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天气转凉,恰是食酒酿的好时节。小区楼下常会飘来熟悉的吆喝声——“卖酒酿!卖酒酿喽!”,不用想,准是黄师傅推着车来卖他的手工酒酿了。每次他来,我总爱买上一碗带回家,放进冰箱冷藏着,想吃时舀上几勺煮着吃,甘甜的滋味便在舌尖化开。这传统手艺做的酒酿不仅好吃,还能补气活血,天凉时吃一碗,浑身都透着暖意,也难怪它是不少邻里的最爱。</p> <p class="ql-block">黄师傅,名叫黄亚平,大家亲切称呼他为“酒酿爷爷”,在马鞍山卖手工酒酿已有38年。他的吆喝声陪伴了一代人成长,很多人都是吃着他的酒酿长大的。</p><p class="ql-block">黄师傅并不是马鞍山人,他的老家在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在那里家家户户都有做传统手工酒酿的习惯。很多年前,黄师傅来马鞍山时,其实并没有卖酒酿,而是经营着手工制作自行车儿童座椅的生意。随着时代的发展,加上身边老乡的影响,他最终选择转行卖起了酒酿。刚开始生意并不好,黄师傅一边骑着自行车载着酒酿,在各个小区、学校周围边骑边吆喝,一边在家里努力调整酒酿的原料配比,研究更加好喝的口味,慢慢地,酒酿因口味甘甜,老顾客也多了起来。像我这样常吃他做的酒酿,已成了他的固定顾客。</p> <p class="ql-block">每次吃酒酿都会想起我的婆婆,我喜欢吃酒酿源自于婆婆做的酒酿。80年代初,自家做酒酿的很少,那时婆婆能做一手好吃的酒酿。</p><p class="ql-block">第一次尝婆婆做的酒酿,是刚嫁进门没多久。做法算不上复杂,她先把水烧得咕嘟冒泡,磕入两个鸡蛋煮成圆润的荷包蛋,等蛋白裹紧蛋黄定了型,才舀进几勺自家酿的酒酿。那一口甜润带着米香,混着荷包蛋的软嫩,是我至今都忘不掉的好滋味。婆婆见我很喜欢吃,便经常做。我还把婆婆做的酒酿分享给娘家的兄弟姐妹,他们吃了都赞不绝口,还打趣着劝婆婆开家自制酒酿铺子,对外出售洒酿。婆婆笑着说:“我们家世代没做过买卖,你们喜欢吃,我就常做给你们吃,买卖就不做了。”</p><p class="ql-block">有一回,老公对我说:“下次叫妈把这手艺传授给你,以后你就能自己做着吃了。”当时我觉得这主意不错,便跃跃欲试地跟着学。从蒸饭、把饭打散晾凉,再到下酒曲,每一步都按婆婆教的做,可我做出来的酒酿就是不如她做的好吃。从此,我便放弃了自己做酒酿。婆婆去世后,幸好有了黄师傅的手工酒酿,才又把我爱吃的酒酿续上了。</p> <p class="ql-block">如今黄师傅卖酒酿的吆喝声还在继续。问他现在生意怎么样,他总会说“不愁卖”。经过多年的打拼,仅靠着流动的酒酿摊,黄师傅一家在马鞍山买了房子,拥有了自己的家,子女也已成家立业,但黄师傅依旧每天坚持出摊,坚持最原始的手工制作。很多人好奇,70多岁的黄师傅为什么还要每天出摊,他说要让吃他手工酒酿长大的孩子,还能吃到这碗好酒酿。坚持好的品质,也是为了“对得起大家”。这份坚持,是为了不辜负每一位客人;这份好品质,也对得起每一位品尝者。</p> <p class="ql-block">黄师傅卖酒酿的吆喝声,是日常生活中的真实写照,那声熟悉的吆喝里,藏着一碗碗酒酿的暖意。它像一台老式留声机缓缓转动,转动着他对传统的坚守,转动着他对口味的打磨,转动着他对美好生活的追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