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易生活实践004:登高望九——解码重阳节的起源、习俗与“修身”之道

玅真

<p class="ql-block">《周易》以“九”为阳数,九月初九,两九相重,故曰“重阳”。这一日并非单纯的民俗节日,而是古人观天象、察时序,将天地阳气运化与人间修身之道相融合的智慧结晶。它像一把钥匙,既能打开重阳节起源与习俗的文化密码,更能为现代人解锁一份根植于易理与禅理的生活修行指南。</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追溯重阳节的起源,其根脉深扎于古人对“阴阳消长”的感知与敬畏。先秦时期,人们便察觉九月初九是秋寒初临、阳气渐收的节点——此时草木开始凋零,蛰虫准备蛰伏,天地间呈现“阳退阴生”的微妙变化。为了顺应这一节气,古人衍生出“避凶祈祥”的原始习俗,如佩戴茱萸(茱萸气味辛烈,古人认为可驱邪避秽)、饮用菊花酒(菊花经霜而绽,象征阳气不衰),本质上是借自然之物的“阳刚之气”,调和身心与天地的平衡,这正是《周易》“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的早期实践。后来,这一习俗逐渐与“桓景避瘟”的民间传说相融,更添了几分人文温度,但核心始终未变:在阴阳转换的关键节点,通过主动的行为,守护身心的“阳和之气”。</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而重阳节最具标志性的“登高”习俗,更是将易理与生活哲学演绎到极致。古人为何要登高?从易理来看,“九”为老阳,象征着生命的成熟与升华,“登高”便是对“九”之阳气的呼应——人向高处行,如同顺着阳气的升发之势,突破地面的局限,与更高维度的天地能量相连。从现实层面看,秋日天高气爽,登高可极目远眺,将眼底的山川辽阔纳入心中,这又暗合了禅理“眼界即心界”的智慧。唐代诗人王维写下“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道尽了登高时的思念;而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则道出了登高后心境的开阔——当人站在高处,昔日困扰心头的琐事如同脚下的浮云,瞬间变得渺小,这种“放下”的通透,正是禅修中“观照本心”的生动写照。如今我们登的或许不再是古山,而是城市里的高楼、近郊的步道,但那份“向上”的姿态、“开阔”的心境,始终是登高习俗最珍贵的内核。</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若说起源与习俗是重阳节的“形”,那么“修身”之道便是其“神”。这份修身,藏在“九”的易理之中,也藏在禅的“当下”之中,可从三个维度融入现代生活。</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其一,“以登高之心修格局”。不必真的登山,而是在日常中保持“向上看”的心态——面对工作的难题,不纠结于眼前的得失,而是思考如何提升能力突破瓶颈;面对人际关系的矛盾,不陷入情绪的内耗,而是站在对方的角度理解包容。就像登高时视野会逐渐开阔,“向上看”的心态也会让我们的格局慢慢变大,这正是《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现代诠释。</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其二,“以茱萸之辛修清醒”。古人佩茱萸是为了驱邪,现代人则可借“茱萸之辛”提醒自己保持清醒——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不被名利的“迷雾”遮蔽本心;在快节奏的生活中,不被焦虑的“尘埃”困扰心神。每天留十分钟静坐,或在睡前反思当日言行,如同用“辛味”唤醒感官,让我们始终清楚自己想要什么、该做什么,这便是禅修“观心”的简单实践。</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其三,“以菊花之傲修坚韧”。菊花历经寒霜仍能绽放,恰如人生难免遭遇挫折。当我们面临失业的压力、生活的困境时,不妨想想菊花的坚韧——不抱怨环境的严酷,而是积蓄力量等待绽放。就像重阳节饮菊花酒,不是为了逃避寒冷,而是为了汲取“抗寒”的勇气,这份勇气,正是修身中最宝贵的“心力”。</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如今的重阳节,又被赋予了“敬老节”的内涵,这恰是“修身”之道的延伸——对长辈的尊重,不仅是物质上的赡养,更是精神上的陪伴。陪父母登高散步,听他们讲过去的故事,如同在时光的“高处”回望人生,既能让长辈感受到温暖,也能让我们从他们的经历中汲取生活的智慧,这正是“老阳”之德的传承,也是易理“生生不息”的最好体现。</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重阳节不是一个过去的符号,而是一面照见生活的镜子。它提醒我们:修身不必在深山古寺,只需在日常中保持“登高”的姿态、“清醒”的心境、“坚韧”的品格。当我们能从九月初九的“两九相重”中,读出天地与人心的呼应,便能在每一个平凡的日子里,活出易理的智慧、禅的通透,让生活既有“登高望九”的豪情,也有“向阳而行”的温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