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没有想到,仅仅参观了山东博物馆的第一个展厅,就被强烈地吸引住了。佛教的博大精深、从北朝到明清时期,跨越长达一千多年间,佛教在山东地区的发展、变化、佛像、佛塔、碑刻等雕刻艺术的魅力,通过一件件精美的展品表现得淋漓尽致。</p><p class="ql-block"> 一尊尊佛像,慈眉善目、神态安详、面带微笑,目光触及的一刹那,内心深处不觉有一种莫名的亲切、宁静、平和之感。</p> <p class="ql-block"> 走出佛教造像艺术展展厅,我们按顺序走进了2号展厅,汉代画像艺术展。</p><p class="ql-block"> 汉画像石诞生于灿烂辉煌的汉代文明,承载着深厚的齐鲁儒学底蕴,全景式展现了汉代社会山东的生活风貌和礼仪习俗。</p><p class="ql-block"> 山东地区汉画像石汉代画像石起源最早、延续时间最长、分布最广、发现数量最多、内容题材最丰富、雕刻技法最多样、建筑形制最齐全。</p><p class="ql-block"> 别具山东本土特色,馆内精品多出土发现于济南、济宁、枣庄等地,如东平汉墓壁画,就是2007年10月在东平县出土的彩绘壁画。[32]该展以山东本土出土的汉代画像石为主题,展出品有孝堂山祠堂、嘉祥武氏祠、沂南北寨汉墓等画像石。</p> <p class="ql-block"> 走进展厅,首先看到的是一尊巨大的石狮和持盾石人。嘉祥武氏祠石狮是中国历史上有文献记载的、雕刻成型的、有确切纪年的最早的石狮子之一。两个石狮皆足立石座之上,昂首扭颈前视。各高124厘米,长145厘米,宽(加石座)40厘米,形制相似。</p> <p class="ql-block"> 石狮和持盾石人都属于石像生。</p><p class="ql-block"> 石像生是指位于神道两侧的石兽和石人。而神道是指墓前开辟的贯通式道路。西汉时期已开始在陵墓地面放置具有礼仪守护、吉祥辟邪等功能的石刻,到了东汉,神道石刻制度逐渐完善,中轴排列、对称设置石柱、石阙、石兽、石人、石碑。</p> <p class="ql-block"> 有着传奇经历的著名的麃孝禹碑。1870年,泗水知县宫本昂治河平邑时,于土堤发现《麃孝禹碑》,将其带走,存于学宫。1920年,山东莒县南乡大店人庄钰所得,旋存济南,后转至山东图书馆内附设的山东金石保存所。抗战时期流失,不知去向。1950年,在济南一汽车行厕所内重新发现后入藏山东省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麃孝禹碑》刊刻于西汉河平三年,即公元前26年,为中国现存最早的墓碑。据史料记载,春秋战国时期,棺椁入葬时,墓穴旁边往往设有一种类似轳辘的支架,用绳索借助此架徐徐将棺椁送入墓穴,用毕随棺椁一起埋于墓穴。后来,这种支架一律采用石质,上面刻写墓主姓氏、官职及卒葬年月等,不再埋入墓穴之内而是立于坟前,这便是后来墓碑的雏形。大致在西汉晚期,有人在碑上刻上了字,创作出了《麃孝禹碑》等刻字碑。</p><p class="ql-block"> 《麃孝禹碑》为中国现存最早的墓碑,国家一级文物。</p> <p class="ql-block"> 使用现代声光电设备展现出的时刻壁画,色彩鲜艳、动感十足、活灵活现,有着直观、灵动的视觉效果。</p> <p class="ql-block"> 武氏祠石阙</p><p class="ql-block"> 山东是汉代墓地建筑类型最为齐全的地区,各类陵墓石刻均有发现,尤以嘉祥武氏墓地为代表。</p><p class="ql-block"> 武氏祠为汉代祠堂和墓地,位于山东省济宁市嘉祥县,始建于东汉桓、灵时期。</p><p class="ql-block"> 武氏祠内存有石阙、石狮各一对,石碑两块,祠堂石刻构件四组40余件。祠内东西中三壁上部,罗列了40余则历史故事画像。武氏祠汉画像石是中国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汉碑、汉画像石群,具有历史价值和文物价值。</p> <p class="ql-block"> 嘉祥宋山一号祠堂出土的六块画像石,每一块雕刻有繁复的人物、动植物、生活场景等画面,层次分明、雕刻清晰、形象,技法娴熟、高超。</p> <p class="ql-block"> 画像石共三层,第一层为西王母画像,第二层为韩朋与贞夫,第三层为车马出行图,前一导骑、一武伯、后一招车,车上坐二人。前方有骑兵,后方有从骑护卫,中间有各种样式的马车组成车队。</p> <p class="ql-block"> 东王宫画像石</p> <p class="ql-block"> 宋山四号祠堂内的几块画像石,其中盖顶石画面中双龙昂首张口、回首相望、尾部交缠,龙一侧刻鱼,左右两圆形图案象征日月。</p><p class="ql-block"> 其余三块壁石上均刻有精美的人物、历史故事、车马出行等图案,画面繁复却寓意清晰,雕刻生动形象。</p> <p class="ql-block"> 这就是著名的《孔子见老子画像》石,画面中,两位先圣躬身互拜的场景背后,是儒道两种思想的深度交流与融合。</p><p class="ql-block"> 也曾质疑两位圣贤是否见过面。二人生活在同一时代,老子年长孔子二十岁。而孔子与老子确实见过面,这一历史事实被多部权威文献和考古证据所证实,是儒道思想交流的重要事件。 两人的会面发生在春秋末期,孔子曾多次向老子请教礼乐与天道,这一事件在《史记》《庄子》《礼记》等先秦两汉典籍中均有明确记载。这块汉代画像石也便成为了二人见过面的重要的文物佐证。</p> <p class="ql-block"> 博物馆以现代声光电技术展现出的蛇身人面交缠的伏羲女娲。</p> <p class="ql-block"> 西王母、伏羲女娲画像石</p> <p class="ql-block"> 上层是百兽乐舞画像石,下层是迎宾画像石</p> <p class="ql-block"> 滕州弘道院祠堂出土的汉画像石,画面繁复、生动、精美,其中不乏画像石精品,收藏于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乐舞六博画像石</p> <p class="ql-block"> 纺织画像石,雕刻有络线、织布等繁忙景象的画面</p> <p class="ql-block"> 乐舞杂技画像石</p> <p class="ql-block"> 左侧为宴饮乐舞,方相氏驱疫画像,东汉,东平后屯出土</p><p class="ql-block"> 画面分为三层,上层为两两对坐而饮的四人;中间为乐舞杂技;下层为方相氏驱疫。方相氏身材魁梧,右手执斧,左手持盾。</p><p class="ql-block"> 另一幅绘有红日、三足乌、仕女图、升仙导引图、拜谒图、武士图等。</p><p class="ql-block"> 东平汉墓出土的彩色壁画色彩艳丽,内容题材丰富,是山东迄今发现年代最早、保存最完好、内容最丰富、艺术水平最高的汉代壁画,是山东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之一。</p> <p class="ql-block"> 展厅中的展品虽与墓葬相关,不免心生忌惮,但画像石上一个个灵动饱满的经典形象,除了显示出那个时代精湛高超、无与伦比的雕刻技艺,更深层次显示出的则是汉代社会人们对忠孝仁义、达观乐生的追求与向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待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