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重阳时——写给敬爱的母亲

张自力

<p class="ql-block">  又是一年重阳节,思念母亲更强烈。母亲离开我们已经十二年半了,每逢九九重阳,看到朋友圈里相关的字眼,看到与母亲年纪相仿的老人,我就不由得黯然神伤。</p><p class="ql-block"> 母亲是湖南湘乡人,出生于1926年11月。母亲虽然长得娇小玲珑,但性格十分刚烈,爱憎分明,做什么事情都是雷厉风行,听姨妈们讲,母亲年少时是家乡一带的传奇女子,三乡五里都流传着母亲的故事。母亲家里兄妹6人,4女2男,母亲排行老三。姥爷小时候读过几天私塾,性格豪爽又乐于助人,所以在村子里人缘很好。母亲十二岁时,大姨妈出嫁了,大姨妈出嫁时很风光,姥爷陪送了许多嫁妆。但婚后没多长时间,大姨妈就经常哭着跑回娘家,说是被婆婆家欺负了。当时母亲就想,姐姐出嫁时带了那么多东西出去,还要受婆家欺负,我可不能走这样的路,于是她就向姥爷提出要去上学的要求,结果遭到了姥爷的强烈反对。之后的一段时间,母亲就经常利用放牛的间隙到学堂里的窗外偷听先生讲课,然后就用树枝在地上练习写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这样的方法毕竟学到的知识很有限。有一天,母亲放牛回家,看到猪圈里长成的大猪,灵机一动,趁姥爷外出干活的时候跑到村子里一个屠户家里说:我爹让我来请你帮我们把猪杀掉。因为和屠户家里关系不错,屠户信以为真,过去就把猪杀掉了。姥爷从外面一回来,母亲就主动上前,有板有眼地说:“爹,猪是我让杀的,你不是说家里没钱交学费了吗 ?把猪肉卖掉就有钱交学费了”。当时把姥爷气得话都说不出来。那时候的乡村,家里养一头猪,是全家人一年生活的指望,猪什么时候才能卖,是早就计划好的。家里人谁都没有想到,一个十二岁的女孩会做出这么有魄力的事情。</p><p class="ql-block"> 杀猪事件的结果是,母亲被姥爷痛打了一顿,但最后姥爷看母亲要读书的愿望那么强烈,也就答应了让她去学堂读书的要求。但条件是不能耽误放牛,还要看管好和她一起读书的弟弟。</p><p class="ql-block"> 就这样,母亲就边放牛边读书,断断续续地读了几年,即便如此,她也是山村女娃中唯一一个进过学堂的。</p> <p class="ql-block">  土改时,母亲已到了该嫁人的年龄,家里不断有媒人上门说亲,可是母亲一看到媒人来家就一溜烟跑出去了,整天跟着土改工作组、妇救会忙前忙后。村子里的闲言碎语也传到了姥姥、姥爷的耳朵里:“谢家真是昏了头了,送女娃进学堂读书,那么大了也不找婆家,整天在外面疯跑啥?”听得多了,姥姥、姥爷就不断在母亲面前唠叨,劝她赶快嫁人。</p><p class="ql-block"> 姥爷是个火爆脾气,发起火来谁也劝不住。有一次因为母亲在妇救会有事回家晚了,姥爷就大发雷霆,把母亲关在屋子里一天不让她出门。第二天,母亲从窗户里翻出去,到邻村找一个姓童的同学,借了7角钱和一条裙子,一个人走了几十里的山路,到长沙报考军校去了。姥爷全家人找遍了亲戚、同学家,还有大大小小的水塘,都不找到母亲。姥姥整天以泪洗面,姥爷整天闷头抽烟,后悔莫及。当时全家人都以为兵荒马乱的年代,母亲也许遭遇了不测。</p> <p class="ql-block">  没想到一个月后,母亲的军人证明书寄回了家乡,全家人喜极而泣。当时正值土改,乡村正在划成分,因为临近解放时姥爷置了一些田产,当时按照田地的数量,已够得着划为富农了,但姥爷家的门前挂上了“军属光荣”的牌子,自然也就划为了中农。</p><p class="ql-block"> 山沟里飞出了金凤凰,姥爷全家甭提有多么扬眉吐气了。母亲在军校毕业后,先是被分到骑兵连当上了一名女骑手,后来又到了连队当了文化教员。再后来就被组织牵线,和父亲结了婚。我的父亲是一个性格温和、忠厚善良的人,参加过淮海战役和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落了一身病,直到1988年去世时,父亲身上还有没能取出的弹片。小时候,父亲经常给我们讲打仗的故事,他说,战争时看到身边的战友一个个倒下,而他却能活下来看到新中国的解放,比起那些死去的战友,他真是太幸运了。</p> <p class="ql-block">  父母结婚后不久,母亲转业被分配在青海省西宁市劳改局医院工作,之后就相继有了姐姐、哥哥和我。当时父亲的身体每况愈下,又思乡心切,为照顾父亲的身体,母亲毅然辞掉了工作,带着姐姐、哥哥和我,跟着父亲回到了长葛老家。之后,妹妹和弟弟也相继在长葛出生。</p><p class="ql-block"> 那个年代,母亲把自己全部的身心都放在了照顾父亲和对我们兄妹五人的培养教育上。儿时的记忆中,父亲是一个工作狂,母亲常常因为父亲拼命工作,不爱惜身体而和父亲吵架,但吵过之后,还是常常把饭菜和衣物送到父亲的办公室。</p> 父亲是一个正直善良的好干部,常常把分房子,涨工资的机会让给别人。70年代,父亲单位盖了好几轮家属房,父亲主管基建和工会,可我们家却一直住在老街的旧草房里。每逢下雨,母亲就带着我们到处接漏,而父亲又总是冒雨跑到单位去查看雨情。 母亲,这样一个身小力薄的异乡人,远离自己的家乡和亲人,牺牲了自己的事业,克服了生活环境的落差和生活习惯的挑战,不仅学会了烙馍、擀面条、包饺子,还学会了理发、油漆、打煤球,她用瘦弱的肩膀,含辛茹苦地支撑着我们这样一个大家庭,把我们兄妹培养成人,教会了我们自立自强,奋发向上。 晚年时的母亲,除了经常读书看报关注时事外,就是时常念叨青海西宁和湖南湘乡,2005年春天,妹妹全家带她了回到了阔别42年的青海西宁,看望了她以前的同事和战友,母亲高兴得像个孩子似的手舞足蹈。 <p class="ql-block">  可不幸的是,2006年冬天,母亲不慎摔断了右腿,之后的7年,母亲就一直以轮椅为伴,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老人家想回湖南湘乡的愿望却愈加强烈。2012年春节,我萌发了一个想法:等九九重阳节时,开车带母亲回趟湖南老家,带她去看家乡的青山绿水,带她去寻觅小时候住过的老屋,带她重游岳麓书院,带她重爬屋后的小山,爱晚亭前忆当年,湘江边上思翩翩……</p><p class="ql-block"> 可敬爱的母亲没能等到这一天。2013年3月1日晚,母亲在看完新闻联播后,突发心梗,溘然长逝,永远的离开了我们,重阳节带母亲回老家的愿望也变成了我心中永远的痛……</p> <p class="ql-block">  又是一年重阳时,而我却不能与敬爱的母亲共同沐浴秋日的暖阳,共同拉起那些永远也说不完的家常。每当我看到街上蹒跚的老人,不禁想起自己的父亲母亲,他们的音容笑貌总在我的眼前挥之不去。没有帮助母亲实现回家乡的愿望,是我心中永远的遗憾。我想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大家:孝心不能等啊!趁着老人健在的时候,实实在在为老人做点什么吧!想到了就立即行动,不要在自己的心灵世界留下永远难以抹去的遗憾!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