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驰的光影,映照追梦的中国 ——写在中国电影诞生120周年

云鸽飞翔

<p class="ql-block">这一年,中国电影再次书写辉煌篇章:国产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登顶全球影史单一市场票房榜,以磅礴之势标记下中国电影前所未有的高度。这不仅是一部影片的胜利,更是中国文化自信在光影中的澎湃回响,是民族精神在银幕上的壮丽绽放。</p><p class="ql-block">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p><p class="ql-block">中国电影,正是这号角中最嘹亮的音符。它承载着五千年文明的记忆,映照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也见证着国家从觉醒、崛起走向复兴的壮阔征程。</p><p class="ql-block">回望百年长河,电影起源于西方,却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发芽,开出独具风韵的艺术之花。1895年,世界第一部电影在法国诞生;仅仅十年后,《定军山》的胶片在京城戏园中缓缓转动,京剧的锣鼓声与摄影机的机械节奏交织,奏响了中国电影的序曲。那一刻,光影不仅记录了技艺,更唤醒了一个民族用影像讲述自己故事的自觉。</p><p class="ql-block">自诞生之日起,中国电影便深植于民族文化土壤,延续着“文以载道”的传统,饱含对现实的深切关怀。正如电影史研究者沙丹所言:“中国电影自始便蕴藏着浓郁的民族气质。”它不只是娱乐,更是记忆的容器、时代的镜像。从《定军山》将国粹搬上银幕,到《劳工之爱情》开启叙事探索;从《风云儿女》唱响《义勇军进行曲》的激昂旋律,到延安电影团以摄影机为武器,留下《延安与八路军》《南泥湾》等珍贵影像——每一帧画面,都是历史的低语,是民族前行的足音。</p><p class="ql-block">让我们展开这幅跨越百年的光影长卷。从黑白到彩色,从默片到巨制,无数经典在时间中沉淀:《林家铺子》里市井人生的悲欢,《横空出世》中科技报国的豪情,无不展现着中国电影在类型与表达上的多元探索。这些作品,如星辰般点缀在时代的夜空,照亮了一代又一代人的精神世界。</p><p class="ql-block">听,那一句句穿越岁月的经典台词仍在耳畔回响:“为了新中国,前进!”“为了胜利,向我开炮!”“可无论如何,我们的血总是热的!”“若前方无路,我就踏出一条路!”这些声音,来自银幕,更来自历史深处。它们塑造了一个个不朽的银幕形象,也熔铸成集体记忆的丰碑,成为中国梦最动人的注脚。</p><p class="ql-block">电影是造梦的艺术,更是追梦的载体。回望来路,一条清晰的文化脉络贯穿始终——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从《桥》中工人阶级第一次成为主角的呐喊,到《白毛女》里喜儿重见天日的泪光;从“我和我的”三部曲展现新时代的家国情怀,到《送你一朵小红花》《你好,李焕英》以真挚情感叩击人心——中国电影始终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在时代洪流中不断探寻“人民性”的时代表达。</p><p class="ql-block">创作的传统一脉相承:既深深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始终观照现实、回应时代。无论是古典美学的现代转化,还是现实题材的深刻挖掘,中国电影始终在传承与创新之间寻找平衡,在民族性与世界性之间架起桥梁。与此同时,电影语言的现代化探索从未停歇,技术与艺术的融合日益紧密,让古老文明在光影中焕发新生。</p><p class="ql-block">不止于创作,新中国成立以来,电影文化的普及力度前所未有。特别是新时代以来,电影事业蓬勃发展:2024年,城市院线净增银幕4658块,总数达90968块;全国公益放映队达4.3万个,全年放映超821万场。银幕如星火燎原,点亮城乡角落,让亿万观众在家门口就能走进光影世界,共享文化发展成果。</p><p class="ql-block">观察中国电影市场,两大跃迁令人振奋:一是规模之变,票房从本世纪初不足十亿,跃升至今日突破四百四十亿元,迈入“百亿元级”时代;二是技术之变,从1999年《宝莲灯》的二维手绘,到2025年《哪吒之魔童闹海》近两千个特效镜头,制作水准与人才储备已跻身国际前列。中国动画电影,正以惊艳之姿站上世界舞台。</p><p class="ql-block">何以实现跨越?改革是根本动力。《电影管理条例》《关于促进电影产业繁荣发展的指导意见》相继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影产业促进法》为行业发展保驾护航。《“十四五”中国电影发展规划》更明确提出2035年建成电影强国的目标。改革释放生产力,让电影在社会主义文化与市场经济之间找到契合点,迎来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p><p class="ql-block">技术则是坚实支撑。创作端,《流浪地球》《封神》系列建立起工业化制作体系;产业端,数字化、虚拟拍摄全面嵌入;市场端,分线发行、院线下沉持续推进,CINITY影院系统、国产LED放映系统、华夏飞影云数字拷贝网络相继落地。技术赋能,让中国电影的表达更加自由,视野更加开阔。</p><p class="ql-block">国产电影正在重新定义“大片”。连续五年,国产片票房占比超七成;《哪吒之魔童闹海》跻身全球票房前五;《流浪地球》系列将中国科幻推向世界;《长安三万里》让千年诗意在银幕奔涌流淌……这些作品,不仅是商业的成功,更是文化自信的生动写照。</p><p class="ql-block">这份自信,源于对文化主体性的坚守。鲜明的民族特质,在历史与当下、传承与发展的“接力”中淬炼而成。银幕之上是飞驰的光影,银幕之外是巨变的中国。1979年,《哪吒闹海》在戛纳惊艳亮相,西方赞叹其“色彩鲜艳、风格雅致”;四十多年后,“哪吒”归来,BBC惊叹中国电影“在全球变得有竞争力”。从《奇迹·笨小孩》感受创业中国的澎湃活力,到《流浪地球2》将“人类命运共同体”融入宇宙叙事——中国故事,正以全新姿态走向世界。</p><p class="ql-block">越开放,越自信。通过电影,中国感知世界,世界读懂中国。上海国际电影节、北京国际电影节、平遥国际电影展等平台人气攀升,彰显文化向心力;与“一带一路”国家合拍《音乐家》,冼星海的旋律跨越国界;《哪吒》系列海外热映,创下华语片二十年来最佳成绩。中国电影在交流互鉴中提升艺术竞争力,传播着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p><p class="ql-block">面对短视频冲击、观众分流、审美多元等新挑战,电影行业亦面临周期性与结构性矛盾:档期冷热不均,企业多而不强。然而,中国电影从来在挑战中诞生,在风雨中成长。它不怕变革,更勇于求变。深化改革、创新表达、拥抱技术,是应对变局的坚定选择。</p><p class="ql-block">从《定军山》到《哪吒之魔童闹海》,在120年的光影长卷上,中华文化的“光影意象”遥相呼应,熠熠生辉。这是一次进化的旅程:中国电影发轫于传统,启蒙于变革,成熟于开放,兴盛于复兴。这是一次深情的回望:当哪吒“立”于定军山上,技术之表下,是奔涌不息的文化血脉,是绵延百年的精神传承。</p><p class="ql-block">一路追赶,一路跨越,从远望到仰视,再到今日的平视世界,中国电影的视界从未如此开阔。它不断拓展新题材,发掘新视角,应用新技术,汲取生活源头活水,勇于海纳百川。光影之路,向未来延伸。</p><p class="ql-block">120岁的中国电影,青春无限。飞驰的光影,映照着一个追梦的中国——在每一个镜头里,在每一束银幕光中,我们看见过去,更看见未来。</p><p class="ql-block">素材来源:中国电影报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