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作者梁艳,当代青年女作家、诗人。现定居深圳,此文曾在网络与电台《音乐家介绍》“风从东方来”栏目播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一节</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周末清晨,我被手机的微信声惊醒。</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揉揉蒙眬的睡眼,眯着眼,才七点。毫不知趣的手机界面,弹出了“疯狂乐乐”的讯息。我缓了两秒,手指自动快速地按屏,一首完整的歌曲作品,闪现在眼前。</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下面还有一段微信留言,湖南腔式的普通话,有些喜感的中年男音说道:“小梁,感谢你对我的电话采访,我其实就是一个普通的音乐人,只是幸福地做了自己喜欢的事情。我心中的那首作品终于完成了,这个作品对我来说非常重要,我觉得你能准确理解我的歌曲,在此与你分享,但怕打扰你的美梦,就缓了两小时才给你发微信,麻烦你看完后,与我分享你对歌词的理解与感受,非常感谢!另外,巴里坤这里气候宜人,夏天在这里很舒服,只是早晚天气有点凉。景色非常美,以后你有空一定要过来走走,记得来时,你可要唱着我这首歌哦!</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的眼泪快速滑落,“啪、啪”轻而脆,砸在冰冷的手机屏幕上,溅开出几朵“花”来。我酸楚地鼻塞着,嘴角露出苦甜的微笑,内心受到的震撼,早已将睡意消逝得无影无踪。</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个“疯狂乐乐”,并不年轻,属于我父亲那一辈的人,他就是长沙电视台音乐制作人、作曲家张乐萍老师。在业内,由于他行事作风比较低调,使得他歌红人不红,知道他的人并不多。</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他创作的歌曲,登过中国各大舞台,还是春晚舞台上的红歌。不论何种风格的歌曲,经他创作出来的佳品,不在少数。诸如:《滴流流的翠》《如果有一天我们再相见》《泱泱洞庭湖》《走凤凰》等歌曲,由宋祖英、杨洪基等歌唱家来演唱,曾经一度活跃在电视荧幕上,被人们广为传唱。他的有些作品,还被编写进教材。</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其实,我并没有与张乐萍老师见过面,每次都是在电话或者微信中,与他沟通。结识张乐萍老师,也是通过他的干女儿、我的一个好朋友认识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那是去年的九月份,那时候的张乐萍老师,已经是糖尿病的重度患者,双目只有 0.01 的视力,几乎失明。当时,他得知我是一个文科生,有过一些诗歌创作的经验。他便主动与我用语音交流歌词创作的心得,并征求我对他歌词的修改意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他的言语间,丝毫没有流露出半点病人的消极情绪,相反,他积极、开朗,幽默地称自己是个老小孩儿,给自己起了一个时髦的网名——“疯狂乐乐”,同时,他还宽慰我的心,让我别把他当病人看待。他那一口浓郁的湖南腔,将普通话扭曲得有些滑稽,使我半喜半涩,有些词穷。</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张乐萍老师得知我想电话采访他,他快乐得像个孩子。</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那天,他打开话匣,回忆了许多的往事,幽默风趣的言语中,也有许多哽咽之处。我明白,电话的那一头,手有些颤抖,眼眶有些湿润。我清楚,所以我静静地听着,只是在陷入片刻沉思之后,我再开启下一个愉快的话题。</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出生在湖南、成长在新疆的张乐萍老师,家庭在农村,并不富裕,少时在巴里坤当过兵。由于从小热爱音乐,自学成了一名拉二胡的好手。在部队里,擅长音乐的他,很快被部队文艺演出队所吸收。</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部队火热的生活,深深地吸引着他。在这个时期里,他勤奋创作,发表了处女作《生活的歌》。他的创作事迹,还曾被《部队战胜报》和《新疆日报》较大篇幅报道过。</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82年年底,他在退伍后,凭借自己的音乐才能,很快被广播电视部门录用,担任音乐编辑一职。从此,他便每天与音乐打着交道,成了一名名副其实的音乐工作者。</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为了进一步实现自己的音乐梦想,酷爱音乐的天性,使他在音乐之路上,无暇驻足观景。于是,他背着一把二胡,带着身上仅有的几百元钱,走南闯北,到省城、到北京,求学技艺,增长见识。幸而有贵人相助,拜在名师门下,学习音乐创作。半个学徒半个工,他执意要在老师家中做些杂工,回报老师恩情,踏实学习,踏实做人,踏实成才。这一段求学的经历,也许与许多已成气候的艺术家们一样,都是一笔用自己勤劳的汗水铸造出来的宝贵财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多年的艰难求学历程,使张乐萍老师深深感悟到:“创作的源泉,源自于酸甜苦辣的生活。曲折和磨难的人生经历,蕴藏着作曲家最高的创作技巧。”</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30多年过去了,当张乐萍老师讲述起这段往事时,语气十分坚定,他表示自己的选择并没有错,并不后悔吃过的苦,受过的难,至少这几十年所做的工作,他内心是喜欢的、是无悔的,直至目前双目几乎失明的状态下,他仍旧初心未改,一直坚持着音乐的创作,从未间断。没有任何事情,任何理由,能改变他创作的初心。是的,哪怕是失明的屏障,同样也被他打破。黑暗的世界,其实并不可怕,只要有一点点微弱的光亮,他便会一直追寻着自己的音乐之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