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名酒”--茅台酒(下)

老张也说说

<p class="ql-block">  茅台酒之所以风格独特、品质优异,关键在于其独具匠心的酿造工艺。它精选本地优质糯高粱为原料,以小麦制成高温大曲,且用曲量大于原料。这种用曲多、发酵期长、多次发酵取酒的工艺,为茅台酒的卓越品质奠定了基础。</p> <p class="ql-block">  酿造过程严格遵循自然时令,历经重阳下沙、端午踩曲等关键环节。整个制酒生产周期长达一年,顺应四季更迭,包含两次投料、9次蒸煮、7次发酵、8次摊晾加曲、7次取酒。酿出的基酒要先在陶坛中贮存3年以上,之后再用酒勾酒的方式,将100余种不同酒龄、香型、轮次和酒度的基酒精心组合,再贮存一年,让酒质更加和谐醇香、绵软柔和,方可装瓶出厂。如此算来,全部生产过程历时近五年,最终铸就了茅台酒的典型风格。</p> <p class="ql-block">  1935年3月15日,红军长征的烽火燃烧至仁怀县,部队在此驻留了三日。红军总政治部以主任王稼祥、副主任李富春的名义发布了《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关于保护茅台酒的通知》:</p><p class="ql-block"> “民族工商业应鼓励发展,属我军保护范围,私营企业酿的茅台酒,酒好质佳,一举夺得国际金奖,为人民争了光,我军只能在酒厂公买公卖,对酒灶、酒窖、酒坛、酒瓶等一切设备,均应加以保护,不得损坏。望我军将士切切遵照。</p> <p class="ql-block">  遵义会议后,红军在国民党重兵围追堵截下,如疾风般穿梭于川、黔、滇三省,艰难实施战略转移。长途跋涉,激战连连,众多红军浑身带伤,未伤者脚亦磨起水泡。部队缺医少药,不少战士带伤前行。战士们购得茅台酱酒,倒进盆内轮流泡脚、用来擦洗伤口,消肿止痛,有的还喝上两口,驱散行军疲劳。</p> <p class="ql-block">  此事传至国民党耳中,他们竟编造出红军在茅台酿酒池里洗脚的谣言,还在报刊上大肆宣扬,污蔑红军“粗野霸道、暴殄天物”。著名民主人士黄炎培先生听闻这等谣传,只是付之一笑、不以为然,特意题写了一首七绝诗《茅台》予以回应:</p><p class="ql-block"> 喧传有客过茅台,</p><p class="ql-block"> 酿酒池中洗脚来。</p><p class="ql-block"> 是真是假我不管,</p><p class="ql-block"> 天寒且饮两三杯。</p><p class="ql-block"> 该诗传至延安后,被视为支持共产党的重要证据。</p> <p class="ql-block">  1945年7月1日,黄炎培率领六名国民参议员访问延安。是夜,毛主席设宴,周总理、陈毅作陪。酒酣时,陈毅谢黄炎培写诗辟谣,而后提议饮酒联句。</p><p class="ql-block"> 毛主席率先吟道:</p><p class="ql-block"> “延安重逢喝茅台。”</p><p class="ql-block"> 周总理接上:</p><p class="ql-block"> “为有嘉宾陕北来。”</p><p class="ql-block"> 黄炎培与陈毅却道:</p><p class="ql-block"> “是假是真且不管,</p><p class="ql-block"> 天寒我先饮两杯。”</p><p class="ql-block"> 毛主席含笑说此不算,重新开场。</p><p class="ql-block"> 毛主席再道:</p><p class="ql-block"> “赤水河畔清泉水,”</p><p class="ql-block"> 周恩来、黄炎培、陈毅三人随即应声接上:</p><p class="ql-block"> “琼浆玉液酒之最。”</p><p class="ql-block"> “天涯此时来相逢,”</p><p class="ql-block"> “唯有茅台喜相随。”</p><p class="ql-block"> 这妙语连珠的联句,让土窑洞内欢笑声不断。诗句里,有重逢的喜悦,有对茅台的赞誉,更有革命同志间的情谊。</p> <p class="ql-block">  茅台酒不仅有众多脍炙人口的传说,在其产地茅台镇,还流传着毛泽东主席关心茅台酒的一段真实佳话。</p><p class="ql-block"> 众所周知,毛泽东并不善饮酒,但对茅台酒却格外关心。上世纪50年代,一次中央会议休息间隙,毛泽东亲切地把时任贵州省委书记的周林拉到身边,用那口地道的湖南口音问道:</p><p class="ql-block"> “老周,你不是贵州仁怀人吗?给我讲讲,你们的茅台酒究竟是用啥神水酿的?咋就那么香、那么美,让好多人痴迷不已呢?”</p><p class="ql-block"> 周林的老家距离茅台镇不过10多公里,他笑着回答:</p><p class="ql-block"> “领袖,哪有啥神水呀,就是用您长征四渡赤水那条河水酿的!”</p><p class="ql-block"> 毛泽东听后,开怀大笑:</p><p class="ql-block"> “对我还保密呢?”</p><p class="ql-block"> 周林赶忙说:</p><p class="ql-block"> “对领袖哪有啥密可保。”</p><p class="ql-block"> 毛泽东听后十分高兴:</p><p class="ql-block"> “果真如此那就好!既然有这么多好水,为啥不把茅台酒搞它个一万吨呢?” </p><p class="ql-block"> 这简短的话语,饱含着毛主席对茅台酒的关心与期待。</p> <p class="ql-block">  在我国外交的辉煌篇章中,茅台酒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亲历者,它见证了中国登上国际舞台,也陪伴着中美、中日和中苏关系走向正常化。有人赞誉,茅台是中国式谈判桌旁的“第六张椅子”,不发声,却影响局面。</p><p class="ql-block"> 1954年4月26日至7月21日,瑞士日内瓦会议召开,新中国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与国际问题讨论,周恩来总理兼外长率团出席。时任中国代表团新闻办公厅主任熊向晖回忆,为联络各国领导人感情,周总理带去了越剧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和茅台酒。</p><p class="ql-block"> 外国人对《梁祝》十分陌生,熊向晖准备了十多页英文说明书,周总理看后却不满意,他认为这如同党八股,没人会为看电影读长说明,只让写“请你欣赏一部彩色歌剧影片——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熊向晖起初没把握,周总理打赌若输了就输一瓶茅台酒。结果依计行事大受欢迎,周总理也兑现承诺奖励了熊向晖一瓶茅台酒。</p> <p class="ql-block">  而茅台酒无需任何“说明书”,一杯入口,便点燃了宾主间的友谊热情,成了日内瓦最受欢迎的中国产品。周总理设宴款待英国首相希思和南斯拉夫总统铁托时,两位政治家对茅台酒赞不绝口,宴会结束时竟都伸手去拿快喝光的酒瓶。</p><p class="ql-block"> 会议期间,美国喜剧明星卓别林专程拜访周总理,总理请他看《梁祝》、喝茅台。卓别林称赞《梁祝》有民族性,民族性就是世界性,还说茅台酒会成为自己的嗜好。西方媒体评价“苏联人把外交变成科学,中国人把外交变成艺术”。归国后,周总理风趣总结:</p><p class="ql-block"> “这次日内瓦的成功,离不两‘台’”,其中一台便是这魅力非凡的茅台酒。</p> <p class="ql-block">  珍宝岛之战后,美国向中国释放出改善关系的信号,这一事件成为中美关系转变的关键拐点。</p><p class="ql-block"> 1972年2月21日,时任美国总统尼克松开启访华之旅。在盛大的欢迎宴会上,国酒茅台隆重登场。</p><p class="ql-block"> 尼克松初尝茅台,被其浓烈口感呛了一下,但仍连饮数杯,赞道:</p><p class="ql-block"> “这茅台酒真不错!”</p><p class="ql-block"> 直至周总理提醒这酒纯度高达50多度,喝猛了易上头,他才有所收敛。</p><p class="ql-block"> 周总理还特意向尼克松介绍这款被美国记者称作“白色闪电”的中国白酒,并在杯子上点火演示。神奇的一幕让尼克松目瞪口呆,连呼:</p><p class="ql-block"> “太神奇了”。</p><p class="ql-block"> 周总理亲自为尼克松斟酒,深情地说道:</p><p class="ql-block"> “这酒见过长征的雪,听过延安的窑洞风,如今又见证了中美握手。”</p><p class="ql-block"> 此时,尼克松举杯的手微微一顿,将半杯酒洒在红地毯上。后来白宫档案记载,那晚他梦见自己站在赤水河边,看千万朵酒花汇成银河。茅台酒,以其独特魅力,成为中美关系破冰进程中一抹别样的色彩。</p><p class="ql-block"> 当周总理提及红军长征期间用茅台消毒后,尼克松迅速举起酒杯,向众人示意敬酒。一时间,宴会大厅内氛围和谐融洽,这一画面生动地映衬出中美两国关系破冰的珍贵时刻,也真切反映出两国人民对双边关系正常化的热切期盼。</p><p class="ql-block"> 在这场意义非凡的宴会上,尼克松亲身品尝到了茅台的独特美味。这份独特的体验让他难以忘怀,以至于回美国时,他特意带了几瓶茅台回去。</p> <p class="ql-block">  1972年2月28日上午10时,尼克松乘坐专机离开中国,结束了这次友好的访问。随着《中美联合公报》的发表,中美两国关系自此踏上正常化的征程,而茅台,也成为了这段历史中独特的见证者。尼克松回国后,因回想起周总理在餐桌上那令人惊叹的点火表演,兴致勃勃地想给女儿特里西娅也展示一番,让她领略茅台酒的独特魅力。</p><p class="ql-block"> 然而,这一尝试险些酿成大祸。尼克松将一瓶茅台倒入碗中,点火后,跳跃的火焰确实出现了,可火苗却异常顽固,难以扑灭。紧接着,盛酒的碗突然炸裂,火焰顺着洒落在地上的酒蔓延开来,火势越来越大。周围的人见状,慌忙上前帮忙灭火。一阵手忙脚乱后,才终于避免了白宫一场火灾的发生。</p><p class="ql-block"> 1974年,基辛格在同邓小平会谈时聊起这件趣事,并解释道,周总理当时只是倒了一小杯茅台进行点火展示,而尼克松倒了一大碗,所以才会出现这样难以控制的意外状况。这小小的茅台,不仅在外交舞台上扮演着重要角色,还给尼克松一家带来了如此难忘又惊险的小插曲。</p> <p class="ql-block">  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之后,日本人按捺不住了。当时的日本首相佐藤荣作秘密遣人给周恩来总理带信,表达了自己想要亲自访华的意愿。周恩来总理果断拒绝,并明确告知他:佐藤荣作在位期间曾11次参拜靖国神社,且一直对新中国的政策持敌视态度,中国不会与佐藤荣作进行会谈。同年7月,佐藤荣作内阁被迫提前宣布辞职。</p><p class="ql-block"> 随后,田中角荣上台就任新首相。就在就任当晚,他便宣布:当务之急是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举行邦交正常化谈判。</p><p class="ql-block"> 1972年9月25日上午,为实现中日邦交正常化,日本首相田中角荣率领一支由230余人组成的庞大代表团飞抵北京。这是战后日本首相首次访华。在钓鱼台国宾馆用餐时,田中角荣品尝了茅台酒。下午会谈伊始,他开口便说:</p><p class="ql-block"> “今天中午的茅台真好喝,口感实在是美妙!”</p><p class="ql-block"> 表示要是每天能喝上一点儿就再好不过了。周总理笑着回应道:</p><p class="ql-block"> “既然首相喜欢,我们就送一些给您。”</p><p class="ql-block"> 当晚,周恩来总理在人民大会堂宴会厅为田中角荣首相举行欢迎宴会。宴会上,周恩来总理发表祝酒词,对田中角荣为推动中日关系发展所做出的卓越贡献给予肯定,称赞田中角荣此次访华“揭开了中日关系史上新的一页”。田中角荣在酒宴答词中也表示:</p><p class="ql-block"> “我愿意……在悠久的日中友好道路上迈出新的一步。”</p><p class="ql-block"> 经过4天认真、坦率且富有成效的谈判,9月29日上午10时18分,在人民大会堂西大厅举行了《中日联合声明》签字仪式。至此,中日两国正式建交,两国关系开启了崭新的篇章。</p><p class="ql-block"> 29日中午1时许,周恩来总理陪同田中角荣首相飞往上海访问。当晚,在上海举行的宴会上,周恩来总理流露出近年来少有的喜悦之情,他频频举杯向客人们祝酒。在与田中角荣、大平正芳碰杯时,周总理说:</p><p class="ql-block"> “我真希望同你们通宵畅饮啊!但是,我还必须为你们的下次访问留有余地。”</p> <p class="ql-block">  田中角荣平日里并不嗜酒,即便喝上两口啤酒都会脸红。然而,听了周恩来总理真挚动人的话语,他被周恩来总理这些天来始终如一的诚挚且迷人的外交风度所折服,内心难以抑制激动之情。想到自己刚刚就任首相两个多月,就顺应历史潮流、响应民众呼声,顶住右翼势力的威胁,亲手促成了邦交正常化这一伟大事业,实属来之不易。他情不自禁地起身离开座位,向周恩来总理、姬鹏飞外长等人祝酒,还特别向大力支持此事的日本官员大平正芳、二阶堂进等人祝酒,一连喝了好几杯茅台酒。大平正芳悄悄对周恩来总理说:</p><p class="ql-block"> “我还没见过首相离开座位去敬酒呢,这可是首相破天荒头一遭啊。”</p><p class="ql-block"> 晚会结束时,田中角荣主动挽着周总理的胳膊,并肩走出宴会厅。中国总理的魅力给日本客人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后来,田中角荣还专门写诗,赞誉周恩来总理:</p><p class="ql-block"> “躯如杨柳摇微风,心似巨岩碎大涛。”</p><p class="ql-block"> 田中角荣离开中国时,外交部礼宾司按照安排,送给他两箱共48瓶茅台酒。</p> <p class="ql-block">  20世纪60年代末,珍宝岛边境武装冲突让中苏关系坠入长达20年的冰封期。直到1989年,戈尔巴乔夫的破冰之旅,才让两国关系迎来正常化的曙光。</p><p class="ql-block"> 据钱其琛在《外交十记》中透露,为邀请戈尔巴乔夫访华,他提前半年前往莫斯科,当面转达邀请。1989年5月16日上午10时,人民大会堂东大厅,邓小平与戈尔巴乔夫正式会晤。两人见面微笑、握手,气氛融洽。邓小平对戈尔巴乔夫访华表示欢迎,幽默地说:</p><p class="ql-block"> “三年前我就期待着与你见面,现在愿望终于实现了……中国有着辉煌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如果阁下能有更多的时间在这里待上几天,我倒是非常有兴致陪你去看一看巧夺天工的美景,品一品中国地道的美酒。” </p><p class="ql-block"> 戈尔巴乔夫也感慨回应,表达对访华的期待,还热情邀请邓小平去苏联,称苏联人民会用最热情的待客之道和最喜爱的伏特加招待他。虽未直接提及茅台,但在这样重要的外交破冰时刻,茅台作为中国美酒的代表,虽未在这一场景直接登场,却仿佛在幕后默默见证着中苏关系从冰冷走向缓和的历史性时刻,它承载着中国文化的独特韵味,随时准备在合适的时机,像戈尔巴乔夫与邓小平的握手一样,成为连接两国人民情感的桥梁,向世界展示中国美酒的魅力与友好情谊。</p> <p class="ql-block">  当晚,钓鱼台国宾馆宴会大厅内,欢快融洽的氛围如春风拂面。邓小平高举酒杯,朗声道:</p><p class="ql-block"> “为庆贺两国关系正常化,今日我们特地准备了国酒茅台!”</p><p class="ql-block"> 紧接着,邓小平兴致勃勃地介绍起来:</p><p class="ql-block"> “茅台酒产自贵州省遵义市仁怀县茅台镇,当年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著名的四渡赤水之战就发生在这儿。为确保品质,茅台酒厂在制作、包装、保存等各个环节都严格把关,用的可是赤水河水,当地政府还为此采取了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呢。”</p><p class="ql-block"> 戈尔巴乔夫听着介绍,不住地点头,而后眯起眼睛,轻抿一口茅台,那陶醉的神情仿佛沉醉在美妙的旋律中。紧接着,他仰头一饮而尽,由衷地夸赞道:</p><p class="ql-block"> “真不愧是中国的国酒!”</p><p class="ql-block"> 放下酒杯,他面色红润,开怀大笑。</p><p class="ql-block"> 宴席过后,戈尔巴乔夫提出了一个特别的要求——要带走两瓶茅台酒和两个空酒瓶。他解释道:</p><p class="ql-block"> “这两瓶酒得留到特别的日子再喝。”</p><p class="ql-block"> 而对于两个空酒瓶,他打算带回苏联研究,笑着说:</p><p class="ql-block"> “酒都倒完了,余香还能留存许久,这瓶子肯定有奥妙。”</p><p class="ql-block"> 这小小的举动,足见茅台的魅力,它不仅以醇厚口感征服了戈尔巴乔夫,更在中苏关系破冰的历史时刻,成为连接两国情谊的独特香醇纽带。</p> <p class="ql-block">  茅台酒那摄人心魄的独特魅力,宛如一颗璀璨星辰,在岁月长河中熠熠生辉,而这一魅力的源头,深植于三项至关重要的酿造工艺之中。这三项工艺,恰似三根坚固的支柱,相互依存、缺一不可,它们紧密交织、协同发力,共同铸就了茅台酒那无可比拟的卓越品质,使其在众多美酒中脱颖而出,成为酒中传奇。</p> <p class="ql-block">  生产周期是茅台酒酿造的基础。茅台酒遵循着严格的时间节奏,从投料到成品,历经漫长过程,这是其品质形成的基石。在这个过程中,每一个阶段都紧密相连,为后续的酿造环节奠定坚实基础。</p> <p class="ql-block">  高温堆积则是茅台酒酿造的独特创造,是整个酿酒工艺的核心所在。在高温环境下,原料进行堆积发酵,这一过程就像是一场神奇的魔法,让各种微生物在其中活跃生长,相互作用,为茅台酒带来了独特的风味和丰富的香气。它就像是一颗关键的种子,在茅台酒的酿造土壤中生根发芽,孕育出独特的品质。</p> <p class="ql-block">  勾兑是茅台酒独特生产工艺中的点睛之笔。通过精心勾兑,将不同轮次、不同酒龄、不同香型的酒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使茅台酒达到色、香、味俱佳的完美境界。它就像是一位神奇的艺术家,用手中的画笔,将各种元素调和成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p> <p class="ql-block">  正如一位诗人所形容的:</p><p class="ql-block"> “茅台酒是酿造者以神奇的智慧,提粱之精,取小麦之魂,采天地灵气,吸日月精华,捕捉特殊环境里不可替代的微生物发酵、柔和、升华,而耸起的一座液体金字塔。”</p><p class="ql-block"> 茅台酒的这三大酿造工艺,正是酿造者智慧的结晶,它们共同成就了茅台酒这座香醇的“液体金字塔”。</p> <p class="ql-block">   茅台价格为何如此昂贵?</p><p class="ql-block"> 茅台酒那令人咋舌的高昂价格,并非凭空而生,而是诸多因素如丝线般相互交织、彼此作用所造就的必然结果。在这诸多因素之中,核心要点犹如夜空中最亮的星群,闪耀着独特的光芒。其稀缺产能,似深山中难以寻觅的珍稀灵物,数量有限,弥足珍贵;复杂工艺,如同一场精妙绝伦的艺术表演,每一个步骤都蕴含着匠人的心血与智慧;深厚品牌价值,仿若一座历经岁月沉淀的历史丰碑,承载着无数的赞誉与传承;强大金融属性,更像是一把无形的钥匙,开启了它在经济领域独特价值的大门。这些因素汇聚在一起,共同雕琢出茅台酒高昂价格的模样。</p> <p class="ql-block">  在品牌历史与文化价值方面,茅台自明末清初就是盐商眼中的奢侈品,承载着“国酒”象征意义。外交场合,如尼克松访华时茅台惊艳全场,进一步强化了其高端形象。它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位,历经百年历史积淀,文化溢价显著。</p> <p class="ql-block">  生产工艺与产能限制是重要因素。茅台严格遵循“12987”工艺,即1年生产周期、2次投粮、9次蒸煮、8次发酵、7次取酒,基酒还需窖藏5年,30道工序,165个细节,1825天的等待,让每一滴茅台酒酿成时间的艺术品,这背后的代价是高昂的成本付出。</p> <p class="ql-block">  茅台酒,身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宛如一颗被大自然与历史精心呵护的明珠,其生产区域被划定了极为严格的边界,那精确至 15.03 平方公里的保护范围,仿佛是用精准的标尺在大地上镌刻下的专属印记,不容丝毫僭越。</p> <p class="ql-block">  酿造茅台酒的原料——红缨子高粱,恰似一位对生长环境极为挑剔的贵族。它对土壤、气候和水质的要求严苛到了极致,宛如一位高傲的仙子,只在茅台镇特定的区域寻得一方适宜生长的净土。这种独特的生长局限性,使得红缨子高粱的原料供应如同涓涓细流,受到极大的约束,每年的产量大约仅有 6 万吨。</p> <p class="ql-block">  从“基酒 - 成品酒”那 4:1 的转换比例来看,即 4 吨基酒方能酿造出 1 吨成品酒,这仿佛是一道无形却又无比坚固的关卡,如同一位冷峻的守关者,极大地限制了茅台酒的产能。每一滴茅台酒的诞生,都在这重重限制之下,显得愈发珍贵。</p> <p class="ql-block">  市场需求与金融属性同样影响深远。市场需求呈现供需失衡状态,政务商务消费占60%,投资性购买占25%,节日需求如中秋、国庆等加剧短缺。茅台收藏投资价值高,年化收益率超15%,流通性比理财产品还好,社会库存积压与渠道炒作,如抵押融资等行为,进一步放大了价格波动。</p> <p class="ql-block">小贴士</p><p class="ql-block"> 购买和鉴别真假茅台的核心要点:选择官方授权渠道、观察包装细节、验证防伪技术、检查酒液特征等‌。</p> <p class="ql-block">  一、官方渠道选择</p><p class="ql-block"> 通过官网查询茅台自营店或专卖店,避免私人渠道。 ‌</p><p class="ql-block"> 二、包装细节鉴别</p><p class="ql-block"> 外箱真品印刷清晰,封条有拉丝痕迹,物流码数字“7”笔直 。 ‌</p> <p class="ql-block">  从2012年底茅台酒厂开始启用有机码至今,有机码摸上去都有立体感,透过光线反射能看到凸起,如果有机码摸起来是平的则一定是假酒。</p> <p class="ql-block"> 三、防伪技术验证</p><p class="ql-block"> 1.NFC芯片</p><p class="ql-block"> 用手机贴近瓶盖,可显示生产信息(2023年后核心手段) 。 ‌</p><p class="ql-block"> 2.暗记</p><p class="ql-block"> 飞天标右侧仙女飘带无横线,左侧珍珠有黑点(2017年后) 。</p> <p class="ql-block">  2.加热测试</p><p class="ql-block"> 防伪标签圆点加热至60℃变黑(不可逆) 。 ‌</p><p class="ql-block"> 四、酒液特征检查</p><p class="ql-block"> 1.酒花</p><p class="ql-block"> 真品摇晃后酒花密集如小米,持续15秒以上 。 ‌</p> <p class="ql-block">  2.挂杯</p><p class="ql-block"> 酒柱下滑缓慢,香气层次丰富 。</p> <p class="ql-block">  3.低温测试</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真品</span> 4℃冷藏仍然清澈,假酒可能因酒精勾兑出现絮状浑浊。</p><p class="ql-block"> “观色如琥珀凝光,闻香似百花绽放,入口若丝绸滑过,回味如余音绕梁。”正如《茅台赋》所云:“饮此一杯,可品千年文化;倾此一盏,能见万里山河。”(张吉录)</p> <p class="ql-block">   <a href="https://www.meipian.cn/5h5o5brs?share_depth=1" target="_blank" style="background-color:rgb(255, 255, 255); font-size:18px;">“世界名酒”——茅台(上)</a></p><p class="ql-block"> ——摘自书稿大美贵州旅游丛书之十:《名产贵州》,日内瓦会议、中美建交、中日建交、中苏破冰图片来自新闻报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