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博物院的那些“国宝”们(上)

宁肃

到易县访古,知燕下都出土的“战国铜铺首”已是河北博物院(以下简称‘省博’)的“镇馆之宝”。到定州访古,又闻定州博物馆的三件“国宝”也被省博抽走,那里正在搞“冀藏‘国宝’文物展”,于是追踪而至石家庄,7月9日一整天全部泡在省博。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1 河北博物院</h3> 据资料,“省博成立于1953年,2014年由博物馆升格为博物院。”“馆舍主楼仿人民大会堂廊柱式建筑,一楼、二楼各有九个展览大厅。藏品数量14.2万余件,其中一级藏品565件(组)。”不得不说,河北省“文物大省”也。关键是此次《燕赵瑰宝熠中华——冀藏‘国宝’文物展》汇集了河北省内的19件“国宝”文物,乃“河北博物院有史以来国宝含量最高的展览”。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2 河北博物院(西向)</h3> 我们抱着热切的期望,却不想这天出门迎头就是瓢泼大雨。街面和人行道上都是哗哗作响的水流,雨伞、雨衣都解决不了雨水灌鞋的问题。那也不能缩在宾馆不出门呀,为赶时间只能全然不顾。索性趟水,跨越街道、穿过广场,终于踏上省博大门的前廊。不得不说,省博就是高质量,包括服务水平。前台工作人员主动招呼我们把湿淋淋的背包放到她们柜台内暂存,这太贴心啦!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3 省博前台</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4 省博大厅</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5 省博导览图</h3> 一楼稍作浏览,就按导览图抓重点,上二楼右转就是“大汉绝唱-满城汉墓”展厅。此厅观众集中,先排队绕东天井一圈,有专人限流。进得厅来,“人类故乡闪耀东方”和“文明摇篮曙光初现”两个单元匆匆掠过,第三单元“三雄并立,纵横捭阖”已有展柜迎面。河北这一带在战国时期(前475年-前221年)主要是赵、燕、中山争雄,佐证这个时代的8件国宝们早已就位。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6 展厅指示标志</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7 “冀藏‘国宝’文物展”横幅</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8 “人类故乡闪耀东方”单元</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9 “战国铜铺首”展柜</h3> <b>1 易县·战国·透雕龙凤纹铜铺首,“中国最珍贵四大辅首之首”</b><br> 先看从易县燕子村就心心念念的“战国铜铺首”吧!从技术角度,出土于易县燕下都老姆台的“战国铜铺首”应称“透雕龙凤纹铜铺首”。据说,此物不仅是省博的“镇馆之宝”,还是世博会上河北馆的镇馆之宝,可见份量之重。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10 透雕龙凤纹铜铺首</h3> “铺首”是一种安装于门上作为叩门和拴门之用的构件,还是宅第的脸面。一套完整的铺首,一般由铺首和门环组成。一介铺首竟有如此高的文化地位,不仅因其2300多年的历史光芒,还在于这是我国出土的“第一大青铜宫门铺首”。据资料,此铺首“环外径29厘米,内径16厘米,通高74厘米,宽36.8厘米,重21.5公斤”。中国民间向有“兽面衔环辟不祥”之说,所以铺首往往雕兽,具有驱邪意义,同时也有装饰价值。作为战国时期燕国的代表性器物,采取浮雕、透雕、铸造相结合的工艺形式,其造型精准、形态生动、线条细腻、布局严谨,又是件青铜作品,更具浓厚的历史厚重感。其中兽首为传说中的饕餮,鼻阔、眉宽、眼圆、齿突;其额立一只高冠凤鸟,双翅展扬,两爪抓蛇;两侧各有龙向上攀爬,龙头居高临下。兽首长鼻下收,衔一个宽环,环上也有两龙,龙头高昴回探,其形遒劲。如此的“铺首衔环”,其视觉冲击与感官震撼简直爆烈,绝非一般门神所能比。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11 透雕龙凤纹铜铺首线划图</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12 透雕龙凤纹铜铺首凤头</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13 透雕龙凤纹铜铺首龙头</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14 透雕龙凤纹铜铺首下门环</h3> <b>2 平山县·战国·中山王铁足大鼎,“我国铁足铜鼎之最”</b><br> 在一定程度上讲,这大鼎比那铺首的文物含金量更高。虽然都生在战国,都是省博镇馆之宝,但中山王铁足大鼎入列《禁止出境展览文物目录》,不仅是“国宝级”,更是“顶级国宝”。而且,最为难得的是这只铁足大鼎据说是1977年平山出土之后“第二次展出原件”,这得多有眼福呀?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15 参观中山王铁足大鼎</h3> 此鼎出土于平山县三汲村的战国中山王“厝”墓,与燕下都的“战国铜铺首”时期相当。此为同时出土的九件列鼎中的首鼎,高51.5厘米、腹径65.8厘米。其铜身铁足、圆腹圜底、双附耳、三蹄足,上有覆钵盖,盖顶有三环钮。这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的铁足铜鼎,要知道铜、铁两种金属的熔点大不同。据说“浇铸铁足后,预热青铜模具,将铁足置入,再浇入青铜液,最后分铸鼎盖、附耳和环钮,并用铸接法固定。”应该说,战国时期的中山国人就已掌握“铁比铜硬度更高、更耐磨损”的特性,此鼎的铜铁合铸可以说是“神秘王国”的神秘技术。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16 中山王铁足大鼎</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17 中山王铁足大鼎的铜铁合铸</h3> 大鼎外壁刻有77行469字的铭文,是已知战国青铜器中最长的铭文。据说,铭文是在鼎铸造好后,用刻刀镌刻于表面。所有笔画都一刀刻成,在刻画过程中没有停顿。其铭文风格为悬针篆,字体修长,锋若针悬,纤细挺拔,美韵充沛,颇具装饰意味。铭文主要记载了中山国相司马赒率师伐燕、扩大疆土的功绩,还有告诫后代要警惕周边诸国进攻等事宜,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18 中山王铁足大鼎铭文</h3> <b>3 平山县·战国·错金银四龙四凤铜方案座,“我国最古老的家具种类”</b><br> 所谓“错金银”,是青铜器饰件的一种装饰工艺,用两种金属不同光泽显现花纹从而美化器物。通常,先在青铜器表面预先铸出或錾刻出图案、铭文所需的凹槽,然后嵌入金银丝、片,锤打牢固,再用蜡石将其打磨光滑,达到突出图案、铭文的装饰效果。也出土于平山县境战国中山王“厝”墓的四龙四凤铜方案座,正是这种工艺的典型代表。这也是件“禁外”的顶级国宝,自然也为省博镇馆之宝。据说,此件在《100件国宝级文物价格排行榜》上列第71名。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19 拍摄错金银四龙四凤铜方案座</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20 错金银四龙四凤铜方案座(一)</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21 错金银四龙四凤铜方案座(二)</h3> 据资料,原方案的木质面板在墓内已腐烂,仅存铜质底座。方案座通高36.2厘米,边长47.5厘米,重18.6公斤。其造型四龙四凤,底部是四只跪卧的梅花鹿,鹿头探向外侧,共同承托起圆环形底盘;在底座弧面上立起四条神龙,分向四方,龙肩伸出双翼且向中间呈球形聚拢,龙尾向两侧盘桓并以尾梢反勾挂角,龙尾缠绕之间四面各有一只凤凰展翅欲飞;四只龙头上各有一斗二升式斗栱,完成了案架由圆形底盘到方形案面的过渡,也实现了龙、凤、鹿三种动物的自然形态与案座实际功用的巧妙结合。整个方案座由78个部件经22次铸接、48次焊接制成,展现了中山国高超的铸造技术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号称“我国最古老的家具种类”。据说“案框一侧沿口上刻有铭文十二字:‘十四祀,右使库,啬夫郭×,工疥’”,但无缘得见。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22 错金银四龙四凤铜方案座线划图</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23 错金银四龙四凤铜方案座上的梅花鹿</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24 错金银四龙四凤铜方案座上的凤凰</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25 错金银四龙四凤铜方案座上龙头</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26 错金银四龙四凤铜方案座龙头斗栱</h3> <b>4 平山县·战国·错金银虎噬鹿屏风座,“世界上最土豪的屏风”</b><br> 屏风是古代建筑内部挡风用的一种家具,也有分隔与美化功能。错金银虎噬鹿屏风座集实用、美观、科学于一身,其精湛的错金银工艺和独特的动物造型使其成为“河北博物院十大珍宝”之一,也就镇馆之宝喽。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27 错金银虎噬鹿屏风座(一)</h3> 错金银虎噬鹿屏风座也出土于平山县的“厝”墓,也是战国时期的家具构件,而且是目前发现年代最早的一件屏风实物,又是一件孤品。经专家考证,“这件屏风原为两扇围屏,长2.24、高1.1米。”这件屏风上,以“虎噬鹿”居中,两侧另有“犀牛”与“铜牛”,共同构成底座屏风的底座。资料说,“在动物的背部上方都有用来连接屏风扇的銎孔,三件器物配套使用。”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28 错金银犀牛屏风座</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29 错金银铜牛屏风座</h3> 错金银虎噬鹿屏风座上,虎的两耳直竖、双目圆睁,正在吞食一只小鹿。其颈部和臀部向上各直立一个长方形銎。銎上饰倒置的山羊头,羊口即为銎口,用于插放屏风。整座造型形象、逼真,富于动感、体现力量,把自然界的弱肉强食体现得淋漓尽致,充分彰显了古中山国的文化特性与游牧民族的慓悍风格。加上“错金银”工艺所呈现的斑斓金纹,使整件作品充满华美与雄壮气息。有如此高级的艺术品作底座,这屏风便有了“世界上最土豪的屏风”之号。据说,“虎腹下方铸有铭文12个字,记载了器物制作的时间、部门、制作人官职与姓名”,但未能如愿观看。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30 错金银虎噬鹿屏风座(二)</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31 虎噬鹿</h3> <b>5 平山县·战国·中山王铜方壶,“中山国代表性青铜礼器”</b><br> 中山王铜方壶也出土于河北平山县中山王“厝”墓,是战国时期中山国代表性青铜礼器,乃“中山王三器”之一。其形方体,小口、斜肩、大腹,腹两侧有一对环耳,壶肩四棱上各雕有一条小龙,龙头向上,独角大耳,颈背生鬃,长尾上卷。壶盖上则有四个抽象的龙形钮。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32 参观中山王铜方壶</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33 中山王铜方壶</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34 中山王铜方壶耳环</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35 中山王铜方壶肩棱小龙</h3> 此壶表面遍刻铭文,共40行450字。其中,“唯十四年,中山王错命相邦周,择燕吉金,铸为彝壶,节于禋櫅,可法可尚。以飨上帝,以祀先王。”大意是“中山国王下令相帮铸造一种用于祭祀上帝和祖先的酒器,选择燕国优质铜,铸造铜壶,按照禋祀的礼仪规定装酒。”此壶铭文也似悬针篆,瘦劲的字形、飘逸的曲线,犹如灵动的鸟、虫,与中山王铁足大鼎异曲同工,富于素雅、明快之美。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36 中山王铜方壶铭文</h3> <b>6 平山县·战国·十五连盏铜灯,“战国灯具天花板”</b><br> 此灯也出土于平山县“厝”墓,2021年入选全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又是一件真品极少现身的国宝,观得可谓幸运。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37 参观十五连盏铜灯</h3> 十五连盏铜灯由三只口衔圆环的猛虎承托镂空夔龙纹底座,向上撑起主干。主干向四周伸展14枝,加主干顶共托起15盏灯盘,整座铜灯通高82.9厘米,为迄今战国时期最高灯具,被称“战国灯具天花板”。据说,“每节树枝均可拆卸,榫口形状各不相同,人们能够依据实际需求,自由增减灯盏数量。”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38 十五连盏铜灯</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39 十五连盏铜灯猛虎底座</h3> 底座上塑有两个鲜虞族造型的铜人,灯枝上还有多只猴子和小鸟。猴子之间多有戏嬉,灯盘上的人与枝上的猴子之间也有互动,其中一只猴子似向下丢桃子,而下面的人在仰头伸手相接,颇具妙趣。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40 十五连盏铜灯上铜鸟</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41 十五连盏铜灯上猴子</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42 十五连盏铜灯底座上铜人</h3> 铜灯底座上刻有铭文,“十祀,左车,啬夫事斁,工弧,冢一石三百五十五刀之冢,右辔者”。其意为,“十年,马车虚左以待,左右官员服侍的场面浩大,精良弓箭均有配备,墓室造价一石三百五十五刀,右边是牵马的马夫。”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43 十五连盏铜灯底座刻字</h3> 据说,“1977年,考古队在中山王墓,发现一棵像大树的奇特铜灯,好奇的队员将15盏灯点亮,这座铜灯竟没有影子!”其实,铜灯点亮时,两侧的影子会相互重叠,但当所点亮的灯盏越多,影子会越变越小。整个灯体枝节交错,形成了以底座为中心向外延伸的大面积灯光。<br><br><div><b>7 平山县·战国·银首人俑铜灯,“两千多年前的杂耍艺人”</b><br> 这件也是中山王“厝”墓的铜灯,相比十五连盏铜灯,此灯亮点在于融合了青铜铸造与错金银工艺,艺人头部的银质与其他部位青铜材质结合,展现了战国时期金属加工的高超技艺。不用说,也是当之无愧的“国宝级”。</div>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44 银首人俑铜灯</h3> 银首人佣铜灯由人俑座、蟠离杆和灯盘级组成为三盘灯,资料“高66.4厘米、宽55. 2厘米、重11.6公斤。”其造型是兽纹方座上立一头部银质、身著锦袍的青年男子,其眼睛镶嵌黑宝石,极为传神;腰间系带并挂有带钩,服饰华丽;两手臂平伸,左手握一蛇尾,蛇头上挺,吻顶灯盘,下一灯盘内沿由一蛇环盘,吻顶上蛇中腰,助其稳定。右手持一蛇吻顶灯柱,灯柱上有变龙戏猴景象。如此奇特妙造型,又一次再现了战国时期工艺技术的高超水准。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45 银首人俑铜灯线划图</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46 银首人俑</h3> <b>8 平山县·战国·错金银铜版兆域图,“中国最古老的建筑平面设计图”</b><br> 错金银铜版兆域图,也出土于平山县“厝”墓。长96厘米、宽48厘米,有遭过火烧和压砸的痕迹,也有一定的漫漶、斑驳印迹。但这是战国时期的唯一完整地图,也是中国至今最古老的建筑平面设计图,还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早有比例铜版建筑规划图,比罗马帝国时期地图早600年。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47 错金银铜版兆域图</h3> 此图铜版,通过错金银工艺在铜版中嵌入金银薄片和银线,用以勾勒五座享堂的轮廓线。其中心为王堂,两侧为哀后堂、王后堂和两个夫人堂。享堂外围,用银丝标识墓的封土底边,再向外用宽银片嵌出二层宫墙轮廓线,其中内宫垣的北部嵌有“诏宗宫”、“正奎宫”、“执帛宫”和“大将宫”的标识。图上还标示出各个建筑的长度和间距,比例尺为1:500。需要注意的,是其上南下北、左东右西,与现代方位指向相反。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48 错金银铜版兆域图释文</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49 兆域图总体建筑想象图</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50 错金银铜版兆域图文字说明</h3> 注:下篇《河北博物院的那些“国宝”们(下)),主要介绍两汉及之后的11件“国宝”情况,敬请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