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活动缘起:</p><p class="ql-block"> 新的学期开始了,孩子们从小班升入中班,对于新学期、新班级感到新奇,今天,我们升中班啦,新的旅程,新的开始!中班的幼儿,他们对于自己成为幼儿园里的哥哥姐姐不再是幼儿园里最小的弟弟妹妹而感到兴奋和自豪,对自己长大了感觉是十分的强烈,在“我长大了”这一主题里,从多元化的角度,让幼儿回顾自己的成长变化及过程,体会“长大”是一件神奇和令人兴奋的事。</p> <p class="ql-block">师:宝贝们,我们的教室和以前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p><p class="ql-block">柠檬:怎么有个新老师呀?杨老师哪里去啦?</p><p class="ql-block">嘉乐:今天我自己走楼梯到教室的,以前不用走楼梯。</p> <p class="ql-block">曦妹儿:还有一个新朋友呢?她叫什么名字?</p><p class="ql-block">菲菲:我们睡觉的床也不一样了,变矮了。</p><p class="ql-block">秋葵:玩区角游戏要先做计划了。</p><p class="ql-block">橙子:还增加了一个新区角:茶水铺。</p><p class="ql-block">嘉禾:早上来的时候要记得签到。</p><p class="ql-block">小林:我是15号,我的书包柜怎么不是照片啦?</p><p class="ql-block">小米多:我是14号。</p><p class="ql-block">师:这是学号,中班的小朋友都有专属学号,就像‘长大的小标记’一样~</p> <p class="ql-block">教师思考:</p><p class="ql-block"> 结合《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社会领域目标——“中班幼儿能主动关注周围环境的变化,适应新的集体生活”,升班后的“新老师、新朋友、新标记”,正是幼儿感知“成长”的第一重线索。他们通过直观观察看标记、认老师、发现新朋友主动表达发现,既体现了对新环境的适应力,也暗含“我和以前不一样了”的认知。</p> <p class="ql-block"> 长大是什么?</p><p class="ql-block"> 升班的新鲜劲还没过去,我顺势抛出问题,想听听他们对“长大”的理解。</p><p class="ql-block">师:大家都说自己已经长大了,是‘中班的哥哥姐姐’了,那你们觉得‘长大’到底是什么呀?</p><p class="ql-block">熙宝:长大就是我能自己穿鞋子了!</p><p class="ql-block">鸿鸿:长大就是我能自己上楼梯到教室,不用爸爸妈妈送。</p><p class="ql-block">卓卓:长大就是我会自己把饭菜吃光。</p><p class="ql-block">沐沐:长大就是我会自己穿衣服。</p><p class="ql-block">若祎:长大就是我会自己盖被子。</p> <p class="ql-block"> 原来,长大就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长大就是照顾好自己,保护好家人;长大就是变得更勇敢、更独立……作为哥哥姐姐,我们已经长大了,能够自己大口吃饭、自己穿衣服并能帮助他人,能画出好看的图画,折出有趣的东西,学习本领时能专心听讲,积极举手发言,爱劳动,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长大的我们解锁了很多新的技能,能做更多力所能及的事情。</p> <p class="ql-block">教师思考:</p><p class="ql-block"> 《指南》语言领域提出“中班幼儿能结合生活经验,清晰表达自己的想法”,孩子们的回答没有空泛的道理,全是“穿鞋子、吃饭、上楼梯”等自我服务的细节,正是对“长大”最真实的感知。同时,《指南》艺术领域强调“幼儿能用绘画的方式表征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让孩子用画笔记录想法,既避免了“听不懂、说不出”的尴尬,也让抽象的“长大”变成了看得见的画面这都是他们对“长大”的主动诠释。</p> <p class="ql-block"> 升班我发现......</p><p class="ql-block"> 成为幼儿园的哥哥姐姐,回想起小班的时候,与现在的我们有什么变化?对于这个话题,每个孩子都有不一样的见解。</p> <p class="ql-block">教师的思考:</p><p class="ql-block"> 幼儿通过绘画表达自身成长变化,展现了对自我发展的直观认知。通过谈话、绘画表征表达自我的方式,同时反思可进一步引导幼儿从多维度(如能力、社交、情感等)深入挖掘变化,促进幼儿间的交流与相互学习,让幼儿在回顾成长中增强自信心与归属感,推动其全面发展。</p> <p class="ql-block"> 长高是我长大的痕迹</p><p class="ql-block"> 没过多久,幼儿园统一组织身高测量,孩子们量完身高以后踮脚看医生阿姨手里的身高尺,一个个伸着脖子问“我多高呀”。</p> <p class="ql-block">沐沐:我听到我是98 。</p><p class="ql-block">淇淇:我听到我是105,我比沐沐高。</p><p class="ql-block">锦言:我是108,我还比你高呢。</p><p class="ql-block">言言:我也长高了。</p><p class="ql-block">茉茉:我比小班的时候高,上中班就长高了。</p> <p class="ql-block"> 孩子们对自己和同伴的身高充满了好奇,经常看到他们跟同伴比身高。长大会慢慢长高,那谁是班级最高的小朋友呢?小朋友们我们一起比一比。小朋友总结出比身高的方法:背靠背,脚靠脚,身体站直向前看。</p> <p class="ql-block">教师思考:</p><p class="ql-block"> 《指南》健康领域明确“关注幼儿身体生长发育,帮助幼儿建立‘健康成长’的初步认知”,身高测量正是最直观的“成长证据”。</p> <p class="ql-block"> 我们的测量</p><p class="ql-block"> 除了比一比,我们还可以怎么测量,孩子们七嘴八舌的讨论····新的问题来了——“老师,医生阿姨不会天天来,我们自己怎么知道有没有长高呀?”这个问题特别好,正好契合《指南》里“支持幼儿主动探究”的理念,我没有直接说“用尺子”,而是让他们自己想办法。</p><p class="ql-block"> 既然有想法,那就行动吧!小朋友们进行“非测量标准”的方法进行测量,每个人都摇身成为小小测量师。</p> <p class="ql-block">师:大家想想,身边有什么东西能帮我们测?</p><p class="ql-block">铭毅:可以用建构区的积木!用积木比一比我到哪里!</p><p class="ql-block">安安:用图书区的绘本也可以。</p><p class="ql-block">鑫鑫:还可以用装粘土的罐子。</p><p class="ql-block">铭毅:我用了6块积木,沐沐用了5块,我比沐沐高。</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安安:我比鸿鸿高。</p> <p class="ql-block">教师思考:</p><p class="ql-block"> 《指南》科学领域的核心目标之一是“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孩子们没有等着老师给答案,而是主动结合身边的“积木、绘本、桌子”思考解决办法,这就是“探究意识”的萌芽。对中班孩子来说,“测量”不是要掌握专业方法,而是“用自己的方式解决问题”:知道“用东西做参照”,这些都是最朴素的探究思维,必须保护好这份“想办法”的热情。</p> <p class="ql-block"> 测量没结果?</p><p class="ql-block"> 可试了没一会儿,孩子们就发现了问题——“老师,不行!”原来他们发现了两个问题:用积木测,不知道“比上次多了几块”,因为积木没有数字;书本也没有刻度,孩子们发现这样并不能准确地知道身高是多少。所以,还有什么方法能帮助我们准确地量出身高呢?</p><p class="ql-block">皓羽:我家里都是用的尺子测得。</p><p class="ql-block">卓卓:我家里也有。</p><p class="ql-block">淇淇:那我们画一个尺子吧。</p><p class="ql-block">说做就做,小朋友们开始自己画起了尺子。</p> <p class="ql-block"> 画完一起来试一试,结果举着纸尺子测身高,太短了,根本够不到头顶,测不了。</p><p class="ql-block">师:那我们还可以怎么做呢?</p> <p class="ql-block">教师思考:</p><p class="ql-block"> 《指南》强调“幼儿的学习是在探究中发现问题、尝试解决问题的过程”,这次“测量碰壁”正是最好的学习契机——孩子们不是“做错了”,而是在实践中发现了“工具不适用”:“无数字→没法对比”“纸尺子软→没法立着测”,这两个问题都是他们自己观察、总结出来的,比老师提前“提醒注意事项”管用得多。作为老师,我不需要立刻拿出“正确的尺子”,而是先认可他们的发现(“你们观察得真仔细,确实有这两个问题”),因为“发现问题”本身,就是比“会测量”更重要的能力。</p> <p class="ql-block"> 一起做身高尺!</p><p class="ql-block">皓羽:我家里的尺子都是贴在墙上的。</p><p class="ql-block">曦妹儿:我家的也是。</p><p class="ql-block">经过孩子们的讨论,我们一起商量“做一把向家里一样的身高尺”,老师在上面画好刻度与数字,孩子们帮忙涂色、装饰、贴贴纸,忙得热火朝天。做好后,大家排队站在身高尺前,互相帮忙看“头顶对哪个数字”,教师将幼儿此次的身高记录下来做成了“身高墙”。</p> <p class="ql-block">师:这样的尺子能行吗?”</p><p class="ql-block">溪溪:这样测完就知道自己是多少了!</p><p class="ql-block">师:“测的时候要怎么站?</p><p class="ql-block">鑫鑫:我先来。</p><p class="ql-block">蓓蓓:要站直!脚并拢!</p><p class="ql-block">橙子:我来看看他有多高。</p> 师:把你们这一次的身高记录在身高墙上,以后我们就能看‘有没有长高’啦! <p class="ql-block">教师思考:</p><p class="ql-block"> 《指南》科学领域提出“教师应支持幼儿动手操作,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探究能力”,“自制身高尺”就是典型的“动手解决问题”——从“发现问题(工具不行)”到“合作解决(选材料、标数字、做尺子)”,孩子们全程参与,既锻炼了动手能力,也理解了“测量工具要满足什么条件”。同时,《指南》社会领域强调“中班幼儿能在小组活动中与同伴分工合作”,有的孩子负责扶硬纸板,有的负责标数字,有的负责帮同伴读数,这种分工正是“合作意识”的体现,而“身高墙”的完成,也让他们对“测量长高”有了持续关注的兴趣。</p> <p class="ql-block"> 怎么才能长高?</p><p class="ql-block"> 看着身高墙上的记录,有孩子小声问:“老师,我想长得更高,要怎么做呀?”这个问题一出来,孩子们立刻炸开了锅——毕竟“想长高”是他们最直接的愿望,我没有直接讲,而是让他们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分享。</p> <p class="ql-block">师:谁知道怎么样才能长高呀?说说你们家里人怎么说的。将自己的小秘诀画下来和好朋友一起分享吧!</p><p class="ql-block">小林:不挑食,多吃青菜和肉,就能长高!</p><p class="ql-block">诚诚:要早点睡觉。</p><p class="ql-block">嘉乐:多运动也能长高!</p> <p class="ql-block">教师思考:</p><p class="ql-block"> 《指南》健康领域的核心目标是“帮助幼儿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而“长高”正是孩子们主动关注“健康习惯”的动力。把零散的经验总结成“三个小秘诀”,再用绘画的方式让他们主动记住(比如画“自己吃青菜”“躺着睡觉”“拍皮球”),比单纯说教“要早睡”管用得多,因为这是他们“自己总结的秘诀”,会更愿意遵守。</p> <p class="ql-block"> 身高挑战记录打卡</p><p class="ql-block"> 结合“长高小秘诀”,国庆八天假期前,我们一起做了“身高挑战打卡表”——每做到“好好吃饭”“早点睡觉”“每天运动”,就画一颗星星。节后回来,孩子们兴奋地分享打卡情况(“我每天都运动了”“我只漏了1天,因为国庆吃酒席晚睡了”)。</p> <p class="ql-block"> 节前我们把长高的蒜苗剪下来,让他们带回家和爸爸妈妈做美食;节后再看种植区的蒜苗,它们发生什么变化啦?</p> <p class="ql-block">师:蒜苗长高了,你们长高了吗?一起来测一测。</p><p class="ql-block"> 可当我们第二次测身高时,大家却蔫了——“老师,我打卡了,怎么身高没变化呀?”“我也是!数字和放假前一样!”</p> <p class="ql-block">师:“国庆我们打卡好好吃饭、运动,可身高没变化,为什么呀?再看看种植区的蒜苗,节前剪短了,现在怎么样了?”</p><p class="ql-block">梓晗:蒜苗长高了!</p><p class="ql-block">师:蒜苗几天就长高了,我们为什么没变化?</p><p class="ql-block">小林:因为我们长得慢?蒜苗长得快!</p><p class="ql-block">呦呦:我们从小时候长到现在这么高,用了好久好久!</p><p class="ql-block">师:对呀,蒜苗是植物,长得快;我们小朋友长高,要慢慢等,要一直坚持好好吃饭、早睡、运动,过几个月再测,就会有变化啦!</p> <p class="ql-block">教师思考:</p><p class="ql-block"> 《指南》科学领域提出“幼儿能通过观察、对比,发现不同生命体的生长特点”,“蒜苗长高vs自己没长高”的对比,正是最直观的“生长速度差异”——孩子们通过观察蒜苗变高、结合经验自然理解了“长高不是几天的事,要长期坚持”。同时,《指南》健康领域强调“帮助幼儿建立‘健康成长是长期过程’的认知”,这次“身高没变化”的小失落,反而帮他们纠正了“打卡就能立刻长高”的急功近利,让“好好吃饭、运动”从“为了立刻长高”变成“为了慢慢长大”,这种认知的转变,比“真的长高几厘米”更有意义。</p> <p class="ql-block"> 爱的成长信</p><p class="ql-block"> 理解了“长大要慢慢等”后,我邀请爸爸妈妈写了“爱的成长信”——不用写华丽的话,就写“孩子从小班到中班的一个小进步”,比如“以前吃饭要追着喂,现在能自己坐在桌子旁吃”“以前不敢和小朋友说话,现在能主动分享玩具”。分享信的时候,有的孩子听着听着笑了,有的小朋友眼里闪着泪光,还有的小朋友说:老师,我都听哭了。</p> <p class="ql-block">师:爸爸妈妈写了‘成长信’,一起来听听吧!</p><p class="ql-block">嘉乐:听我的,我妈妈说,我小班上幼儿园哭,总是要跟妈妈亲一下抱一下,现在不哭了,跟妈妈说完‘再见’就自己去教室了。</p><p class="ql-block">鸿鸿:我现在是勇敢的大朋友了!</p> <p class="ql-block">教师思考:</p><p class="ql-block"> 《指南》社会领域提出“幼儿的自我认知需要他人的积极反馈”,爸爸妈妈的“成长信”,正是最温暖的“他人反馈”——孩子们看到了“自己没注意到的进步”,这种“被看见的长大”,比“身高、测量”更能让他们认可“我真的长大了”。同时,“成长信”也搭建了“家园共育”的桥梁,让爸爸妈妈参与到课程中,用具体的小事呼应孩子“我长大了”的认知,让“长大”既有孩子的自我感知,也有家庭的见证。</p> <p class="ql-block"> 长大以后,我想做……</p><p class="ql-block"> 每个人在童年时都会有一个梦想,孩子们的心中也一定藏着一颗关于梦想的种子。孩子们,你们长大后有什么样的梦想呢?</p><p class="ql-block">晓阳:我长大以后想当护士。</p><p class="ql-block">皓羽:我长大以后想当解放军。</p><p class="ql-block">鸿鸿:我长大以后想当宇航员。</p><p class="ql-block">嘉乐:我长大以后想当飞行员。</p><p class="ql-block"> 关于长大后的梦想,孩子们有说不完的话题,瞧,都在孩子们的创作中,快来瞧一瞧吧!</p> <p class="ql-block"> 长大就像春天的一粒种子,悄悄冲破泥土,在阳光雨露里舒展新芽。我们从跌跌撞撞学系纽扣,到勇敢说出“我能行”,每一次尝试和进步都是成长的勋章。</p> <p class="ql-block">教师思考:</p><p class="ql-block"> 《指南》社会领域提出“中班幼儿开始对社会中的职业产生兴趣,能结合生活经验表达对职业的理解”,“画下来”的过程,既是《指南》艺术领域“用绘画表征想象”的体现,也让“长大”从“回顾过去(小班到中班的进步)”延伸到“畅想未来(以后想做什么)”,让“我长大了”的认知更完整。。</p> <p class="ql-block">课程小结</p><p class="ql-block"> 随着班本课程故事的继续,孩子们了解了什么是成长,也在过程中不断具象化成长,并且学会测量身高,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能通过好好吃饭、好好睡觉来帮助自己长高。回看这两个月的课程,“我长大了”从来不是一次“教孩子认识长大”的活动,而是一场“孩子主导、老师追随”的探索——从升班时发现“新环境、新标记”的朦胧感知,到追问“长大是什么、喜欢长大吗”的情感表达,再到“测量身高、找长高方法、接受‘长高要等’”的探究过程,最后到“听成长信、畅想未来”的认知升华,每一步都是孩子们在“提问、尝试、碰壁、解决”中自己走出来的。对中班孩子来说,“长大”不是身高数字的变化,不是“能做多少事”的清单,而是“我知道我和以前不一样了,我期待以后的自己”——这才是“我长大了”课程最想传递的意义。</p> <p class="ql-block"> 成长发生在每一刻、每一秒,我们就像在共同翻阅一本充满爱意和惊喜的书。真正的教育从来不只是关注孩子习惯的培养,还有在习惯背后、行为背后的自我,让孩子的自我得以自然的发展,自主得到很好的保护和润泽,让孩子真正的成为自己的主人,才是真正的尊重孩子的成长。</p><p class="ql-block"> 成长之旅,未完待续,我们期待孩子们在成长的过程中收获更多的快乐与幸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