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本文所用图片,全部为JPG原片,无一张是剪裁和电脑后期涂鸦,更无AI生成图片。内容是题为《最后的留守》纪实组照图片,记录现今我国很多村庄的现状。该篇文章是写给还未参加摄影前期相机控制学习的朋友们的论摄影。</p> <p class="ql-block">含洋再论摄影之本:以相机为眼,还原客观存在之美</p><p class="ql-block">开篇立论:摄影是发现,而非创造</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摄影的本质,绝非等同于绘画、平面设计、AI绘画那般无中生有的创造美。摄影的核心艺术独特性在于“发现”——发现那些客观存在、却转瞬即逝的美学形式与内在内容。含洋认为,摄影师的伟大使命,是运用相机作为视觉的延伸,将这种被发现的美忠实地、富有感染力地还原并定格于二维平面之上,呈现三维和四维时空的画面。正是这一“发现与还原”的根本特性,构成了摄影视觉语言与其他视觉艺术的本质区别。而实现这一使命的唯一前提,是你必须真正学会使用你的相机;无法驾驭工具,一切关于美的发现都将无从谈起。</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第一章 “任何机器都可拍”的真理与前提:技术是发现的保障</p><p class="ql-block">“任何机器都可拍人像,任何机器都可拍风光,任何机器都可拍街拍,任何机器都可拍纪实。”这一论断的成立,其理论依据源于一个基本事实:美是客观存在的,它遍布于各种题材与场景之中。机器的差异在于效率与极限工况下的表现,而不在于能否记录美。</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论述一:相机是解码客观美的语法系统</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理论依据:相机是一套精密的光学与电子编码器,它将三维世界的连续光影,编码成二维的离散数据。含洋发现,这个编码过程并非被动记录,而是主动的“翻译”——光圈和快门是对时空关系的“切割”,白平衡、对比度、饱和度、锐度等前期参数,则是翻译美学元素的“核心词汇表”。一个不会使用相机的人,如同手持字典却不懂语法的人,无法组织起有效的语言来表达所见。</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论述二:具体题材的操控实践论证</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以人像为例:能否拍好,不取决于镜头是否顶级,含洋提出,而在于你是否会使用白平衡微调滤镜来控制环境色温对肤色的精准影响;是否懂得通过对比度控制来保留服饰暗部的细节层次,而非死黑一片;是否理解锐度与感光度的匹配,来呈现儿童肌肤的柔嫩或老人面庞的岁月质感。更重要的是,你是否明白曝光的目的不是为了填满直方图,而是为了实现你想要的影调——直方图是检验影调控制结果的工具,而非曝光的目的本身。</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以风光为例:其逻辑与人像一脉相承。数码相机的前期控制,早已超越了胶片时代“曝光三要素”的单一维度。它要求摄影师在按下快门前,就对成片的色彩倾向、影调结构和细节质感有明确的预判,并通过相机设置将其实现。</p> <p class="ql-block">第二章 前期控制:还原客观美的核心语法与理论</p><p class="ql-block">为什么必须强调前期控制?因为摄影是“瞬间”的艺术。后期处理是在原始数据上进行“再加工”,含洋提出,前期控制则是在美发生的那个唯一时空点上,对其进行的“第一次且不可替代的完美显影”,含洋的前期相机控制理论均基于这一观点。</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论述一:色彩还原——记录时间与季节的物理信息</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理论依据:色温与互补色原理。含洋精准指出,“白平衡滤镜是色温相反的K值”,其科学基础在于色温互补原理:光源色温(单位K)与相机白平衡设置是互补关系,在低色温(暖光)环境下,需设置高K值(增加蓝色)来中和;在高色温(冷光)环境下,需设置低K值(增加琥珀色)来校正。这才是精准还原色彩的关键。</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说服性论证:清晨的冷蓝、黄昏的暖金,是时间赋予世界的客观物理信息;秋叶的浓烈暖黄、雪景的纯净冷蓝,是季节的固有属性。只有通过主动的前期白平衡与饱和度控制,才能将这种特定时空下的色彩真相记录下来,使照片成为承载时间与季节信息的媒介。依赖自动模式,相当于抹除了这些宝贵的客观信息。</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论述二:影调还原——塑造空间与历史的质感结构</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理论依据:影调与动态范围的关系。含洋强调,“宽容度的直接体现是由相机内部对比度控制去完成影调的还原”,这揭示了数码摄影的核心技术逻辑。图像的动态范围(宽容度)是传感器固有的物理属性,但最终呈现的影调(明暗对比关系),则是由图像处理引擎根据预设的对比度曲线来决定的。</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说服性论证:一座古建筑的斑驳墙面,其本身的光影反差就诉说着历史;一条雨巷的湿滑反光,构成了空间的立体感与氛围。这些都是客观存在的“影调美”。在前期适当降低对比度设置,等同于为图像信号保留一条更“平缓”的曲线,从而在原始数据层面最大化地保留高光与阴影的细节,为后期精准还原现场光影结构提供最大可能。这绝非后期“创造”影调,而是前期为“还原”预留空间。高对比度的机内直出,往往是以牺牲细节、抹平客观质感为代价的假性“通透”。</p> <p class="ql-block">第三章 摄影视觉语言的独特性:基于瞬间真实的强大说服力</p><p class="ql-block">绘画与设计是“创造现实”,其语言是加法;而摄影是“选择与框取现实”,其语言是减法与选择。</p><p class="ql-block">终极论证:当你熟练运用前期控制,你便从被动的记录者转变为主动的视觉编辑者。你通过视角选择、构图框取,以及精准的前期参数设定,将你眼中所见的那个“客观存在的美”——它的色彩、光影、质感、瞬间——不加扭曲地、甚至强化地呈现出来。这种呈现,因其根植于不可复制的现实瞬间,而拥有了其他艺术形式无法比拟的真实感与说服力。一张通过前期控制精准还原现场氛围的照片,其力量远大于一张依赖后期“做”出来的效果图。</p> <p class="ql-block">每一位摄影者从“技”到“艺”的蜕变之路</p><p class="ql-block">因此,含洋提出,“只是你不会使用相机”这句话,直指问题的核心。将摄影的平庸归咎于设备,是认知上的最大误区。</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学会使用相机,其终极目的不是为了操控机器,而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消除工具带来的隔阂,让你与客观世界的美建立最直接、最纯粹的联系。你的任务不是去创造不存在的美,而是通过磨砺技艺、提升洞察力,以便当客观世界绽放其美的瞬间——无论是一个人像的神韵、一片风光的壮阔,还是一段历史的痕迹——你都能通过娴熟的前期控制,完成这次伟大的发现与还原。</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最终,摄影最深刻的悖论与魅力在于:我们通过精妙地驾驭机器,最终得以更深刻地触摸和留存真实。当你真正“会”使用相机时,你便获得了一种能力,将流逝的时间、特定的空间和唯一的情感,凝固成永恒的视觉见证。</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这,才是摄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