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录连载》 托起希望的脊梁

大荣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离开马中已有五十多载,一直对恩师深深怀念,感觉不写出来有愧对恩师曾经付出的心血与大爱。最终不得不斗胆提笔,虽文辞简陋,但缘自对恩师有一股非写不可的念头,想来不会遭到耻笑,是以记之。</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最让我难忘的是两年高中语文老师雷少春。他授课评改作文严谨至一丝不苟,他的每一节课,用心、用情,一开口就营造出学习意境,知识氛围。特别是他那极富男性的金属音质,音域宽厚而抑扬顿挫的腔调,不苟言笑又不乏温情相映成趣的举止,更为同学们津津乐道,终身不忘。</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他的性格豪放如苏东坡,举止儒雅却无迂腐之气,没有傲气却有一副傲骨,最难能可贵的是他身上那种传统知识分子的气节和骨气。他教了许多写作文的技巧,“写作文起笔要开门见山,文忌拖泥带水,忌用过多的虚字,点缀矫健,不兜圈子。”诸如此类教授,我至今受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当时,正处于文革末期的多事之秋,“批林批孔”“,“评《水浒》”等政治运动一波接一波,然而他用审视的态度,鼓励我们“用批判的态度”阅读四大名著。高二,教材改革,编入了诗词古文,他要求我们背颂鲁迅的《自嘲》与李白的《将进酒》等,还特别要牢记“天生我材必有用,莫使金樽空对月”名句。</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至今我还清楚记得雷老师给我们讲《鸿门宴》时,上论战国七雄争霸中国统一,下论楚汉相争项羽乌江自刎刘邦最终夺取天下。不但让我们学习了文言文,而且了解上下近千年的中国历史,自此让我喜欢上了古文。至今仍爱翻看文言文版的《史记》和《资治通鉴》,以至于后来总喜欢用“半文不白”,“之乎者也”的文体。</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遗憾的是,从马中毕业后,再也没见过雷老师。</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韦修杨、黄振泉两位数学老师。在学生心目中都是数学“天才”。黄振泉老师讲课“慢条斯理”中让你听得清清楚楚,谁要是说没听懂,那肯定就是思想开小差没认真听。韦修杨老师讲课总是“东拉西扯”,然后条分缕析中可以给你好几个解题思路。他的教学风格,抽丝剥茧,层层深入。</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韦修养老师一节课板书平均两黑板,他的字很小,有些凌乱,却不影响数学公式的演示。以抽象思维吸引我们,总会跟着他的思路走,连上课常睡觉的P同学都说,修养老师的课堂上,你只会两眼睁得像“二饼”一样,还能去与周公解梦?一节数学课下来,他的额头总是挂着汗珠。大家感动之余,唯有努力!后来,他当上了校长,数学课无法陪伴我们太长。他善于思路绕弯,细针密缕求解的教学,还清晰存在于我的记忆中。</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黄振泉老师是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其性格沉静不失开朗,一生投身教育事业,不求闻达。记得一堂数学课,我拿着三角尺托着腮帮发呆走神,他发现后把目光转过来,说了一句:“数学是跨学科的工具,学好是你人生事业成功的阶梯。”听后我深深的低下了头,我知道,在当时上大学不考试、招工招干靠推荐的历史条件下,这是恩师鼓励他的弟子认真读书所能做出的耐心教诲了!</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物理老师韦家纪,肤色黝黑,一笑就露出两颗大门牙,头发很早就脱落,只有几根飞架东西。他身材魁梧健壮,走路缓慢,不苟言笑,令人望而生畏。第一堂课关于人走路为什么不摔倒的题目,是因为摩擦力帮助的结果这出人意料的答案,就让我产生了奇妙的兴趣。他的脾气大与他的教学水平成正比,有时他偶尔露出一笑,被同学夸张地戏称为“笑里藏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上课时,只见他右手像握锄头一样死死捏住粉笔,左手握黑板刷,咬牙切齿地埋头在黑板上板书,不时回头看看讲桌上的教材,再因为个子壮实,揎衣拽袖,冬天依然满头大汗,像和人干了一场猛仗。听家纪老师上课,你不认真,或者注意力不集中都不行,他讲的几何光学与“吹牛”(牛顿三大定律)的精彩桥段至今依然记忆犹新。他教学倾囊相授,业绩卓著,功莫大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自己因喜欢韦家纪老师的物理课而变成喜欢物理,并最终在马中毕业一年后,也成为一位物理老师。</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雷祖裁是化学老师,他用“化学脑袋”去讲化学讲得非常好,讲课形象生动风趣,通俗易懂。他能够把抽象的“克分子”(即“摩尔”)概念,用马山本土“木薯淀粉”做形象比喻来加深学生的理解,把很抽象的电子结构,离子平衡等内容融入生活实际。在缺少实验条件的乡村中学,他能够把“纸面上”的化学实验讲得就像真得做过那个实验一样。</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雷老师的讲课善于旁证博引,通俗易懂,很受我们尊敬。他讲课时,儒雅的身躯摆来摆去,似乎有助于我们理解“长链有机物”(即烷类)的结构性。他还有一个拿手绝活——制作化学教学纸板“动画片”,自创“图解式讲解”,将抽象化学知识具像化,把化学的微观世界与现实之间搭建起了一座桥梁,帮助我们轻松跨越宏微之间的沟壑。</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与雷老师两载的“化学反应”,他“化”万物之理,授严谨之“学”。在大家的心目中,他淡泊名利,专注施教,一直激励着我们。</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英语老师李光国。他个子清瘦,常穿着深灰色的中山装,文质彬彬,一副老学究的模样,一看就知道是个知识分子的人。他的口语发音很好,课堂上大多用英语,听不懂的用汉语复述一遍。对于像我这样英语底子薄的人来说,耐心的指正,让我们提高了英语听力。他经常告诫道:“多读,多写,是学好英语的根本。”</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初中受文革的影响,只简单学会了26个英文字母。上了高中,压力与枯燥,让我英语一筹莫展,学习成绩远逊色其它科目。第一次英语测试,刚考个三十分出头,当时,我最怕看到老师失望与谴责的目光。在一次英语作业后面,李老师留下了这一行字:“我知道你是个聪明的男孩,你认为学习英语无关紧要,可你希望未来也无意义吗?”自那以后,我用十倍的努力,毕业试英语终于考超了六十分,顺利拿到了毕业证书。</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农知老师韦绥赞,身材削瘦,戴深度近视眼镜,有着苏格拉底式的前额,大背头,梳理的头发排列整齐,一丝不乱地伸向脑后,身上的衣服永远是展妥毕挺,一尘不染。</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无论是植物学,还是农业基础知识,教科书上的内容烂熟于心。记得他讲的农业“八字宪法”土、肥、水、种、密、保、管、工,条理井然。最令人不忘的是他讲采摘茶叶时,把采茶要领“一芽两叶”,用方言谐音“一鱼两碟”让我们记住去壮岭茶场采摘茶叶。</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俱往矣,世事流转,物是人非,厕身其中,当年的学子早已洗净铅华,白发盈头。然而,在我的心中有一座永远的马山中学,她是一座丰碑,上面镌刻着曾经将青春挥洒在这里,将年华贡献在这里,将终生奉献给这里的一长串老师的名字……。</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我的高中生涯连载之六)</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图片来自相册与网络)</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撰写 、编辑 大荣</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025.重阳节写于横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