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摄》10836期 丁啸/广州【竹影里的人生】

美摄《九图联盟》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竹影里的人生》</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15px;">重阳抒怀</b></p><p class="ql-block">老家门前的竹园,至今还在梦里沙沙作响。那些竹子生得极好,青翠挺拔,风过时摇曳的姿态,像极了一个个绿色的梦。</p><p class="ql-block">父亲是当地小有名的木匠,他的刨花总是带着松木的清香。可我却更偏爱竹子,喜欢看它们在手中变成各种物件的样子。菜篮子要编得疏密得当,鸟笼子要留出恰好的空隙,黄鳝笼子最考验收口的功夫。我的手指像是天生就懂得如何与竹子对话,篾条在指间翻飞时,能听见竹子轻轻的喘息。</p><p class="ql-block">邻村的老篾匠来家里编凉席那天,是我记忆里最明亮的一个夏日。他坐在竹荫下,苍老的手指像在抚琴,青篾黄篾在他掌间交替起舞,渐渐织出细密匀停的图案。他看我编的黄鳝笼子,眼睛一亮:“这孩子,天生是块做篾匠的料。”他教我怎么分篾,怎么让篾条听话,怎么在收边时藏住所有毛刺。那些诀窍,像种子一样落进我心里。</p><p class="ql-block">“让他跟我学手艺吧。”老篾匠对父亲说,"保证三年出师。"父亲只是笑笑,递过去一支烟。那时我不懂父亲沉默里的深意,只觉得篾刀在阳光下闪亮的样子真好看。</p><p class="ql-block">后来我考上大学的消息传到老篾匠耳朵里,他正在编凉席。听说他放下篾刀,叹了口气:“可惜了,可惜了一位好篾匠。”这话是爸爸后来告诉我的,说的时候带着笑,我却听出了别样的滋味。</p><p class="ql-block">如今坐在城市的书房里,偶尔还会想起那个可能的自己——应该也成了个精瘦的篾匠,手指布满细小的伤口,但眼神清亮。每天清晨磨利篾刀,对着竹子端详纹理,知道哪根适合做席,哪根适合编篮。也许还会收个徒弟,把老篾匠教我的那些,再一点点传下去。</p><p class="ql-block">人生的路确实不能重来,但那些未走的路,总会以另一种方式陪伴我们。就像书房角落里,那个我淘来的竹制笔筒,每当工作困顿的时候,摸一摸它细腻的纹理,仿佛就能听见竹林的私语。</p><p class="ql-block">老篾匠说得对,我确实有做篾匠的天分——这份天分让我懂得,人生也像编竹器,每一个转折都要妥帖,每一处收口都要细致。虽然最终没有成为篾匠,但那段经历教会我的专注与耐心,在我生命中延续。</p><p class="ql-block">后来遇见一位导演,他听了我篾匠的故事,说可以排部戏。我虽知道他是戏说,但我很享受他每次见我都称我“篾匠”。</p><p class="ql-block">九九重阳的前夜,我坐在阳台远望,窗外飘来若有若无的桂花香。城市没有竹林,但我心里永远有一片竹园在晚风中摇曳。那里住着另一个我,他守着祖传的手艺,把光阴编进细密的篾条里。我知道在某个看不见的地方,另一个我也正收起篾刀。我们各自完成了这一天的功课,用不同的方式,回应着生命最初的召唤。</p><p class="ql-block">竹影两生花,各自成景。重要的是,我们都找到了与这世界对话的方式——他在经纬交错间编织时光,我在岁月流淌中播种希望。而那片童年的竹林,永远在我们共同记忆里,沙沙作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