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又重阳

李培雷

<p class="ql-block">今又重阳</p><p class="ql-block">秋风掠过枝头,将枫叶染成丹霞色,檐角的菊花在晨露中舒展花瓣——又是一年九月九,重阳如期而至。两千余年的岁月流转中,这承载着"久久"寓意的节日,早已从古时的避灾祈福,化作今日里浸润着温情与敬意的文化符号,在传统与现代的交织中,绽放出新的光彩。</p><p class="ql-block">古人的重阳,藏在山水与草木间。东汉的传说里,桓景携茱萸登高避灾,为这个节日刻下最初的印记;东晋的篱边,陶渊明采菊东篱,赋予重阳淡泊高洁的诗意;唐代的风里,王维写下"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让思亲之情成为节日永恒的底色。那时的重阳,是登高望断天涯路的怅惘,是把酒共赏菊影斜的雅致,是茱萸香囊里藏着的平安祈愿,每一处习俗都凝结着古人对生命与自然的敬畏。</p><p class="ql-block">今时的重阳,在烟火与欢声中生长。广西北海的社区广场上,趣味运动会正热闹开场:老人们或专注地"边算边夹球",或灵巧地串起彩珠,输赢间皆是笑意。志愿者们穿梭其间,递水引路,还不忘送上防诈骗宣传册与《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读本,让关爱既暖人心又护人安。廊坊的舞台上,老干部艺术团的二胡协奏《陕北抒怀》悠扬婉转,模特表演《国风古韵》尽显风华,一场文艺晚会将"夕阳红"的活力演绎得淋漓尽致。而山西乡宁的重阳晚会,把《采花椒》的民歌与紫砂壶的温润融入节目,让地域文化在节日里流转生辉。这些鲜活的场景,早已将古时的习俗,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的关怀。</p><p class="ql-block">不变的,是重阳根植于血脉的精神内核。从宋元时期"尊老敬老"主题的形成,到1989年"老人节"的正式确立,再到《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以法律形式固化的敬老传统,"长寿安康"的祈愿始终未变。如今的重阳,或许少了插茱萸的仪式,却多了陪父母登高的脚步;或许不常饮菊花酒,却多了为长辈体检、听老人讲往事的温情。河北民政厅那句"孝亲敬老,让爱传递"的祝愿,正是当代重阳最真挚的注脚。</p><p class="ql-block">毛泽东曾挥笔写下"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驱散了古人重阳常有的悲秋之气。今日的重阳,更无萧瑟之感:社区的茶话会上,老人们笑谈往昔;家庭的餐桌前,重阳糕氤氲着米香;短视频里,年轻人记录着陪长辈过节的瞬间。传统从未远去,只是换了更温暖的模样。</p><p class="ql-block">秋阳正好,风送菊香。今又重阳,我们既传承着登高赏菊的古雅,更践行着敬老爱老的初心。这节日如同一根纽带,一头连着千年的文化根脉,一头系着当下的人间温情,在岁岁年年的流转中,让"久久"的美好寓意,永远鲜活在时光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