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1线游记十

新年新气象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室韦静卧在额尔古纳河右岸,河水蜿蜒,如一柄清亮的刀,划开了中俄两国的疆域。此地被誉为蒙古族的发祥之地,历史的尘烟尚在风中留有余味;如今,它更广为人知的身份,是中国唯一的俄罗斯民族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驱车入镇,恍若踏入一个精心布置的异域舞台。视线所及,尽是浓郁的“俄式风情”:一幢幢“木刻楞”房舍,以粗大圆木垒筑,檐下窗边,雕刻着繁复的花纹。宽敞的庭院,整齐的篱笆,与对岸的俄式村镇几乎镜像。然而,走近细看,那些彩绘的窗棂虽依旧鲜艳,却仿佛褪去了一层语言的底色。据悉,他们多是俄裔的第三代、第四代,除了长辈口中几个残存的俄语单词和建筑上固化的装饰符号,几乎已无人识得俄文,更遑论熟练使用。一种静默的同化,在几代人的光阴里悄然完成,文化的血脉,在不知不觉中,已然改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镇子不大,主街两旁,密集的商铺都在热情地兜售“俄罗斯”特产。好奇心驱使,我拿起几样细看:印着斯拉夫字母的奶粉,原产地赫然是中国浙江;备受追捧的紫皮糖,包装精美,却出身河南的食品工厂;就连那根硕大的红肠,也产自哈尔滨。这颇具讽刺意味的一幕让人哑然——所谓的俄罗斯专卖店,竟不辞辛劳地从中国内地,将“俄罗斯产品”千里迢迢运回这中俄边境上售卖。心中不免升起一丝悲切:商家这又是何苦?这经济的戏法,编织着一个易碎的异国梦,却也让真实的文化交往,在功利主义的喧嚣中失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然而,剥离了这层人为的商业包装,室韦的风光却是真挚而自然的。额尔古纳河在夕阳下流淌成一条金色的绸带,对岸俄罗斯村庄的炊烟袅袅升起,与这边小镇的暮色融为一体。或许是由于近现代以来密切的边境往来,此地的田园景致、生活方式,乃至空气里的味道,都深深浸染着对岸的影子,形成了一种独特而和谐的边境美学。瞭望台前独有一块大石上镌刻“生产队”,记忆在脑海中快速翻腾,终于找到熟悉的身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也正因如此,那份本应作为灵魂根基的、属于蒙古发祥地的雄浑气韵,在这里却淡得几乎品不出滋味。餐桌上,是地道的东北炖菜与锅包肉;建筑与景观,是复刻的俄罗斯风情。我们仿佛看到了各种文化碎片的拼贴,却唯独难以触摸到那个清晰的、独立的、属于“自己”的内核。</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站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感受着历史的重量与现实的轻盈,心中思绪万千。当一个地方的文化身份,过多地依托于对“他者”的模仿与展演时,那个真正的“自我”,又将魂归何处?室韦,如同一面复杂的镜子,映照出在全球化与地域文化的夹缝中,许多地方共同面临的身份迷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