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位于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北路9号恒通国际创新园C7号,2025年7月18日,《山水有清音-安徽文化艺术大观》展览在此开幕。此次展览汇集安徽30家文化机构鼎力相助,400件珍品汇聚京城。 《若庵集》,清(公元1644-1911年),国家图书馆藏。 <p class="ql-block">“玉镯”,新石器时代凌家滩文化(约公元前3400-前2250年),凌家滩遗址出土,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p> <p class="ql-block">“玉璜”,新石器时代凌家滩文化(约公元前3400-前2250年),凌家滩遗址出土,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p> “玉璜”,新石器时代凌家滩文化(约公元前3400-前2250年),凌家滩遗址出土,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玉璜”,新石器时代凌家滩文化(约公元前3400-前2250年),凌家滩遗址出土,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玉玦”,新石器时代凌家滩文化(约公元前3400-前2250年),凌家滩遗址出土,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玉珩”,新石器时代凌家滩文化(约公元前3400-前2250年),凌家滩遗址出土,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玉钺”,新石器时代凌家滩文化(约公元前3400-前2250年),凌家滩遗址出土,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玉钺”,新石器时代凌家滩文化(约公元前3400-前2250年),凌家滩遗址出土,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石钺”,新石器时代凌家滩文化(约公元前3400-前2250年),凌家滩遗址出土,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石钺”,新石器时代凌家滩文化(约公元前3400-前2250年),凌家滩遗址出土,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石钺”,新石器时代凌家滩文化(约公元前3400-前2250年),凌家滩遗址出土,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石钺”,新石器时代凌家滩文化(约公元前3400-前2250年),凌家滩遗址出土,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石钺”,新石器时代凌家滩文化(约公元前3400-前2250年),凌家滩遗址出土,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石锛”,新石器时代凌家滩文化(约公元前3400-前2250年),凌家滩遗址出土,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猪形尊”,新石器时代崧泽文化(约公元前3900-前3300年) ,磨盘山遗址出土,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牛形尊”,新石器时代崧泽文化(约公元前3900-前3300年),磨盘山遗址出土,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鱼形尊”,新石器时代崧泽文化(约公元前3900-前3300年),磨盘山遗址出土,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带刻划水景画的壶”,新石器时代崧泽文化(约公元前3900-前3300年),磨盘山遗址出土,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花口瓮”,新石器时代崧泽文化(约公元前3900-前3300年),磨盘山遗址出土,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陶壶”,新石器时代崧泽文化(约公元前3900-前3300年),磨盘山遗址M316出土,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陶罐”,新石器时代崧泽文化(约公元前3900-前3300年),磨盘山遗址M271出土,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陶盉”,新石器时代崧泽文化(约公元前3900-前3300年),磨盘山遗址M228出土,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陶盘”,新石器时代崧泽文化(约公元前3900-前3300年),磨盘山遗址M342出土,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假腹杯形豆”,新石器时代崧泽文化(约公元前3900-前3300年),磨盘山遗址出土,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陶豆”,新石器时代崧泽文化(约公元前3900-前3300年),磨盘山遗址M221出土,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陶豆”,新石器时代崧泽文化(约公元前3900-前3300年),磨盘山遗址M3出土,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陶豆”,新石器时代崧泽文化(约公元前3900-前3300年),磨盘山遗址出土,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陶豆”,新石器时代崧泽文化(约公元前3900-前3300年),磨盘山遗址M234出土,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陶纺轮”,新石器时代崧泽文化(约公元前3900-前3300年),磨盘山遗址出土,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p class="ql-block">“玉鹰”,新石器时代凌家滩文化(约公元前3800-前3300年),凌家滩遗址出土,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p> “五孔石刀、七孔石刀”,新石器时代薛家岗文化(公元前5500-前4600年),薛家岗遗址出土,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三孔石刀、七孔石刀”,新石器时代薛家岗文化(公元前5500-前4600年),薛家岗遗址出土,安徽博物院藏。 “十一孔石刀”,新石器时代薛家岗文化(公元前5500-前4600年),薛家岗遗址出土,安徽博物院藏。 “玉镯”,新石器时代凌家滩文化(约公元前3800-前3300年),凌家滩遗址出土,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玉镯”,新石器时代凌家滩文化(约公元前3800-前3300年),凌家滩遗址出土,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玉环”,新石器时代薛家岗文化(公元前5500-前4600年),薛家岗遗址出土,安徽博物院藏。 “玉管饰”,新石器时代薛家岗文化(公元前5500-前4600年),薛家岗遗址出土,安徽博物院藏。 “玉璜”,新石器时代薛家岗文化(公元前5500-前4600年),薛家岗遗址出土,安徽博物院藏。 “陶鬶”,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约公元前4300-前2500年),亳州市蒙城县尉迟寺遗址出土,亳州博物馆藏。 “刻划符号”,新石器时代双墩文化(公元前6000-前3500年),1986年双墩遗址出土,蚌埠市博物馆藏。 “刻划符号”,新石器时代双墩文化(公元前6000-前3500年),1986年双墩遗址出土,蚌埠市博物馆藏。 “刻划符号”,新石器时代双墩文化(公元前6000-前3500年),1986年双墩遗址出土,蚌埠市博物馆藏。 “刻划符号”,新石器时代双墩文化(公元前6000-前3500年),1986年10-11月吴郢双墩遗址出土,蚌埠市博物馆藏。 “刻划符号”,新石器时代双墩文化(公元前6000-前3500年),1986年10-11月吴郢双墩遗址出土,蚌埠市博物馆藏。 “刻划符号”,新石器时代双墩文化(公元前6000-前3500年),1986年双墩遗址出土,蚌埠市博物馆藏。 “刻划符号”,新石器时代双墩文化(公元前6000-前3500年),1991年双墩遗址出土,蚌埠市博物馆藏。 “刻划符号”,新石器时代双墩文化(公元前6000-前3500年),1991年双墩遗址出土,蚌埠市博物馆藏。 “刻划符号”,新石器时代双墩文化(公元前6000-前3500年),1991年双墩遗址出土,蚌埠市博物馆藏。 “刻划符号”,新石器时代双墩文化(公元前6000-前3500年),1992年双墩遗址出土,蚌埠市博物馆藏。 “陶鼎”,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约公元前2500-前2000年),禹会村遗址出土,蚌埠市博物馆藏。 “陶鼎”,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约公元前2500-前2000年),禹会村遗址出土,蚌埠市博物馆藏。 “单耳陶罐”,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约公元前2500-前2000年),禹会村遗址出土,蚌埠市博物馆藏。 “陶豆”,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约公元前2500-前2000年),禹会村遗址出土,蚌埠市博物馆藏。 “四系假腹陶簋”,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约公元前2500-前2000年),禹会村遗址出土,蚌埠市博物馆藏。 “陶壶”,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约公元前2500-前2000年),禹会村遗址出土,蚌埠市博物馆藏。 “红陶盉”,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约公元前2500-前2000年),禹会村遗址出土,蚌埠市博物馆藏。 “陶鬶”,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约公元前2500-前2000年),禹会村遗址出土,蚌埠市博物馆藏。 “高柄陶器盖”,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约公元前2500-前2000年),禹会村遗址出土,蚌埠市博物馆藏。 “陶箅”,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约公元前2500-前2000年),禹会村遗址出土,蚌埠市博物馆藏。 “《一定要把淮河修好》(局部)”,刘海粟,中国画,1956年,刘海粟美术馆藏。 <p class="ql-block">“《柳桥山寺折扇面》”,程嘉燧,纸本水墨,明(公元1368-1644年),安徽博物院藏。</p> “《雨中山色图卷》(局部)”,李流芳,明(公元1368-<br>1644年),安徽博物院藏。 “《幽居图轴》”,程邃,明末清初,安徽博物院藏。 “《秋山花溪图册》”,孙逸,清(公元1644-1911年),安徽博物院藏。 “《草亭竹松图立轴》”,查士标,清(公元1644-1911年),安徽博物院藏。 “《晴峦暖翠立轴》”,查士标,清(公元1644-1911年),安徽博物院藏。 “《山水树石梅花图册》”,渐江,清(公元1644-1911年),安徽博物院藏。 “《黄山志》”,纸,清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刻本,安徽博物院藏。 “《黄山诗选》”,纸,明万历九年(公元1581年)刻本,安徽博物院藏。 “《黄山翠微寺志》”,纸,清康熙三十年(公元1691年)刻本,安徽博物院藏。 “《黄山图册页》”,梅清,清(公元1644-1911年),安徽博物院藏。 “艺粟斋天琛墨”“朱子家训朱砂墨”“胡开文黄海松心墨”“双凤纹墨”“蕉雨轩墨”,清(公元1644-1911年),安徽博物院藏。 “黄山集锦墨”,清(公元1644-1911年),安徽博物院藏。 “《黄山全景图》(局部)”,雪庄,清(公元1644-1911年),安徽博物院藏。 “《朱松》”,刘海粟,中国画,1935年,刘海粟美术馆藏。 “《天都峰雷雨》”,刘海粟,中国画,1977年,刘海粟美术馆藏。 “《黄山平天矸》”,刘海粟,中国画,1954年,刘海粟美术馆藏。 “《黄山立雪台晚翠图》”,刘海粟,中国画,1982年,刘海粟美术馆藏。 “《浅色山水轴》”,黄宾虹,纸本设色,近代,安徽博物院藏。 “《齐云山志》”,明万历二十七年(公元1599年)刊本,安徽博物院藏。 “《清傅山行书唐诗轴》”,傅山,清(公元1644-1911年),山西博物院藏。 “官盐木牌”,清(公元1644-1911年),安徽博物院藏。 “《隶书折扇面》”。汪宗沂,清(公元1644-1911年),安徽博物院藏。 “石狮柱首”,明(公元1368-1644年),凤阳明中都外金水桥遗址出土,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台边凤纹望柱”,明(公元1368-1644年),凤阳明中都前朝区宫殿遗址出土,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台边凤纹望柱”,明(公元1368-1644年),凤阳明中都前朝区宫殿遗址出土,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台边凤纹望柱”,明(公元1368-1644年),凤阳明中都前朝区宫殿遗址出土,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踏道龙纹望柱”,明(公元1368-1644年),凤阳明中都前朝区宫殿遗址出土,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双面凤纹台边石栏板”,明(公元1368-1644年),凤阳明中都前朝区宫殿遗址出土,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龙凤纹踏道石栏板”,明(公元1368-1644年),凤阳明中都前朝区宫殿遗址出土,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束腰石构件”,明(公元1368-1644年),凤阳明中都前朝区宫殿遗址出土,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束腰石构件”,明(公元1368-1644年),凤阳明中都前朝区宫殿遗址出土,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字砖”,明(公元1368-1644年),明中都遗址采集,凤阳县博物馆藏。 “字砖”,明(公元1368-1644年),明中都遗址采集,凤阳县博物馆藏。 “字砖”,明(公元1368-1644年),明中都遗址采集,凤阳县博物馆藏。 “龙纹琉璃滴水”,明(公元1368-1644年),凤阳明中都前朝区宫殿遗址出土,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龙纹琉璃瓦当”,明(公元1368-1644年),凤阳明中都前朝区宫殿遗址出土,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龙纹琉璃瓦当”,明(公元1368-1644年),凤阳明中都前朝区宫殿遗址出土,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酱釉玩具瓷猴“,宋(公元960-1279年),白土镇采集,宿州市博物馆藏。<div>“酱釉玩具瓷狗”,宋(公元960-1279年),2007年埇桥区木牌坊运河遗址出土,宿州市博物馆藏。</div> “磁州窑白釉黑花凤纹腰圆形枕”,宋(公元960-1279年),征集,淮北市博物馆藏。 “钧窑瓷碗”,金(公元1115-1234年),2007年埇桥区木牌坊运河遗址出土,宿州市博物馆藏。 “黑釉条纹双系罐”,金(公元1115-1234年),2007年埇桥区木牌坊运河遗址出土,宿州市博物馆藏。 “白釉褐彩瓷盘”,金(公元1115-1234年),2006年埇桥区西关运河遗址出土,宿州市博物馆藏。 “吉州窑黑釉瓷盏”,金(公元1115-1234年),2006年埇桥区西关运河遗址出土,宿州市博物馆藏。 “临汝窑青釉瓷盏”,宋(公元960-1279年),2007年埇桥区木牌坊运河遗址出土,宿州市博物馆藏。 “青黄釉褐彩瓷执壶”,唐(公元618-907年),2006年埇桥区西关运河遗址出土,宿州市博物馆藏。 “青釉贴花双系罐”,唐(公元618-907年),2006年埇桥区西关运河遗址出土,宿州市博物馆藏。 “白釉瓜棱执壶”,五代(公元907-979年),2006年埇桥区西关运河遗址出土,宿州市博物馆藏。 “巩县窑三彩狮子抱柱”,唐(公元618-907年),2012年柳孜运河遗址二次发掘出土,淮北市博物馆藏。 “青釉褐斑鸟纹执壶”,南宋(公元1127-1279年),1999年柳孜运河遗址出土,淮北市博物馆藏。 “黄釉罐”,唐(公元618-907年),1999年柳孜运河遗址出土,淮北市博物馆藏。 “三彩碟”,唐(公元618-907年),1999年柳孜运河遗址出土,淮北市博物馆藏。 “寿州窑黄釉碗”,唐(公元618-907年),1999年柳孜运河遗址出土,淮北市博物馆藏。 “宣州窑黑釉双系罐”,五代(公元907-979年),征集,淮北市博物馆藏。 “青釉出筋碗”,五代(公元907-979年),淮北市博物馆藏。 “青釉执壶”,北宋(公元960-1127年),2012年柳孜运河遗址二次发掘出土,淮北市博物馆藏。 “繁昌窑青白釉瓜棱瓶”,北宋(公元960-1127年),征集,淮北市博物馆藏。 “酱釉‘六’字罐”,北宋(公元960-1127年),1999年柳孜运河遗址出土,淮北市博物馆藏。 “黑釉双系瓶”,宋(公元960-1279年),1999年柳孜运河遗址出土,淮北市博物馆藏。 “兔毫盏”,北宋(公元960-1127年),2012年柳孜运河遗址二次发掘出土,淮北市博物馆藏。 “耀州窑黑釉罐”,元(公元1271-1368年),征集,淮北市博物馆藏。 “掷杯、骰子”,宋(公元960-1279年),2012年柳孜运河遗址二次发掘出土,淮北市博物馆藏。 “鄂君启金节(车节)”,战国(公元前475-前221年),安徽博物院藏。 “高蹄足铜鼎”,战国(公元前475-前221年),安徽博物院藏。 <p class="ql-block">“铸客大鼎(复制品)”,战国(公元前475-前221年),原件为安徽楚文化博物馆藏。</p> “铜壶”,战国楚,安徽博物院藏。 “铜四环大鉴”,战国(公元前475-前221年),安徽博物院藏。 “铜鬲”,春秋(公元前770-前476年),安徽博物院藏。 “蔡侯申尊缶”,春秋(公元前770-前476年),安徽博物院藏。 “蔡侯申铜扁壶”,春秋(公元前770-前476年),安徽博物院藏。 “铜棘刺纹尊”,春秋(公元前770-前476年),安徽博物院藏。 “铜凸弦纹簋”,西周(公元前1046-前771年),安徽博物院藏。 “蝉纹鼎”,春秋(公元前770-前476年),1982年4月安徽怀宁盡拱人形河杨家牌出土,汪孟其发现并征集,怀宁县博物馆藏。 “铜盉”,春秋(公元前770-前476年),1982年4月安徽怀宁盡拱人形河杨家牌出土,汪孟其发现并征集,怀宁县博物馆藏。 “兽首鼎”,春秋(公元前770-前476年),1982年4月安徽怀宁盡拱人形河杨家牌出土,汪孟其发现并征集,怀宁县博物馆藏。 “铜缶”,春秋(公元前770-前476年),1982年4月安徽怀宁盡拱人形河杨家牌出土,汪孟其发现并征集,怀宁县博物馆藏。 “青铜匜”,春秋(公元前770-前476年),1982年4月安徽怀宁盡拱人形河杨家牌出土,汪孟其发现并征集,怀宁县博物馆藏。 “青铜盘”,春秋钟离国,2007年凤阳卞庄1号墓(钟离康墓)出土,凤阳县博物馆藏。 “青铜编镈钟”,春秋钟离国,凤阳大东关钟离墓出土,凤阳县博物馆藏。 “青铜甗”,春秋钟离国,2007年凤阳卞庄1号墓(钟离康墓)出土,凤阳县博物馆藏。 “青铜盉”,春秋钟离国,2007年凤阳卞庄1号墓(钟离康墓)出土,凤阳县博物馆藏。 “牺首铜鼎”,春秋(公元前770-前476年),1988年4月舒城河口镇幸福村窑厂春秋墓出土,皖西博物馆藏。 “云纹五柱器”,西周晚期至春秋,安徽博物院藏。 “蟠虺纹铜鼎”,春秋(公元前770-前476年),2008年蚌埠双墩一号春秋墓器物箱出土,蚌埠市博物馆藏。 “镂空龙耳铜罍”,春秋(公元前770-前476年),2008年蚌埠双墩一号春秋墓器物箱出土,蚌埠市博物馆藏。 “铜甗”,春秋(公元前770-前476年),安徽博物院藏。 “彩陶罐”,春秋钟离国,2008年蚌埠双墩一号春秋墓器物箱出土,蚌埠市博物馆藏。 “木雕兽纹窗栏板”,清初,安徽博物院藏。 “木雕狮子撑拱”,清(公元1644-1911年),安徽博物院藏。 馆内展陈 馆内展陈 馆内展陈 馆内展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