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秋意渐浓,天高云淡,又到了重阳时节。这个古老的节日,在中华大地上已绵延了两千余年,承载着厚重的文化记忆,也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p><p class="ql-block"> 重阳节的起源,可追溯至先秦时期。彼时人们将"九"视为阳数之极,九月九日两阳相重,故称"重阳"。汉代《西京杂记》中记载:"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可见当时已有登高、佩茱萸、饮菊花酒的习俗。到了唐代,重阳节被正式定为节日,文人雅士登高赋诗,留下了无数传世佳作。王维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道尽了游子的思乡之情;杜甫的"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则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p><p class="ql-block"> 重阳节的习俗丰富多彩,各地不尽相同。登高是最具代表性的活动。古人认为,重阳时节阳气旺盛,登高可以避灾祈福。于是,人们携家带口,登上附近的山丘或楼阁,极目远眺,感受天地的辽阔。在江南水乡,人们喜欢泛舟湖上,赏菊饮酒;在北方平原,则有放风筝的习俗,五彩斑斓的风筝在秋日的晴空中翱翔,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p><p class="ql-block"> 佩茱萸、饮菊花酒也是重阳节的重要习俗。茱萸是一种香气浓郁的植物,古人认为它有驱邪避灾的功效。人们将茱萸插在发间或佩在衣襟上,祈求平安健康。菊花酒则是用菊花酿制的美酒,清香怡人,据说可以延年益寿。重阳时节,亲朋好友相聚,共饮菊花酒,其乐融融。</p><p class="ql-block"> 重阳节又称"老人节",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在这一天,子女们会回家看望父母,陪老人登高赏菊,共享天伦之乐。许多地方还会举办敬老活动,为老人送去温暖和关怀。这种尊老敬老的风尚,是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重要基石。</p><p class="ql-block"> 重阳节的文化内涵极为丰富。它不仅是避灾祈福的节日,更是寄托思念、抒发情怀的时刻。文人墨客借重阳抒怀,留下了无数动人的诗篇。这些作品或表达思乡之情,或抒发人生感慨,或寄托家国情怀,展现了中华民族深厚的情感世界和精神追求。</p><p class="ql-block"> 如今,重阳节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个古老的节日正焕发出新的生机。人们不仅延续着传统的习俗,还赋予它新的时代内涵。重阳节成为弘扬传统文化、增进家庭和睦、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载体。</p><p class="ql-block"> 站在重阳的高处,回望历史长河,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节日的变迁,更是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让我们在这个金秋时节,登高望远,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传承尊老敬老的美德,共同谱写新时代的华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