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始善终

智者无惑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0px;">引言:清晨推开窗,阳光正好,楼下传来小区花园大爷大妈们晨起锻炼的音乐声,孩童上学追逐嬉闹的欢愉笑声。然而手机屏幕,跳出一条新闻却让祥和的晨景蒙上阴影——又一位曾经身居高位的老领导,因涉嫌受贿,移交检查机关审查起诉。报道中提及的名字,曾是会议上慷慨陈词、誓言“不忘初心”的熟悉面孔。他那句“信仰是永不熄灭的灯塔”言犹在耳,如今听来,却像一记响亮的耳光,抽打在现实的荒诞之上。这已非孤例,那些曾经的领导,共事过的同事,看似坚定的身影,最终却在权力与诱惑的泥沼中陷落,将“信仰”异化为掩盖私欲的最后一块遮羞布。</b></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0px;">这强烈的反差引人深思:究竟是什么,让那些曾经誓言“为公”的初心,在现实的洪流中如此不堪一击?古人云:“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迈出第一步的善良与决心或许并不罕见,难的是在漫长而布满荆棘的征途上,始终守住那份“善终”的清醒与坚定。道德与法律,这两条社会赖以存续的底线,本应是指引我们穿越迷雾的灯塔。道德是内化的良知,提醒我们“抬头三尺有神灵”与“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的忠告;法律则是外在的界碑,明确警示着不可逾越的雷池。它们共同构筑了人格的堤坝,抵御着欲望的洪水。然而,当人生观与价值观的根基出现倾斜,这座堤坝便从内部开始松动。</b></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0px;">那些腐化者,并非生来便是恶魔。他们或许也曾怀揣理想,但在日复一日的权力浸润中,在“糖衣炮弹”的轮番攻击下,人生观悄然变质。他们将本应为公的权力,视作了私有的“资源”;将服务人民的职责,异化为个人“成功”的阶梯,作为既得利益的享用者。价值观的偏差,如同精密仪器上毫厘的失准,终将导致人生轨迹的南辕北辙。于是,信仰不再是指引行动的内心法则,反而沦为了表演的工具、包装的彩纸。台上高谈阔论,台下蝇营狗苟,说得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做得是自私自利,权钱交易。这种割裂,正是信仰被“工具化”最悲哀的写照。那块“遮羞布”,或许能暂时蒙蔽他人的眼睛,却永远无法安抚自己那颗在深夜被良知拷问的灵魂。</b></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0px;">我们亦不能简单地以“人性本恶”或“经不住考验”为这些理由来解释或开脱。人性固然复杂,存在幽暗之处,对金钱的渴望、对美色的迷恋、对权力的热衷,如同潜伏的暗流,时时涌动。但正因为人性有弱点,后天的修养、制度的约束、环境的塑造才显得至关重要。将一切归咎于“人性经不住考验”,无异于放弃了构建更清明社会的努力。真正的关键在于,我们是否主动建立起强大的“免疫系统”---通过持续的学习与反思,筑牢思想的防线;通过主动接受监督,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通过培养健康的生活情趣,抵制低级的诱惑。所谓“考验”,恰恰是检验这套“免疫系统”效能的试金石。</b></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0px;">在纷繁复杂的现实中,我们普通人又当如何自处?《道德经》有言:“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这古老的智慧在今天依然闪光。抵御诱惑,并非要求我们过清教徒式的苦行生活,而是要学会为欲望设定边界,明白“有所为,有所不为”。时刻警醒做事出发点是否真正“为公”,即便在平凡的岗位上,也常怀一颗公正之心。更要认识到,慎独、慎微、慎初,在无人见处守住原则,在细微小事上秉持操守,在第一次诱惑面前果断拒绝,方能积跬步以至千里,筑牢拒腐防变的堤坝。</b></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0px;">人生是一场漫长的修行,善始不易,善终尤难。昔日腐败者的陨落,是长鸣的警钟。它告诫我们,道德和信仰绝非装点门面的口号,而是需要融入血脉、见诸行动的毕生坚守。道德的星空与法律的准绳,是我们行稳致远的不灭灯塔。在这个充满诱惑与挑战的时代,愿我们都能时常拂去心灵尘埃,校准人生航向,以终为始,慎终如始。唯有如此,当暮年回首,我们方能坦然面对初心,交出一份无愧于己、无愧于心的答卷,让那份最初的“善”,得以穿越迷雾,抵达明亮的终点。</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