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br> <br>九日登高望晚秋,<br>茱萸斜插念难收。<br>尊亲不待千金馈,<br>一句家常胜暖流。<div><br></div><div> 登高望秋处,敬老意绵长<br>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笔下的重阳节,是登高远眺的思念,是插萸寄情的牵挂。千百年来,这个始于上古、成型于两汉、兴盛于唐宋的传统节日,早已超越了“避灾祈福”的原始寓意,沉淀为中华民族“敬老、思亲、厚德”的文化符号。在时代飞速发展的今天,重寻重阳文化的精神内核,不仅是对传统的致敬,更是对民族精神根脉的守护。<br> 重阳节的核心,在于“敬”字。《礼记》有云:“谋于长者,必操几杖以从之。”古人以“授杖”之礼尊奉老者,以“登高”之俗喻示长辈如高山般值得仰望。这种“敬”,不是流于形式的寒暄,而是发自内心的尊重与感恩。孔子提出“老者安之”,孟子主张“老吾老以及人之老”,重阳节正是将这种儒家伦理具象化的载体——它提醒我们,老人不仅是家庭的“根”,更是文明的“活史书”。家中的老人,或许没有惊天动地的功绩,却用一生的操劳撑起一个家庭的烟火;社区的长者,或许不善言辞,却藏着历经岁月沉淀的人生智慧。当我们在重阳节为长辈捶一次背、听他们讲一段往事,本质上是在承接他们传递的生活经验与精神力量,让“孝亲敬老”的美德在代际间流转。<br> 然而,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重阳节的“敬”却面临着“形式化”的困境。有人将敬老简化为“发红包”“买礼品”,却忽略了老人对陪伴的渴望;有人在朋友圈晒出“陪父母过节”的照片,转身却沉浸在手机的世界里;更有甚者,将老人视为“负担”,连节日的一句问候都吝啬给予。这种“物质化”的敬老,剥离了重阳节的精神内核,让传统节日沦为“打卡式”的仪式。事实上,老人真正需要的,从来不是昂贵的礼物,而是“被需要”的价值感与“被看见”的温暖。就像陕西某些乡村至今保留的“重阳宴”习俗,全村老人围坐在一起,年轻人端茶倒水、表演节目,无关物质多少,却让老人感受到被尊重的幸福——这才是重阳节最本真的意义。<br> 守护重阳文化,更需要将“敬老”从“节日行为”转化为“日常自觉”。重阳节不该只是一年中某一天的“特殊关怀”,而应成为融入生活点滴的习惯。或许是每天下班后的一句“我回来了”,或许是周末陪父母逛一次菜市场,或许是耐心教老人使用智能手机——这些细微的举动,比节日里的“突击尽孝”更有力量。正如作家梁晓声所说:“文化是植根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当敬老成为一种无需提醒的自觉,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成为社会共识,重阳节的文化生命力才能真正延续。<br> 登高望秋,我们望的不仅是漫山红叶,更是民族文化的精神高地;遍插茱萸,我们插的不仅是辟邪的草木,更是敬老爱老的赤诚之心。在这个秋高气爽的节日里,让我们放下手机、走出忙碌,用真诚的陪伴替代形式的敷衍,用日常的关怀延续传统的温度。唯有如此,才能让重阳节的文化基因代代相传,让“敬老厚德”的美德在新时代绽放更耀眼的光芒。</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