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5><a href="https://www.meipian.cn/5hc6e8qg?share_depth=1"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渝州》文艺2025年第3期(总第59期)</a></h5> <h5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15px;">红岩村上空升起的红灯笼</b></h5><h5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inherit; font-size:15px;">文/犹廷玉</span></h5><h5><br></h5><h5><span style="font-size:15px;"> 在重庆嘉陵江畔的红岩村上空,那曾经划破雾都天际的一盏盏红灯笼,承载着一段刻骨铭心的记忆。它们不仅是抗战时期特殊的防空警报,更是一座城市不屈灵魂的象征,承载着无数人的生死与希望,诉说着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span></h5><h5><span style="font-size:15px;"> 红岩村上头的虎头岩,被称为重庆红色“三岩”(曾家岩、红岩、虎头岩)之一,其地势险峻,北面和南面峭壁悬崖,于此下可扼嘉陵江水道,上可守陆路通往重庆城的必经之道,素为兵家必争之地。该地巨石矗立,形如虎头,故而得名。抗战爆发后,这里更是被赋予了重要的使命,修战壕,建防空洞,设警报台,装高射炮,成为了护卫重庆军政要地的坚强堡垒。</span></h5><h5><span style="font-size:15px;"> 走进虎头岩重庆市人民防空宣传教育馆,仿佛踏入了一扇通往过去的时光之门。馆内的每一件展品,每一幅图片,每一帧视频,都在讲述着那段艰苦卓绝岁月里的故事。抗战时期,重庆作为战时陪都,成为了日本空袭的主要目标。日本侵略者妄图通过疯狂的轰炸,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迫使国民政府投降。于是,日机频繁对以重庆为中心的大后方城市实施狂轰滥炸。彼时,山城人民陷入了血与火的炼狱之中。</span></h5><h5><span style="font-size:15px;"> 1938年2月18日,日本飞机轰炸重庆市郊广阳坝、江北县(今渝北区)石船等地,开启了长达六年多的“重庆大轰炸”,其野蛮行径罄竹难书。1939年至1941年,是重庆遭受“大轰炸”损失最惨重的3年。据史料记载,侵华日军1940年开始执行“101作战计划”“102作战计划”,采取“疲劳轰炸”“月光轰炸”等野蛮轰炸战术,甚至是大量使用燃烧弹,对竹木结构为主体的重庆城市建筑物狂轰滥炸。在渝中区的这片土地上,曾在一日间燃起16处大火,有的大火连烧3日无法扑灭。这期间,重庆上空还曾出现防空警报持续7天鸣响,停止间隔时间不超过6小时,给百姓带来巨大的恐慌。1941年6月5日,日军对重庆进行大规模夜间轰炸,十八梯防空隧道发生窒息惨案,无数生命消逝在黑暗之中。</span></h5><h5><span style="font-size:15px;"> 那时中国空军还不强大,抵御日机的轰炸更多更有效的方法,还只能是被动防御——躲防空洞。因此,为了防范日机的轰炸,重庆构建起了一张严密的防空情报网,同时在重庆城区山体里大规模修建防空洞。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广阔区域,组建起26支监视队、132个监视哨和1个独立哨,构成一张蝶形状防空情报网,一个个监视哨,宛如一双双警惕的眼睛,时刻注视着天空的动静。而重庆城,就位于这张蝶形状网的尾端。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后加强了防空警报网建设,警报台如雨后春笋般在城市的各个角落设立起来。从最初的9处,到1942年已达47座,其范围东起唐家沱,南抵川黔路七公里,西至青木关,北达金子山。这些警报台彼此呼应,传递着防空情报信息,成为了守护重庆人民的第一道防线。</span></h5><h5><span style="font-size:15px;"> 当时的防空警报有着三种形式,电话报警、无线电报警和警报台挂红球报警。而那些悬挂在制高点的红球,也就是红灯笼,起到了很好的辅助预警作用。据《重庆市防空志》记载:警报球是在1940年开始出现,分为红色圆形和绿色椭圆形两种,直径均大于50厘米,由竹篾或藤条编制球体骨架,辅以丝麻等透光材料裱覆,球内安装灯具可供夜间使用,悬挂于人口稠密处或交通要道的制高点,便于市民观望。在科技手段有限的情况下,成为了维系百姓生死的关键。红球报警台多设于人口稠密的市内制高点和市郊,如纯阳洞、李园、虎头岩、红球坝等地。</span></h5><h5><span style="font-size:15px;"> 日军空袭重庆的航线分东、北两路。东路由武汉起飞,经湖北、湖南、贵州等地迂回进袭重庆;北路则由山西运城起飞,经陕西进入四川,直扑重庆。</span></h5><h5><span style="font-size:15px;"> 第一盏红灯笼警报台升起,那意味着日军轰炸机已从武汉、宜昌等基地起飞;第二盏红灯笼升起,是敌机临空信号,代表敌机进入四川境内;第三盏红灯笼升起,则是是空袭信号,空袭即将发生。此时,附近的百姓们会立刻停下手中的活计,扶老携幼,朝着防空洞奔去。那一个个匆忙惶恐的身影,饱含着对生的渴望和无奈,也折射出战争的残酷。挂绿灯笼预示着警报解除,可以走出防空洞了。</span></h5><h5><span style="font-size:15px;"> 《新华日报》总馆位于虎头岩下,这里成为了传播我党声音、控诉日军暴行、揭露轰炸真相的重要阵地。红灯笼下,新华日报的工作人员日夜奋战,用文字为武器,向全国乃至全世界揭露日本侵略者的罪行。新华日报宣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深入敌后坚决抗战,断铁路、炸机场,报道“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的胜利消息,鼓舞着中国人民的抗战斗志。他们与守护山城的红灯笼一起,成为了抗战时期重庆的精神支柱。</span></h5><h5><span style="font-size:15px;"> 山城人民遭受大轰炸的岁月,红岩村上空升起的红灯笼就不仅仅是预警的信号,更是人们心中的一盏盏明灯,照亮了黑暗,也照亮了人们对胜利渴望的心。</span></h5><h5><span style="font-size:15px;"> 如今,硝烟早已散尽,红岩村上空的红灯笼也早已没了踪影。但那段历史,那些红灯笼所承载的记忆,却永远不会被遗忘。它们是抗战时期中国人民智慧与勇气的象征,是中华民族坚韧不屈精神的缩影。在战火中升起的红灯笼,照亮了黑暗的天空,也照亮了人们心中对和平的向往和对胜利的信念。</span></h5><h5><span style="font-size:15px;"> 站在红岩村土地上,遥想当年,仿佛还能看到那一盏盏红灯笼在风中摇曳,听到防空警报的声响在山间回荡。这份红色记忆,早已深深镌刻在重庆人“愈炸愈强”的骨子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山城人砥砺前行。</span></h5><h5><span style="font-size:15px;"> 现在这里已成为全市防空警报鸣放控制中心,同时也是重庆市唯一的防空教育基地。每年6月5日,被重庆市定为“防空警报试鸣日”,这一天上午10点整,重庆都要试鸣防空警报,以此警醒市民,今天的和平来之不易,应当铭记历史,居安思危,勿忘国耻,以先辈们为榜样,在新时代的征程中,继续发扬不屈不挠的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让红岩精神,如同那永不熄灭的红灯笼,永远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span></h5> <h5>作者简介</h5><h5>犹廷玉,供职于重庆市人民防空宣传教育中心,长期从事展览场馆宣教工作。对虎头岩地区历史有一定的研究,善以朴实语言重述山城抗战历史。</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