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心学第6讲],艺术人人可为

坐忘

<p class="ql-block">  大家好,艺术评估和绘画疗愈的方法操作简单,成本低,效果明显,而且对象参与度高,可以全龄覆盖,也没有准入的门槛,无论是正常人,还是精神障碍患者,是青少年儿童,还是耄耋老人,都可以随心用这种方式来进行自由表达,但不少人总觉得自己没有绘画基础,也不知从何处着手,畏难情绪、阻抗心理自然而生,从而望而却步,放不开手脚。因此,在这里我要专门来阐述一下艺术人人可为这个道理,只有解决好了这些畏难情绪和认识误区的问题,我们才可能开启这项艺术疗愈的旅程。</p> <p class="ql-block">  孟子,是大家熟悉的一位古代圣人,他早在二千多年前就提出了“圣人与我同类”和“人皆可以为尧舜”这种响亮的人本主义口号。其实,孟子所说的这种平等性的根据是基于人类天赋的心理活动的普遍共性。他说:“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这就是说,无论是圣人,还是普通百姓,人类从进化而来的天赋的心理机制,心理活动的规律,以及道德良知良能却是共同的或相同的。即所谓理也,义也。人的这些自然的功能或自性不会因为个人的成功或富有而增加什么,也不会因为个人的贫穷或平凡而缺少什么。</p><p class="ql-block"> 当然,天赋人心的功能和良知良能的平等性,会因为个人意识的指向性和行为方式选择的不同而导致各人的现实命运不同。请特别注意:是个人的选择,而不是先天缺乏!而个人的选择与他以什么人为学习的榜样有直接的关系。所谓“子服尧之服,诵尧之言,行尧之行,是尧而已矣。子服桀之服,诵桀之言,行禁之行,是桀而已矣。”可见,学习圣贤尧帝则变得仁德勤俭,学暴君桀则堕落荒淫奢侈。虽然天赋人人平等,但仍需要后天的学习磨砺,可谓学什么变成什么,如果有人说自己不能或者说做不到,那只是自己内心并不愿意而已。如孟子所说:“王者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慧能说得好:“迷悟有殊,见有迟疾。”对于这些道理,人与人之间的觉悟有差异,明白这个道理的时间有快有慢。</p><p class="ql-block">《地藏经》中说:“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然不离于心,有彩画可得。”可见,艺术并不是少数人的特权,而是每个人都可以享受的天赋人权,或者说是自然而然都具有的潜能。人的右脑形象思维的功能远早于左脑的逻辑理性功能的发育发展,而且所记忆的图像、意象、事件、情绪和心理原型所涉及的时间更早、层次更深,范围更广,而这与个人的文化程度和掌握语言的能力几乎无关。任何人只要放下对与不对、是与不是、真与不真、美与不美等一切思想包袱,听命于脑海深处涌现出来的意向性和呈现的意象性,从心出发就可以画出世间万物和心中所思所感。然而,由于长期以来我们受现有的教育观念和体制的影响,都将大多数的时间用于了语言文字和数理化等科学知识的学习,而绘画等艺术类的学习时间变得少之又少。长此以往,渐渐地,众人就以为自己不会画画,也没有艺术想象的能力了。</p> <p class="ql-block">  事实上,右脑不仅比左脑发育进化更早,而且其意象感知和形象记忆能力更具有全人类的通约性,例如大多数人只会讲本民族的语言,但可以肯定的是,几乎全世界的人都会辨识不同民众的基本手势、圆形、方形和红色、绿色等这些属于右脑管理的东西。又比如,你可能不记得一个人的名字了,但关于这个人的相貌和身材形象却往往难以忘怀,可见,我们右脑的形象思维能力不仅非常强大,而且更加稳固和持久。虽然人类发明了语言,但语言只是表述世界万物的一种抽象符号,或者叫“信号的信号”,也称之为“第二信号”。而事实上,大脑中记忆和感知更多的是关于人和事物的具体形象或意象,而不是抽象的“观念”。我们从象形文字的典型代表——汉字的起源和发展的历史就容易明白,其实每一个汉字都是从自然的具体形象逐渐演化而来的心理意象,例如日、月、山、水、人字的造型哪一个不是自然之物形象在心灵上的抽象投射的结果。可以认为,象形是人脑所有抽象思维的基础,即使是高深的哲理亦是起源如此。如《易经》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国学经典,易经的“八卦”就是源于八种大自然事物的意象类比,如以天象征乾卦,以地象征坤卦等等,然后再以这八卦为基本元素进行不断组合而构成更大的哲理体系。所谓的“易理”其实,就是心理的投射。由此可见,中国六经之首的《易经》也是基于形象思维建立的有关天地人之道的哲学。</p><p class="ql-block">环顾全世界,无论哪个地区、民族和国家,无论政治经济和文化状况如何,即使没有发达的科学技术和文化教育,但肯定都有最原始的艺术和生活美学。我曾经在一个由多名外籍人士组成的特殊人群中带领原生艺术创作,虽然在这些人中很难只用某一种民族语言进行沟通,但在艺术形象的感知方面却很容易达到共情。所以说,艺术评估和绘画治疗是一种更具有普适性的跨文化的应用技术。</p><p class="ql-block">原生艺术创作没有任何门槛,无论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如何,只要愿意参加创作活动即可,参与者无需遵循任何经典的或现代的艺术创作规则,唯一的要求是要从自己的内心感知感悟出发,既无需写生,也不要临摹,笔随心意舞动即可。可能会有人问:即使是我愿意画,也大胆放开画了,但该画什么呢?我想说:想画什么就画什么!当下你脑海了想到了什么,浮现了什么,你感觉非不吐不快的东西、情绪、事件、离奇的梦境,压抑已久的各种情感等等都是可以用原生艺术表达出来的。简而言之,绘画中的勾勒点染一切皆从自己的内心出发,让艺术成为心灵自由开放的窗口,以摆脱文字符号和逻辑思维的重压。</p> <p class="ql-block">  明代大儒湛若水用最精炼的语言说:“圣人之学,心学也。何谓心学?万事万物莫非心也。”从这种意义上说,随心所欲的原生艺术创作也是一种心学的体悟过程。可谓“圣人立象以尽意”,百姓以画为意,心理医生由象识心都是殊途同归的功夫。原生艺术创作虽然在画画,但不是为了画画,而是为了明心见性,或曰识自性本心。简而言之,言之无文,行之不远;心之无画,则彰之不显。</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