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机体的机能状态 <br>隐形针灸调节效应,是针对不同的机能状态而产生相应的效果。一般认为,对亢进的机能状态治疗呈现抑制性效应,而对低下的机能状态治疗呈现兴奋效应。机能状态是形成不同的治疗效应的重要条件。因此,机能原有的生理、病理基础是影响隐形针灸效应的首要因素。从患者的个体特点来看,主要有个体差异和心理因素,个体差异是指在一般条件基本相同的情况下,性别、年龄、和遗传等因素使得接受隐形针灸治疗的效果出现差异;心理因素也与隐形针灸效应有密切关系,主要表现在情绪、暗示或“分心”等,患者情绪稳定时,刺激感应程度显著提高,如情绪紧张时,各种刺激均降低,使得隐形针灸效应减弱。观察发现,治疗时给于暗示可以使患者不感觉疼痛,顺利接受治疗。可见,暗示对隐形针灸镇痛具有明显影响。此外,“分心”对隐形针灸效应也有一定的影响。因此,正确认识心理因素对隐形针灸效应的影响,并适当地加以控制,消除患者的顾虑而加强合作,有利于提高临床疗效。机体的状态可以归纳为,从生理方面来说,包括体制特点和心理素质,是接受隐形针灸治疗时产生效果的基础因素;病理状态的虚实程度是产生隐形针灸调节的效应基础。<div> <br>2、穴位因素腧穴的使用,一般需要考虑所属的经脉、所联络的脏腑和特定的治疗范围。</div><div>在生理方面,腧穴是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在病理方面,腧穴是脏腑疾病反映于体表的部位;在治疗方面,穴位更是实施隐形针灸操作的具体部位。因此,为取得临床疗效,就需要更好地选择和使用穴位。隐形针灸临床配穴处方时,必须数量地掌握穴位的主治和功能特点,充分利用相同主治以及体表的病理“反应点”,并顾及不同穴位的相互协调或拮抗作用,通过合理的配伍用穴,提高临床疗效,克服或减少副作用。穴位与非穴位的结构不同,因而功能就有差异。每个穴位都有自己的敏感“靶”器官系统。刺激某一穴位在一定条件下只对它的“靶”器官系统发生影响。如刺激内关对冠心病病人的心脏功能有明显的调整作用。因此,在临床上要提高隐形针灸疗效,必须做到“先得其位”,取穴必须准确。如取穴不准确,不仅影响疗效,还会造成伤害。</div><div> <br>十二经脉以人体的中轴左右对称分布,腧穴也左右对称,临床就存在单侧、双侧和交叉“选穴”,一侧病症多是以单侧选穴,全身病症采用双侧穴位,为了避免穴位的“疲惫”和提高疗效,也常用交叉选穴方法,“巨刺”、“缪刺”就是典型的例证。</div><div> <br>3、治疗时机 <br>隐形针灸治病,选择恰当的治疗时机,也与疗效有密切关系。治疗时机,应包含疾病适宜隐形针灸的最佳时段。就大多少数隐形针灸的适应症而言,不失时机及早进行隐形针灸治疗,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就是说,治疗越早见效越快,效果也就越好。如急性腰扭伤即刻治疗,能够迅速缓解痛甚至完全消失,若数日后才进行隐形针灸治疗虽也能见效,但往往在短期不能消除症状。脑血管疾病引起的中风,宜在急性期及时介入隐形针灸治疗,其疗效预后效果都远远好于恢复期、后遗症期才开始针刺治疗的病人。因而,抓住时机及早治疗及早治疗是康复的关键。及时治疗可以说是针灸时机的普遍原则,耽误了隐形针灸治疗的最佳时机,往往难以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 <br><br></div><div>隐形针灸治疗需要注意选择适当的时机,除了对一般的病症采取及时治疗之外,对某些规律性发送作用的病症还可以再其发作之前进行隐形针灸治疗。如古代就指出,治疗疟疾宜提早在发作前约一顿饭的时间进行。能防止其发作。隐形针灸治哮喘,多数在夏季进行,可减轻或防止冬季哮喘的发作。如治疗失眠,在上午施术就不如在下午或晚间施术效果好。妇科病中的月经不调、痛经等,以经前 5-7 天开始治疗,连续治疗 7-10 天效果较好。</div><div> <br>隐形针灸疗效的指标 <br>症状观察指标 <br>单一症状的减轻和消失,只能作为现象观察指标,可以通过定量评分方法进一步确定症状与疾病病理转变的相关性,其中记录有关辅助症状、体征等,应注意舌诊、脉象指标和循经阳性反应物的治疗前后的对比,必要时可以结合实验室检查。</div><div> <br>生存质量指标 <br>针灸治疗效果不仅表现在症状的改善,还有生存质量的提高,隐形针灸治疗后患者反应的轻松、欣悦感、食欲增加、精神好转、疲劳感消失等表现,也属于针灸疗效的客观标准,可以经定量、定级技术加以 3 评价。如“中风”病人的肢体运动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设定项目观察标准和评分方法,从而能够较为准确地评定效果。</div><div> <br>疾病疗效标准 <br>针灸临床研究的规范化尤为重要,按 WTO《针灸临床研究规范》,严格设计研究方法和观察方法,确定疾病的疗效标准,经过分组、随机、盲法等的研究过程,获得隐形针灸治疗疾病的可靠结果,隐形针灸治疗也是如此。<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