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怀着一种既神奇又向往的心情,金秋十月,我走进滇西。说来惭愧,七彩云南已去了四次,却还未触摸“有一个美丽的地方”——滇西。放眼滇西的群山,那便似万匹奔腾的野马,突然静止了的冲动,树起剽悍和狙犷。桀骜不驯的怒江,一段坎坷的旅程就是一支苍凉的古歌,穿山越谷,奔腾澎湃,唱出那曲大江东去的豪壮。</p><p class="ql-block">滇西的风光,是大地一次意外的褶皱。深秋的银杏树林把天空染成蜜色,黄叶粘在蓝靛染的妇女衣襟上,像极了印象派点彩画;佛光普照的芒市,每一寸土地都浸透着虔诚,金银双塔风铃如梵音回响,晨暮的诵经声在空中轻轻缠绕;云雾像傣家少女的纱笼,轻轻裹住瑞丽的边境,站在“一寨两国”前,右脚踏着中国的沃土,左脚却已触到缅甸的晨露,银匠敲打錾子的叮当声里藏着《月光下的凤尾竹》;朝阳初透,巍山古城卵石路被岁月磨出包浆,穿行于星拱楼与文华书院之间,仿佛能听见明代学子诵读《论语》的余韵。</p><p class="ql-block">最令我忘怀的是踏入国殇园,天空突然变得很阴沉,青砖铺就的甬道两侧,松柏如沉默的仪仗。1944年的腾冲城,这片土地上曾燃起最炽烈的战火——中国远征军以血肉之躯收复了滇西第一座沦陷县城。而今,台阶尽头矗立的“远征军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像一柄出鞘的剑,刺破苍穹。国殇园不仅是墓冢,更是一面镜子——照见历史的疮痍,也映出未来的微光。</p><p class="ql-block">滇西的山水,是泼墨画里走出来的。行走在滇西,每一步都是风景,每一眼都是画卷。这里的美不在雕琢,而在天然;不在喧闹,而在静谧。这样的地方,让人心生敬畏;这样的地方,总在记忆里徘徊不去;这样的地方,却像一首未写完的诗章。</p> <p class="ql-block">禄丰世界恐龙谷公园主要地质遗迹为古生物化石,以恐龙、腊玛古猿化石享誉海内外,有中侏罗世的禄丰龙(蜥龙)动物群化石遗迹、晚中新世晚期禄丰古猿动物群化石遗迹。恐龙谷公园依托自然山谷地貌构建有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三个恐龙时代的生态场景,并模拟侏罗纪丛林环境,展示沙丘沼泽恐龙争斗、梁龙隐现树林等景观。</p> <p class="ql-block">千年白族诺邓村,地处世界自然遗产三江并流风景名胜区云龙县,“诺邓”在白族语中意为“有老虎的山坡”。诺邓是白族最早的经济重镇,是滇西北年代最久远的村落,也是云南最早的史籍《蛮书》记载中,存在的原名称不变的村邑。诺邓也称“诺邓井”,“井”就是盐井,自汉代开凿以来已有两千余年历史,是古代“盐马古道”的重要驿站,村中至今保存较完整的古盐井及明代五井盐课提举司衙门旧址。</p><p class="ql-block">诺邓村保留着大量的明、清两朝建筑和著名的玉皇阁道教建筑群。民居几乎都建在山坡上,有“三坊一照壁”、“四合一天井”、“四合五天井”等建筑布局,但由于依山而建,构思奇巧变化,风格呈多样性。无论是四合院,还是“三坊一照壁”式结构,门窗、木梁、柱檐都讲究雕刻图案的美观精细,山墙、院墙上都有绘画或图案。每户的工艺都各有特色,几乎找不出完全相像的两家来。诺邓村民居建筑呈千姿百态的外观,充分体现人与自然的协调适应。</p> <p class="ql-block">云龙太极村,由庄坪坝子和连井坪坝子组成,两坝子被沘江环绕形成天然“S”型弯曲,构成类似道家太极图的地理奇观,东西长800米、南北宽1000米,兼具阴阳两极的“鱼形地貌”,被当地人称为“太极锁水”。登上最佳云龙太极观景台, 太极图掩映在轻纱般飘渺的云雾之中,宛如仙境。弯弯的河流,把大山中的一块冲积平原,勾勒出太极的阴阳两面,中间的小山包和村庄点缀成了两个太极眼,维妙维肖,真的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神奇之作!</p> <p class="ql-block">叠水河瀑布源于大盈江瀑布,是中国唯一的城市火山堰塞瀑布。大盈江水流经此处,从40多米高的崖头跌下深潭,然后继续奔涌向前。这里河水仿佛被叠为二折,故俗称叠水河瀑布。瀑布若银河倒泻,破青崖,披白练,雪喷云飞,山谷应声,水花四溅,水汽蒸腾,形成“弹花自散”的壮丽景观。</p> <p class="ql-block">和顺古镇是云南著名的侨乡,古名"阳温墩",由于小河绕村而过,故改名"河顺",后取 "士和民顺"之意,雅化为今名。和顺古镇依山傍水、环山而建,绵延数里,聚落着寺院、道观、祠堂和众多小巷,有100多幢清代宅院,建筑中西合璧,既有徽派建筑的婉约,又有西式建筑的明朗,兼有东南亚风情。</p><p class="ql-block">六百多年来,中原文化、西洋文化、南诏文化、边地文化在这里交融碰撞,形成了独特的侨乡文化和马帮文化,使和顺成为云南省四个典型的生态文化村之一。这是一座建于明朝的汉族文化古镇,是众多知名影视剧《我的团长我的团》 《滇西1944》《中国运征军》 等数十部电影、电视剧的主要拍摄地。</p> <p class="ql-block">和顺古镇中的牌坊是旧时代为表彰功勋、科第、德政及忠孝节义所立的建筑物。和顺历史上有12座牌坊,建于清末民初,分为百岁坊、文化坊、节孝坊三类。</p> <p class="ql-block">文昌宫用于供奉文昌帝君,文昌帝君是道教中掌管文运和功名的神。和顺文昌宫建于清代道光年间(1821~1850年),是和顺教育的摇篮,清宣统元年(1909年)在这里开办两等小学堂,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由和顺华侨捐资创办的益群中学设立此处</p> <p class="ql-block">和顺小巷由近万平米的古建筑组成,与和顺湿地、田园、荷塘毗邻,小巷中的大马帮博物馆,用3000件文物和近百幅老照片展示西南丝绸古道的历史、大马帮生活场景、滇商辉煌的历史,和顺人“走夷方”的生活方式。</p> <p class="ql-block">和顺图书馆成立于民国十七年(1928年),是本乡旅缅华侨为振兴家乡文化教育而捐资创办的乡村图书馆。现有藏书11万余册,分藏古籍、民国、中华再造善本、现代等书库,典藏文献图书较为丰富,是我国现存历史最悠久、最大的乡村图书馆。</p> <p class="ql-block">和顺总兵府,原系清朝从一品大员振威将军、腾越总兵张松林的老宅,建于光绪末年,具有非常高的历史文化价值。</p> <p class="ql-block">哲学家、教育家艾思奇(李生萱)故居。</p> <p class="ql-block">腾冲热海公园,海拔1520米,作为中国三大地热区之一,水温普遍超过90℃,是中国唯一以火山地热景观组合为特色的顶级旅游景区。腾冲地处欧亚板块与印支板块交界,地下7~25公里存在活跃岩浆囊,形成全球罕见的地热与火山并存景观。</p> <p class="ql-block">大滚锅:直径6.1米的圆形沸泉池,水温96℃-98℃,蒸汽腾涌如沸水翻滚,徐霞客曾在此留下详细记载。</p> <p class="ql-block">北海湿地风景区是云南唯一的亚热带火山堰塞湖沼泽湿地,作为大盈江的源头活水,水面覆盖着“浮毯型”草排,及漂浮着各种花海,分不清是草原还是湖泊,犹如五彩缤纷的巨型花毯,绚丽神奇。</p> <p class="ql-block">国殇墓园,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7月7日落成,为纪念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收复腾冲的中国远征军二十集团军阵亡将士而修建,园名取自《楚辞》“国殇”篇。国殇墓园的主轴线上,松、杉、竹、柏、杜鹃、山茶映衬其间,园内滇西抗战纪念馆与墓园融为一体,更全面的再现辉煌的滇西抗战历史、弘扬不屈的民族精神。山风拂过松涛,发出呜呜的响声,仿佛听见当年冲锋的号角。当年腾冲战役持续了127天,城墙被炸成废墟,士兵用血肉之躯一寸寸收复国土。如今,焦土之上已长出野花,但那些“一寸山河一寸血”的故事,仍灼烧着后来者的眼睛。</p> <p class="ql-block">青松肃立,石碑沉默。国殇墓园里,三千多块石碑整整齐齐地站在山坡上,就像当年战士们列队出征,撑起了我们民族的脊梁!</p> <p class="ql-block">腾冲是“散落边地的一部汉书”,是南方丝绸之路重镇,而银杏村是其中精彩的一个篇章。<span style="font-size:18px;">银杏村拥有连片的银杏林万余亩、3万余株,最古老的银杏王树龄在1300年以上。</span>每年深秋时节,整个村庄金黄一片,这里也是电影《武侠》的主要取景地。</p> <p class="ql-block">“一歌唱两国,共饮一江水”。一寨两国位于中缅边境71号界碑旁,是典型的“一个寨子两个国家”地理奇观。国境线将一个傣族村寨一分为二,中方一侧的称为银井,缅方一侧的称为芒秀。寨子里的“一荡两国”秋千坐落于国境线旁,对面就是缅方的芒秀村,坐上去轻轻一荡,便可瞬间“出国”。银井小学里有很多缅甸“小留学生”,他们是对面芒秀村村民的子女。上学出国放学回国,跨越边境求学似是他们人生“必修课”。</p><p class="ql-block">中缅瑞丽段的国境线是弯弯曲曲、犬牙交错且没有明显的界限的,一条小沟渠或是一个田埂,就是两国的国界。如在中国一侧感受“一井两国”的景致,井的右侧有一段很浅的、干涸的小沟渠,这就是两国的国境。如果没有中方一侧威严的国门和值勤的边防武警以及对面缅方高挂的国旗和缅方移民局办公房,你根本就感受不到这里是两个国家。</p> <p class="ql-block">黄色地面是中国,白色地面是缅甸。</p> <p class="ql-block">云南边境上的第一国门——姐告国门,是云南瑞丽市的国家级陆路口岸,三面与缅甸木姐市接壤,其名称“姐告”源自傣语,意为“旧城”。该口岸始建于1988年,1989年通过跨江大桥与缅甸陆路直连,2006年建成第四代国门,建筑风格仿效元末麓川思南王宫,兼具民族特色与现代功能。</p> <p class="ql-block">320国道终点,被称为“天涯地角”。</p> <p class="ql-block">瑞丽江广场毗邻瑞丽江,是当地规模最大的文化休闲场所。广场以中缅胞波友谊为核心文化内涵,设有知青纪念碑、泼水龙亭等标志性景观。</p> <p class="ql-block">每天晚上,瑞丽江广场市民身着色彩鲜艳的民族服饰,在欢快的音乐声中跳起目瑙纵歌舞。目瑙纵歌舞是景颇族的传统舞蹈,动作粗犷豪放,富有力量感,展现了景颇族人民勇敢、坚强的性格。如今,这一传统舞蹈被改编为广场舞,既保留了民族特色,又增添了现代节奏,为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注入了新活力。</p> <p class="ql-block">畹町,与缅甸九谷市隔河相望,其傣语意为“太阳当顶之地”,是全国最小的城镇。作为中缅界河上的咽喉要道,畹町明代起即为军事要塞。畹町桥,横跨中缅两国的界河——畹町河上,是中缅两国的国界桥,于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8月31日建成通车,成为滇缅公路0起点,承担抗战时期国际援华物资运输,1942年被日军占领,1945年光复。</p> <p class="ql-block">勐焕大金塔,又称芒市金塔,位于芒市孔雀湖畔的雷崖让山山顶,塔高73米,塔底宽50米,八角四面三层空心。一层至四层的露天平顶各建小塔6座,共24座,形成众星捧月般的塔林;五层形状如金钵倒扣;六层如铜钟状;七层是从下至上逐渐缩小并有立体螺旋纹的瓶颈组成;之上是宝顶金冠。该塔居高而建,登塔瞭望,可俯视芒市城区景观。勐焕大金塔是亚洲第一空心佛塔,也是芒市的标志性建筑。</p> <p class="ql-block">勐焕大银塔,是芒市标志性建筑,建于雷崖让山之巅,与勐焕大金塔遥相呼应,是一座以银白色为主调的南传佛教佛塔,塔高66米,直径46米,融合了傣族文化与佛教艺术。银塔其主体为实心塔,由80个小塔环绕主塔构成,塔身及装饰采用傣银或镀银材质手工雕刻,象征纯洁与高贵。塔内供奉万尊佛像及舍利子,具有深厚的佛教文化底蕴。</p> <p class="ql-block">勐巴娜西珍奇园是全国罕见的生态园林,汇集了全国少见的大量古树名木和世界罕见的硅化木玉石,其特色稀、奇、古、怪,堪称精品荟萃的亚热带植物基因宝库。“勐巴娜西”有神奇、美丽、富饶的意思,并拥有四项全国之最:古树名木数量之多,年代之古为全国之最;奇石、树化石,尤其是世界上罕见的树化玉,规格之大、精品之多为全国之最;大型根雕造型之美、形状之奇、品位之高为全国之最;大树移植数量之多,成活率之高,为全国之最。</p><p class="ql-block">踏入“美丽神奇之地”的勐巴娜西珍奇园,恍如进入一个美妙神奇的世界,满园的热带奇观向我们展示了自然的造化神功。这里不仅是植物的王国,更是一本立体的自然百科全书。这座将傣族风情与自然奇观完美融合的秘境,既是科普教育的活课堂,也是都市人寻找心灵栖息的绿洲。当最后一缕阳光穿过榕树的气根,你会明白“”勐巴娜西”这个美丽名字背后的全部深意。</p> <p class="ql-block">1956年12月15日,中国总理周恩来和缅甸总理吴巴瑞,从缅甸九谷经畹町桥步行入境,赴德宏州州府芒市参加“中缅边民联欢大会”。</p><p class="ql-block">为纪念周恩来总理到芒市出席中缅边民联欢大会,在芒市勐巴娜西珍奇园内修建了周恩来纪念亭。纪念亭基座为四面八方体,围有大理石栏杆,亭塔为重檐叠阁状,高27米,28只金孔雀错落有致地镶嵌在琉璃瓦飞檐上。亭内方柱正面的黑石碑上镶嵌着周恩来总理的汉白玉侧面浮雕头像,其他三面分别刻写着汉文、傣文、景颇文的横额和亭记。</p> <p class="ql-block">铁城佛塔(树包塔),始建于18世纪中叶,是芒市第十五世土司放作藩就职期间为了纪念一场打胜的战争而建。此塔系砖石结构,塔座呈八角状,塔身为串珠形圆锥体,高十余米。后因战乱让姐列寨沦为废墟,居民四散,佛塔无人问津。天长日久,塔身出现裂缝,塔缝中长出一株榕树,开启了与佛塔跨越百年的共生之旅。历经风雨洗礼,榕树愈发茁壮,盘根错结的树根逐渐将塔缠绕包裹,形成了今日树包塔自然与人文交织的奇观。来到芒市,一定要来树包塔看看,在树影斑驳下感受自然的生命力,在佛塔的宁静中探寻历史的印记。</p> <p class="ql-block">芒市广场设有中缅友谊馆、泼水龙亭等标志性建筑,作为德宏州重要的活动场所,夜间灯光系统与火山石地面相映成趣,成为市民开展广场舞的主要聚集地。</p> <p class="ql-block">景颇族目瑙纵歌广场舞。这种舞蹈融合了景颇族传统歌舞与健身动作,以长刀、扇子等道具为特色,节奏感强,适合各年龄段参与者。 </p> <p class="ql-block">傣族嘎伴光广场舞。这种舞蹈动作轻盈柔美,与景颇族目瑙纵歌共同构成芒市广场的两大民族舞蹈代表。 </p> <p class="ql-block">松山战役遗址,位于保山市腊勐镇境内。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6月至9月,中国远征军第11集团军及第8军攻击松山守敌,经过3个月零3天的喋血奋战,全歼松山日军3000余人,标志中国抗战进入战略反攻阶段的关键之战的胜利。</p><p class="ql-block">松山战役遗址是第二次世界大战遗址保存较为完整的战场之一,是国内现存不多的国民党抗战纪念地之一,是中国远征军爱国战绩的重要实证,也是海峡两岸远征军后裔凭吊先烈的重要场所。</p><p class="ql-block">中国远征军雕塑群有将军方阵、士兵方阵、娃娃兵方阵、女兵方阵、盟军方阵等12个不同方阵组成,其中28尊老兵方阵为在世老兵原型。雕塑群由402尊真人比例雕塑组成,还原了中国远征军作战场景。</p> <p class="ql-block">将军方阵</p> <p class="ql-block">士兵方阵</p> <p class="ql-block">老兵方阵</p> <p class="ql-block">盟军方阵</p> <p class="ql-block">女兵方阵</p> <p class="ql-block">娃娃兵方阵</p> <p class="ql-block">松山战役,七千名娃娃兵义无反顾冲上战场,千余名娃娃为国捐躯。他们以稚嫩弱小的身躯护山河、赴国难,脸上透露着保家卫国的悲壮!</p> <p class="ql-block">红河源头的巍山古城,始建于元代,地处哀牢山麓,是一座具有浓郁地方历史文化特色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同时也是南诏国的发祥地,其在云南推行土司制度时间最长的地区之一。</p><p class="ql-block">巍山古城作为南诏文明发祥地和明清建筑活化石,凭借保存完好的历史肌理、深厚的文化积淀与悠然的生活气息,堪称中国西南地区最值得探访的活态古城典范。其核心区完整保留着600多年前的棋盘式街巷格局,25条街巷以星拱楼为中心呈井字延伸,现存拱辰楼飞檐三重、星拱楼雕梁画栋,构成明清城市营造的珍贵标本。这里既是西南边疆开发的历史见证,又是茶马古道多元文化交融的时空坐标。</p> <p class="ql-block">滇西,一幅被岁月浸透的丹青,浓墨重彩中藏着无尽的温柔。徐霞客书中的“极边第一城”腾冲,是滇西边陲的一颗明珠,以火山地热闻名,却藏着更动人的自然与人文画卷。踏入这片土地,仿佛走进一部地质史诗与边陲传奇交织的纪录片,每一帧风光都在诉说时光的故事。</p><p class="ql-block">而暮色中的和顺古镇,青瓦屋檐划出柔和的曲线。洗衣亭下仍有妇人捶打衣物,棒槌声与文昌阁的铜铃遥相呼应。我数着石板路上的马蹄印,那些马帮的旧事早已被雨水冲淡,只剩图书馆的雕花木窗里,民国学生的钢笔字还在泛黄的书页上沙沙作响。</p><p class="ql-block">走进松山战役遗址,枪炮声早已消散,但泥土里仍能嗅到铁锈与硝烟的气息——那是时间无法抹去的战争印记。沿着蜿蜒的小径向上,每一步都像踩在历史的脊背上。看着崖壁上当年士兵用刺刀刻下的记号凿痕,我伸手触碰,粗糙的岩石硌着指尖,仿佛能听见80年前铁器与骨骼相撞的闷响。</p><p class="ql-block">走过一寨两国的傣寨,竹楼上的风铃与缅甸佛寺的钟声同时响起。穿筒裙的老妪在织锦机上穿梭经纬,花纹里藏着孔雀翎羽的弧度和澜沧江的波纹。</p><p class="ql-block">在畹町桥头看着锈迹斑斑的铁桥,当年马帮的脚印早没了,但桥还在。这让我想起滇缅公路上那些倒下的马帮汉子,每一步都沉淀着历史的厚重,他们用骡马驮来的不仅是弹药,更是一个民族挺直的脊梁。</p><p class="ql-block">滇西之行,最震撼的是生命的顽强。火山岩上能长出参天大树,沸泉旁仍有野花绽放,正如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历经战乱与迁徙,依旧坚韧而温柔。时光褶皱里的滇西风光,不仅是一场视觉的盛宴,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在这里,我忽然明白:风光的意义,不仅是美的享受,更是对生命韧性的礼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