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8月29日,大雨倾盆,我们踏雨而行,直抵上党门。雨幕如织,将古城笼罩在一片朦胧之中,唯有那巍然耸立的城楼,在水光中愈发显得庄重肃穆。青砖黛瓦被雨水洗尽尘埃,泛出幽幽光泽,屋檐垂落的水珠如断线珠帘,敲击出清越的节奏,与远处隐约的市井喧声交织成一曲古意悠然的雨中乐章。我驻足仰望,心潮起伏——这不仅是一座城门,更是长治千年文脉的象征,是时光镌刻下的灵魂印记。雨中探访,别具深意,令人肃然起敬。</p> <p class="ql-block"> 上党门,坐落于山西省长治市西大街府坡街北端,是这座古城最负盛名的地标性建筑。其肇始于隋代(581—600年),原为上党郡署之正门。“上党”之名,意谓“居太行之巅,其所最高”,门楼高踞海拔1500米之上,气势恢宏,雄视四方。登楼远眺,古城风貌尽收眼底,一览无余。现存建筑为明代遗构,布局严谨,气势轩昂,包括大门、钟鼓二楼(匾额分别为“风驰”“云动”)、府二堂等,辅以琉璃影壁、门庭廊庑,规制完整。钟鼓楼下为砖砌城墙,楼体为重檐歇山顶阁式建筑,两楼台基高耸,东西对峙,遥相呼应。楼高门低,错落有致,主次分明,尽显封建官署之威仪,极具民族建筑风韵。相传唐玄宗李隆基曾任潞州别驾,曾于此增建梳妆楼、看花楼与德风亭;登基后重返故地,又扩建飞龙宫、圣瑞阉、望云轩等殿宇,为上党门增添皇家气象。</p> <p class="ql-block"> 金元之际,战火纷飞,上党门毁于兵燹,昔日辉煌化为瓦砾。明洪武三年(1370年),地方官府重修门庭,并增建钟鼓二楼,奠定今日格局;弘治三年(1490年)再度修缮,使建筑群恢复庄严气象。清代自康熙至乾隆年间,屡有修葺,附属建筑渐趋完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多次实施保护性修缮,使这一珍贵文化遗产得以延续生机。2006年,上党门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历史价值与建筑艺术成就,日益为世人所瞩目,吸引着无数访客前来寻古探幽,感受千年风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