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

草原朝阳红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重阳</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诗/草原朝阳红</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独在京城为异客,</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适逢重阳倍思亲。</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登高望远涌乡愁,</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心随风动思故人。</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重阳节的来历</b></p><p class="ql-block"> 重阳节,又称重九节、茱萸节、登高节、敬老节,是中国庆祝丰收、祈福长寿,表达对老人尊敬与爱护的节日,时间在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易经》中将“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称“重阳”。</p><p class="ql-block"> 重阳节源自天象崇拜,起始于上古,普及于西汉。古人在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天帝、祭祖,这是重阳节作为秋季丰收祭祀活动而存在的原始形式。“重阳节”名称文字记载始见于三国时期。唐代是传统节日习俗揉合定型的重要时期,其主体部分一直被传承。宋朝时,汉族的重阳节习俗已被北方少数民族所接受。元明清时期的重阳节,基本上延续了宋代的各种习俗,可称是重阳节的延续期。</p><p class="ql-block"> 古时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祈福、拜神祭祖、晒秋、赏菊、饮宴祈寿等习俗。后来,又添加了敬老等内涵。登高赏秋与感恩敬老是重阳节日活动的两大重要主题。还有不同的国家的人也会过重阳节,比如韩国人会在这天吃花煎、花菜;日本人则会吃茄子,吃栗子饭。</p><p class="ql-block"> 2012年全国人大常委会修订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定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老年节。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重阳节习俗项目保护单位被文化和旅游部评估合格。重阳节在历史发展演变中杂糅多种民俗为一体,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在民俗观念中“九”有长久长寿的含意,寄托着人们对老人健康长寿的祝福。2006年5月,重阳节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