲,是為序。</p><p class="ql-block"> 旹大清嘉慶四年歲次己未春月 毂日</p><p class="ql-block">二十代孫伯仲憲一氏頓首拜譔</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