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

代士龙正解国学

<p class="ql-block">以前我们年轻的时候,时间好像永远用不完,身体倍儿棒,熬夜熬一宿,第二天啥事儿没有。身体是我们的朋友,时间也是我们的朋友。现在人到中年时间不再是我们的朋友了,它变成我们的敌人了。体检的指标怎么又高了?医生都开始语重心长了。职业也是一样,职业基本上是用来获得收入的,但更重要的是在心理上来确定身份的。我是通过我的职业找到了我在世界当中的确定身份。我们需要一份体面的事儿,我们需要一份体面的收入,我们需要一个有尊严的职业和一个相对高的地位来确定自己的身份,身份的焦虑承载不住我们年轻的时候负载在他身上的意义了。另一个概念叫使命,它不同于职业。在很多创业者的身上,我们能看到这种使命感。在外部环境的塑造下,形成了我们表现出来的临时人格,就像戴了面具一样。临时人格是什么特点呢?是把内心的需要全部投射到外部,比如投射给父母,投射给社会体制,投射给权威、投射给文化习惯等。我们人到中年的时候,这些投射所代表的希望和期待都被迫被撤回来了,没有响应了,我们就陷入痛苦了。虽然很痛苦,但这是自我认知的必要前提。如果一个人能够停下来扪心自问,此时此刻我是谁,我有什么感觉,我想要什么,那他就不是在反射模式之下。反射就是我们从小的养育环境、教育经历塑造出来的,我们为了获得安全感和确定感而做出的自我保护的行为。如果我们不是处在反射模式当中,而是活在当下,我们就很清醒。我们一定要想清楚我们到底要什么。只有知道外界不会拯救自己,我们才会想办法自我拯救。帮助我们穿越中年之路的方法,很简单,学会独处。我们要学会从内在的真实,而不是外部的环境来定义自己。那独处是不是就挺孤独的?独处不等于孤独,很多人把独处理解成孤独了,所以人们害怕孤独,所以就紧紧地抓住糟糕的关系和压迫性的职业。总觉得现在的生活不怎么样,我是想改变,可是我要离开了这些东西,我就不是我了,我的自我认同感就会下降,我就不知道我是谁。这些标签不能失去,所以我们会紧紧抓住糟糕的关系和压迫性的职业。除非我们冒着独处的风险,否则我们永远听不到自己内心的声音。实际上生活当中有很多方法教会我们和自己相处,比如读书就是跟另一个有趣的灵魂在交流,就是跟自己在对话。读书时间是我们和自己在一起不被打扰的时间。这是个体化的必要前提,个体化就是向内观照,而不是向外寻求。人最困难的是相信自己的心灵足以疗愈自己。在与自我和他人疏离的体验当中,确实会出现一种孤独感,但是在这种孤独感当中,我们可以看到自己内在的博大。比较极端的反例就是一个人这一辈子,小时候听爸妈的,上学了听老师的,工作了听领导的,结婚了听另一半的,等老了听孩子的。你看这人一辈子没有一个阶段是听自己的,他永远在把自己的需要投射给外界。我们怎么顺利的通过中年之路呢?就是追随你的激情。凡是能让你对生活产生兴趣、激情的事儿,你就去体验。这是在干嘛,这是要改变例行公事带来的徒劳感和无趣感,而我们中年时代有太多的例行公事了。还有,我们要直面死亡,身体不是不如以前了吗?指标不是都不如以前看好了吗?如果我们活得足够长,我们所爱的每个人都会离开我们。如果我们活得不够长,我们就会离开所爱的人。听到这句话的时候,我们心里是什么滋味?如果心里边有点抗拒的感觉,那不是来自认知思维,不是来自意识层面,而是因为潜意识里他们还承载着我们的投射。哪怕离开自己所爱的人也有意义,因为悲伤会让我们有机会承认我们所经历过的事情是有价值的。因为已经经历过,所以我们不会完全失去,它被保留在骨子里和记忆中。当我们不得不失去并觉得珍贵的时候,我们就开始珍惜当下的东西,这就是意义。很多人中年危机的感受就是我以前什么都是,现在我什么都不是了,哪儿都不对了。但中年危机不是核心自我的崩溃,你从前的假设其实就不对,你只是到现在才不得不面对它而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