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清晨的阳光斜斜地洒在木质相框上,那幅泛黄的电影海报仿佛被唤醒。画中男女神情凝重,仿佛还沉浸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我站在街角,望着“芙蓉镇”三个大字在暖光中浮现,忽然明白,这不仅是一个名字的更替,更是一段记忆的延续。王村早已远去,而“芙蓉镇”却因一部电影活了下来,像一粒种子,在时光里生根发芽,长成了今天这座依山傍水的千年古镇。</p> <p class="ql-block">穿过古街入口,一座石牌坊静静矗立,四柱三门,庄重却不显压抑。抬头看,正中“圣旨”二字镂空雕琢,双龙缠绕,雄狮守卫,仿佛仍在诉说当年向氏夫人节孝传家的故事。可我知道,眼前这座,是为拍《芙蓉镇》而仿建的。真正的贞节牌坊早已湮没在岁月里,唯有这复刻的痕迹,让我在历史与光影之间徘徊。行人来来往往,有人驻足拍照,有人低头走过,没人说得清哪一段才是真实。</p> <p class="ql-block">石板街蜿蜒如河,脚底传来清脆的回响。两旁是低矮的板门店铺,土家吊脚楼错落而立,红灯笼高挂,随风轻晃。当年骡马千匹、商贾云集的盛景虽已远去,但空气中仍飘着米豆腐的清香。走到街尾,那家113号米豆腐店就在眼前,门楣上写着“刘晓庆米豆腐”。我坐下点了一碗,热腾腾地捧在手心,舌尖尝到的不只是味道,还有银幕里的悲欢离合。</p> <p class="ql-block">往高处走,吊脚楼层层叠叠地攀上陡崖,像从山体里长出来的梦。我忽然懂了什么叫“人在屋中,屋在画中”。</p> <p class="ql-block">再往上,是一片静谧的建筑群,灰瓦层层叠叠,掩映在浓密的树影里。游客三三两两穿行其间,脚步轻缓,仿佛怕惊扰了这份安宁。我坐在石阶上歇脚,看阳光透过树叶洒在屋脊上,光影斑驳,像老电影的胶片一格格放映。</p> <p class="ql-block">屋檐下挂着几盏橙色灯笼,木雕的檐角飞翘如鸟翼。</p> <p class="ql-block">转过山弯,瀑布突然出现在眼前。</p> <p class="ql-block">“芙蓉镇瀑布”几个字刻在木牌上,日期写着“2025.09.23”。我笑了,这或许是未来的某一天,也或许只是工作人员随手写下的标记。但没关系,此刻的瀑布真实地流淌着,湖水倒映着山影,像一幅未完成的水墨画,等着下一个旅人来添一笔色彩。</p> <p class="ql-block">夜幕降临,我回到镇口。整座芙蓉镇亮了起来,灯火层层叠叠地铺满山坡,倒映在平静的水面上,宛如星河坠落人间。山脚下的瀑布被灯光染成金色,水流如丝如练。我站在桥上,看光影交错,听远处传来悠扬的民乐,忽然觉得,这座小镇不只是被电影照亮的,更是被生活本身点燃的。</p> <p class="ql-block">剧场正在演出,舞者们身着粉衣,头戴花饰,在大屏幕前翩翩起舞。“花开芙蓉 毕兹卡的狂欢”几个字在夜色中闪烁。毕兹卡,是土家人对自己的称呼。她们跳的是祖先的舞步,唱的是山间的歌谣。</p> <p class="ql-block">长廊挂满红灯笼,像一条燃烧的绸带蜿蜒在夜色中。人们缓步而行,笑声低语,随风飘散。木结构的廊顶泛着柔和的光,两侧布幔轻摆,仿佛时光也慢了下来。我走在这条长廊里,忽然想,也许我们来古镇,不是为了看风景,而是为了找回那种——可以慢慢走路、静静看灯的自己。</p> <p class="ql-block">广场的牌坊在灯光下格外雄伟,红灯笼高挂,匾额上“芙蓉镇”三字遒劲有力。行人穿梭其间,背影被拉得很长。我回头望了一眼,整座小镇在夜色中熠熠生辉,像一颗镶嵌在山水间的明珠。它曾叫王村,也因电影而名动天下,但如今,它只是它自己——一座活着的、呼吸着的、会讲故事的古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