淬火之光

老虫

<p class="ql-block"><b>冰雪淬火,</b></p><p class="ql-block"><b>微弱,迷茫闪烁。</b></p><p class="ql-block"><b>纷繁脉冲,横点穿越,</b></p><p class="ql-block"><b>电子缠绕,遥指天书。</b></p><p class="ql-block"><b>子弹与蝴蝶,</b></p><p class="ql-block"><b>一生算力,</b></p><p class="ql-block"><b>解密一生。</b></p><p class="ql-block"><b>永不消逝的淬火。</b></p> <p class="ql-block">艳阳之下,又一次站在位于福建省宁德市“蔡威事迹展览陈列馆”前,不禁思绪,如果说中国共产党隐蔽战线的“龙潭三杰”钱壮飞、李克农、胡底响誉天下,那么蔡威就是我党隐蔽战线上福建籍的杰出战士!</p> <p class="ql-block">进入陈列展大门,有个不大的前院,院中的一汪池水,前直后曲名曰“月池”,精美的石拱桥纵跨,和池边的石头栏圈浑为一体小巧玲珑;正面的大宅门飞檐翘角,敦厚正方,显示了主人的殷实家业和名门望声。深远的纵线和前院构景,形成了和谐的风水、历史的厚重。.</p> <p class="ql-block">穿过宅门,蓝天白云,青松鞍墙,两边迴廊红色的屋檐,阳光洒在地面,庭院清新明亮。</p> <p class="ql-block">庭院的正面矗立一尊蔡威雕像。望着雕像,我们不认识蔡威,甚至许多人不知道他,感觉这就是他!身形挺拔,铮骨入云,此时能想到的形容词都述不尽他对中国革命的不朽贡献。我家“兄弟”轻轻地说,他永远是我们的“师傅”!</p> <p class="ql-block">庭院的两侧迴廊挂满了领袖和战友们对蔡威的评价和题词。</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毛泽东对蔡威和他领导的情报机构的赞许</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毛泽东的题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朱德的题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周恩来题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徐向前题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刘伯承对蔡威和他领导的情报机构的赞许</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蔡 威</span></p> <p class="ql-block">蔡威(1907-1936),原名蔡泽鏛。1907年出生于福建省宁德县城关,1926年,他在上海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先后在福建和上海等地从事党的地下工作。在上海工作时,他化名蔡威。</p><p class="ql-block">1931年,蔡威在中央特科举办的无线电培训班学习无线电通讯技术。同年11月,他受党中央的派遣和王子纲同志从上海秘密进入鄂豫皖苏区。蔡威与战友一道,开创了中国工农红军红四方面军的无线电通讯和技术侦察工作。</p><p class="ql-block">1932年8月,蔡威任红四方面军二台台长,后任红四方面军二局局长。他以惊人的毅力和聪明才智破译获取了国民党军队的大量秘密情报,多次粉碎敌人对川陕苏区的多次进攻和“围剿”。红四方面军无线电技术侦察工作得到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徐向前等领导同志的高度评价。</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1935年初,蔡威率电台跟踪在黔北堵截追击中央红军的国民党军,破译其密码,将获得的机密情报及时转告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为党中央的正确决策提供依据,有效地帮助中央红军取得四渡赤水战役的胜利。为红军长征胜利做出历史性的重大贡献,在我军技侦情报史上写下辉煌的篇章。</span></p><p class="ql-block">1935年8月,蔡威任红军总司令部二局局长,艰苦卓绝的战争环境,长期超负荷的紧张工作,使蔡威的身体受到极大损害。</p><p class="ql-block">1936年9月22日,在红军长征即将胜利之时,蔡威不幸病逝于甘肃岷县卓坪村,年仅29岁。</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上世纪初的宁德</span></p> <p class="ql-block">蔡威高祖蔡志谅,生活于清朝年间。蔡志谅恭谨厚道又精明过人,尤善经商,多年经营茶叶、陶瓷生意,积累了万贯家财,人称“蔡百万”,<span style="font-size:18px;">蔡氏家族堪称名门望族。</span></p><p class="ql-block">蔡志谅养育了4个才智出众的儿子。其中长子蔡步钟,曾任四川雅州知府,在任期间收藏了石达开随身佩带的青钢宝剑。这把青钢宝剑成为蔡氏家族的传家宝。</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石达开佩剑——青钢宝剑(复制品,真品藏于福建省博物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蔡威父亲蔡祖熙</span></p> <p class="ql-block">蔡威的父亲蔡祖熙,是蔡威的第一个启蒙老师。生于清光绪十年(1884年),他的少年时代经历了清王朝走向灭亡,新思想新事物兴起的历史转折。他读史研政,寻觅“有道安治”的真理,十分崇拜变革图新者林则徐、康有为等人。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他以出色的答策,考中举人。1906年,任陆军部郎中。1911年,他看到清廷日益腐败,隐退回乡。</p><p class="ql-block">辛亥革命爆发后,蔡祖照加入了孙中山的同盟会。1913年,蔡祖熙成为福建省临时议会的第一届省议员。他思想进步,力主革新,在蔡氏家庙开办了新式私塾,致力于培养教育坊间一代新人。1924年,国民革命运动兴起,蔡祖熙出任宁德商会首届会长,振兴实业,积极筹资支援北伐战争。</p><p class="ql-block">1924年3月蔡祖照病故,年仅41岁。</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1920年,蔡威和父亲及家族部分成员在月池的拱桥上合影(前排右一为父亲蔡祖熙,二排左二为蔡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蔡威与母亲林莺</span></p> <p class="ql-block">1907年春天,蔡威出生于福建宁德县城关蔡家大院,取名蔡泽鏛,乳名景芳。</p><p class="ql-block">蔡威6岁进入私塾学习四书五经,还学习算数、音乐和美术。</p><p class="ql-block">蔡威的母亲林莺是受过良好教育的名门闺秀,温良贤惠、知书达理。蔡威的外公是前清举人林理斋,曾任罗源县教谕,后回乡办实业。林理斋是康有为的好友,视实业、教育为“富强之大本”,在宁德创办“碧山学校”,首开宁德县分科教学制度,培养了许多实用人才。</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福州格致中学</span></p> <p class="ql-block">1922年,15岁的蔡威前往福州格致中学求学。他博闻强记,善于思考,喜欢自己寻找问题的答案。格物(基础科学)课上的有趣问题,常常激起他深入探究自然物理现象的强烈愿望。林则徐、林觉民也成了少年蔡威心中的英雄,求学的环境逐步塑造了蔡威的人生价值观。</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蔡威妻子薛品瑄(画像)</span></p> <p class="ql-block">1922年农历十月,蔡家与宁德县城大户薛家联姻,蔡威与薛品瑄结为夫妻。</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宁波四中</span></p> <p class="ql-block">1923年,蔡威随舅父林振翰到宁波四中求学。宁波四中提倡“人格教育”,支持学生参加社会活动,朱自清、丰子恺、叶圣陶等各界名流和共产党人曾在学校讲学。在这里,蔡威的思想文化素养得到迅速提升。</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上海大学</span></p> <p class="ql-block">1924年,宁波四中因战乱停课。1925年初,蔡威又随林振翰到上海惠灵英专就读。</p><p class="ql-block">1925年,“五卅运动”掀起中国大革命的热潮。是年底,蔡威进入上海大学,他一边刻苦学习,一边积极参加工人运动。</p> <p class="ql-block">1926年,蔡威在上海加入中国共产党。</p><p class="ql-block">年底,他受党组织委派回到故乡,与中共党员郑长璋一起,筹建国民党宁德县党部,斗争锋芒指向北洋军阀和土豪劣绅。</p><p class="ql-block">1927年8月,蔡威重返上海,找到党组织,化名蔡威(从此改名蔡威),继续党的地下工作。</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上世纪初的上海</span></p> <p class="ql-block">此后,蔡威参加了“亚美无线电班”学习,在这里认识了我党早期无线电工作者李强。</p><p class="ql-block">1931年4月,在曾三推荐下,蔡威进入中共中央特科举办的第一期无线电培训班,在此他与宋侃夫、王子纲等人结识,三人在后来的战斗岁月里结下了深厚的革命情谊。蔡威因为受过良好的教育,还接受了无线电专业学习,因此很快地掌握了电台的发报和机务技术。</p><p class="ql-block">10月下旬,蔡威接受上海党中央的派遣,与宋侃夫、王子纲、徐以新等秘密前往鄂豫皖苏区,担负创建苏区电台的重任。</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鄂豫皖苏区的第一部电台、充电机</span></p> <p class="ql-block">蔡威等人进入苏区后,迅速开展电台电讯工作。</p><p class="ql-block">1931年11月10日到12月22日,红四方面军取得黄安战役胜利并缴获了一部电台。</p><p class="ql-block">1932年1月10日,鄂豫皖苏区第一次代表大会开幕,蔡威、宋侃夫、王子纲等人用电台收到了红色中华通讯社发给各个苏区祝贺黄安战役胜利的电文。这是鄂豫皖苏区第一次收到中央的来电。</p><p class="ql-block">1932年2月9日,历时20余天,商潢战役结束。红四方面军歼敌一个骑兵旅,又缴获一部电台。蔡威与宋侃夫、王子纲将两部电台的配件进行组装,在新集钟家畈村建立了第一部完整电台。</p><p class="ql-block">3月,鄂豫皖苏区与中央及其他苏区建立了电讯联系。</p> <p class="ql-block">1932年,红四方面军来到川东北,创建川陕革命根据地。蔡威带领电台每天抄收中央苏区和国民党中央通讯社播发的新闻,同时截获国民党电文,从中收集情报。</p><p class="ql-block">国民党电文内容繁杂,除了长官姓名、部队番号、时间、企图、部署、兵力外,还有长官字号、恭称、辩解、陈述、个人隐私等。电文普遍较长,常带有生僻字、形容词、简化词组。</p><p class="ql-block">通过分析敌军电台之间的问答内容,蔡威等人逐渐掌握了敌军的地址、番号和长官姓名等重要情报信息,从而破译敌方密码。</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蔡威带领技侦人员破译的敌方密电</span></p> <p class="ql-block">1932年,蔡威担任红四方面军二局局长。他以惊人的毅力和聪明才智破译获取了国民党军队的大量秘密情报,多次粉碎敌人对川陕苏区的进攻和“围剿”。</p> <p class="ql-block">1934年9月,红四方面军反“六路围攻”取得重大胜利,消息传遍军中时,有些同志不明就里:“为什么我们总能料事如神,以少胜多呢?”红四方面军政委陈昌浩神秘地答道:“我供了一位‘菩萨’,是‘菩萨’把敌人的出没动向都告诉我了。”陈昌浩说的“菩萨”,就是指蔡威。</p><p class="ql-block">11月,红四方面军总部嘉奖表彰反“六路围攻”中功绩突出的部队与个人,蔡威因在技侦工作中的突出贡献受到了表彰,陈昌浩代表总部嘉奖300块大洋。蔡威把300块大洋全部分给了二局的同志们,包括马夫、伙夫在内。他说:“电台取得成绩,这是大家努力的结果,不是我一个人做的。”</p><p class="ql-block">解放后,王树声大将对红四方面军的电台作出很高的评价: “在十倍于我军的敌人的围攻下,如果没有你们的工作,那么我们的仗是很难打的。你们的工作是有功的。”</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反六路围攻胜利的捷报</span></p> <p class="ql-block">技侦工作的纪律十分严谨,是隐蔽战线的重要一环。工作性质和工作情况上不告父母,下不告妻儿,“生做技侦人,死做技侦鬼”是他们的誓言。</p><p class="ql-block">张震将军曾经回忆道: “密码技术的掌握,使红军的无线电侦察能力发生了革命性的飞跃,成为无线电侦察情报工作的独特优势,在我党我军的情报工作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特别是在配合红军反“围剿”和长征作战中,红一、红二和红四方面军的无线电侦察情报部门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充分发挥了知己知彼、克敌制胜的关键作用。依靠及时、准确的情报,党中央、毛主席英明决策,正确指挥,使数量和装备都处于劣势的红军,一次次脱离险境,转危为安,创造了世界军事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奇迹”。 </p> <p class="ql-block">中央红军长征中四渡赤水期间,在部队急速行军的特定情形下,侦破敌军的通讯,是获得敌军情报的主要方式。1935年春,蔡威奉命率领红四方面军二局全力侦听,破译中央红军周围的国民党中央军、川军、黔军、滇军的情报。中央红军与红四方面军电报往来频繁,交流着大量的机密。</p><p class="ql-block">情报工作为毛泽东、朱德等红军领导人对敌军动态的洞察、决策、指挥提供了有力支持,这其中包括了红四方面军无线电技侦人员历史性贡献。</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红四方面军的蔡威带领二局技侦人员破译的敌军情报</span></p> <p class="ql-block">蔡威的战友徐深吉回忆道: “自从中央红军进入西南云贵川地区后,我们就义不容辞地要向中央提供情报。……可是中央红军白天行动,直到晚上宿营后才能通报,因此,蔡威同志每天下午六七点钟就戴上耳机等待对方呼号,常常要等到午夜后三四点钟才能将电报发出.…”</p><p class="ql-block">毛泽东在延安时期接见蔡威的战友宋侃夫时曾经说过: “你们红四方面军电台的同志辛苦了,有功劳啊!在我们困难的时候,特别是长征在贵州期间,是你们提供情报,使我们比较顺利地克服了困难”。</p> <p class="ql-block">1935年6月,红一、四方面军会师于川西北。8月,红军总司令部调整内设机构,成立了红军总司令部二局。朱德、张国焘、周恩来、王稼祥、刘伯承、徐向前、陈昌浩7人联名签署命令,任命蔡威为红军总司令部二局局长。二局下设四个科,一科负责侦收,科长马文波;二科负责破译,科长罗舜初;三科负责译电,科长陈福初;四科负责行政管理工作。</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中国工农红军总司令部二局组织架构</span></p> <p class="ql-block">1935年8月中旬,红军组成左、右两路军过草地北上。蔡威率二台,随右路军前敌指挥部行动。此时他侦破国民党胡宗南部在四川松潘草地北缘包座布防的情报。红军围点打援,歼敌守军和援军49师。红军冲出草地,打开进军甘肃的门户。</p><p class="ql-block">这是蔡威第一次过草地。9月中旬,蔡威随右路军折返南下,第二次穿越茫茫草地。</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蔡威三过草地示意图</span></p> <p class="ql-block">1935年8月过草地时,徐向前、陈昌浩见到蔡威,招呼他过去。蔡威走问前和他们一块蹲下说话,他们说话之间,毛泽东从后面走过来。在他身后,有一个警卫员和两个战士抬着一副空袒架,还有一个人牵着一匹马,徐向前、陈昌浩、蔡威见到毛泽东,都站起来迎过去。毛泽东先伸出手打招呼,到了跟前,又是握手又是问候,然后并肩向土坡上走了几步,便蹲在那里说起话来。</p><p class="ql-block">当时,二台战士们不知道与蔡威三人谈话的领导人是谁,过了一会儿,领导人谈完话就离开了,蔡威回到了二台的战士中间,有人问: “局长,刚才那个人是谁?”蔡威说: “那就是毛主席,毛泽东同志”。</p> <p class="ql-block">1936年2月到8月,红军驻守在西康道孚、炉霍、甘孜一带。严酷的生活与工作条件,极大损害了蔡威的健康。</p><p class="ql-block">1936年7月,右路军第三次过草地时,蔡威看到有的战士没有鞋子,双脚起泡,他把随身带的箱子打开,取出自己的衣服,撕成一条一条,分给大家裹脚。</p><p class="ql-block">每天下午三四点钟,他就有意地走在部队的后面,发现谁掉队了,就把自己的马让给掉队的同志骑。组织上照顾他吃“小灶”,他却命令炊事班把他的那份细粮掺到野菜里与大家一起吃。</p><p class="ql-block">战友们回忆说,在与蔡威同志朝夕相处时,他是我们的良师益友。他平易近人,在艰苦的战争环境中,不能开办无线电训练班,我们就一面工作一面学习。你只要有东西问他,他马上就会告诉你,平易近人作为他的一种美德是很突出的。</p><p class="ql-block">领导很关心蔡威的病情,派傅连暲医生给他看病。每当傅医生来给他看病,他总是叫傅医生先给战友们看病,深受战士们的拥戴。</p> <p class="ql-block">蔡威与二局的战友们朝夕相处,结下了深厚的感情。战友们回忆,蔡威话语不多,遇事常常是抿嘴而笑。由于长期从事情报工作养成的保密习惯以及保密纪律的要求,他几乎不提及自己的家庭情况。</p><p class="ql-block">然而在金川河畔,他十分罕见地与战友提起了他的家世。他告诉战友马文波,他是福建人,当年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兵败大渡河安顺场,他的曾伯祖时任雅安知府,参与了清军镇压石达开军队的战役,蔡家还存有一柄石达开佩剑。他在家已结婚,有一个未曾见过面的儿子。</p> <p class="ql-block">1936年7月3日,红军从甘孜出发穿越茫茫草地, 28天后,到达松潘草地班佑、包座一带,这是蔡威第三次过草地。</p><p class="ql-block">恶劣的战争环境,长期过度紧张的忘我工作,严重损伤了蔡威的健康。</p><p class="ql-block">1936年9月22日,蔡威脆弱的身体再已支撑不住,这位被誉为“千里眼”、“活菩萨”的无名英雄终于倒下,逝世于甘肃省岷县卓坪村,年仅29岁。</p><p class="ql-block">朱德总司令和徐向前总指挥等首长正在前线指挥作战,闻讯后立即赶回来,参加了葬礼。</p><p class="ql-block">肖全夫将军回忆道: “他死的时候,好多领导同志和电台、运输队的全体同志都肃立在他的身旁,没有话语,一片啜泣,我含着热泪,耳际轰鸣,似乎漫山遍野都回响着蔡威同志常说的那句话: 为了明天,我们要干啊!”</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蔡威革命足迹的地点和时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半个世纪后,中央档案馆保存珍贵的蔡威档案记录。</span></p> <p class="ql-block"><b>姓名: 蔡威</b></p><p class="ql-block"><b>籍贯: 福建</b></p><p class="ql-block"><b>过去做过什么工作: 在上海做过工作,后即到鄂豫皖,担任四方面军二局局长,后任总司令部二局局长。</b></p><p class="ql-block"><b>牺牲情形: 战斗繁忙时,每天工作二十小时,因劳致病身死。</b></p><p class="ql-block"><b>牺牲时间及地点: 1935(6)甘肃某县病死。</b></p><p class="ql-block"><b>牺牲后家庭通讯处: 不清楚。</b></p><p class="ql-block"><b>有无遗嘱内容如何: 无遗嘱</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