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众所周知,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助推器”——乡村产业是腾飞之路。乡村振兴的关键不只是修路建房、搞美化,更重要的是把产业做起来,让农民腰包鼓起来,生活真正有依靠。农业农村现代化,说白了就是让乡村的生产和生活都插上科技和智慧的翅膀。而乡村产业,正是这条道路上的跳板,它能把好资源变成好产品,再把好产品卖到更大的市场。</p><p class="ql-block"> 乡村有故事,也有广阔的舞台。无论是在东北的大粮仓,还是江南的水乡稻田,每一块土地都在诉说着生产力的潜力。过去大家对乡村产业的想法挺单一——种地养殖、卖点土特产就够了。但现在的乡村产业,农民开了自己的品牌,做了电商,有的乡村把外销和旅游结合起来,让游客不仅吃得到,还能带走当地特色产品。每一次链条的延伸,都是产值的增加,也是农户收入的稳步提升。产业就是乡村生活的支撑,是乡村现代化的跳板。产业决定生活的质量,六个力又决定产业的成色。</p><p class="ql-block"> 第一,依托特色资源,增强产业竞争力。做好”土特产”文章,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旅则旅。做强现代种养业,发展现代畜牧业、园艺业、水产业等现代种养业,大力推进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p><p class="ql-block"> 发展农产品加工流通业,加强农产品产后分级、包装、加工、仓储、物流、营销,做好农产品的“梳妆打扮”和营销宣传,提高农业综合效益。挖掘乡村自然禀赋,发展乡村特色产业,特别是竹编、蜡染、剪纸、木雕、石刻、银饰、民族服饰等传统手工业,以及卤制品、酱制品、豆制品、榨菜、腊肠、熏肉等传统加工业,承载历史、记录乡愁、拉动旅游、增加收入。</p><p class="ql-block"> 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发展乡村吃住行、游购娱、文教养等乡村休闲旅游业,发掘田园风光、绿色生态、独特风俗等资源价值,从养眼、润肺向健身、爽心拓展。开发乡村人力资源,发展乡村新型服务、乡村信息产业、乡村特色制造、环保产业、创意产业、物流产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让农民收入和就业来源多样化。</p><p class="ql-block"> 第二,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增强产业聚合力。发挥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的乘数效应,遵循“加工流通延链条、休闲旅游拓功能、农村电商创业态”路径,以加工业为重点贯通产加销、打造农业全产业链,以休闲旅游为重点融合农文旅、拓展农业多种功能,以农村电商为重点对接科工贸、开拓多种市场渠道。</p><p class="ql-block"> 强化业态融合,发展“种植+”林牧渔,催生的稻渔共生、林下养殖等。促进“农业+”制造、服务,催生农产品加工业、中央厨房、观光工厂、现场制作等。促进“农业+”文化、旅游、教育、康养,催生休闲农业、创意农业、科普体验、田园康养等。促进“农业+”新技术,催生在线农业、数字乡村、智慧农业、网络直播等。</p><p class="ql-block"> 强化主体融合,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牵头,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小农户跟进,种业公司、收储企业、种植大户和社会化服务组织参加,组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按照“资源要素畅通、利益联结紧密、服务购销最惠”要求打造利益共同体,有条件地向实体化、集团化方向发展。</p><p class="ql-block"> 强化利益融合,引导新型经营主体与小农户建立契约型、股权型、分红型利益联结机制,推广“订单收购+分红”“土地流转+优先雇用+社会保障”“农民入股+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等多种利益联结方式。</p><p class="ql-block"> 第三,搭建平台载体,增强产业协同力。以农业产业融合发展平台体系为依托,构建研发在省、布局在县、服务在镇、基地在村、增收在户的发展格局。</p><p class="ql-block"> 建设特色产业村,发展一批可复制、中高端、精致化的专业村。建设农业产业强镇,发展主业强、百业兴、宜居宜业的农民区域服务中心。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发展“生产+加工+科技+体验+品牌”相互融合聚集区。</p><p class="ql-block"> 建设农产品加工园区。发展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打造品种品质优良、规模体量较大、融合程度较深的跨县域优势特色产业带。培育农产品专业市场,在农产品重点产销区建设和改造农产品专业市场,开展冷链设施、质量安全可追溯、安全监控等建设,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引导农民围绕专业市场发展乡村产业。</p><p class="ql-block"> 建设乡村产业大数据平台,结合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项目实施,推动加强5G、物联网、快递网点等建设,铺好乡村产业发展的数字大道。</p><p class="ql-block"> 第四,培育经营主体,增强产业带动力。构建大企业牵头、中小企业跟进、小农户和创业人员广泛参与的经营体系。引导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多种粮、种好粮,做优乡村特色产业,增强产业发展活力。</p><p class="ql-block"> 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支持家庭农场与农民合作社联合向加工流通、休闲旅游和电子商务拓展。培育支持重点农产品领域头部企业,构建头部企业、创新企业、小巨企业协同创新、资源共享、融合发展的产业生态。</p><p class="ql-block"> 培育产业化联合体,重点培育龙头企业牵引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支持家庭农场、合作社与龙头企业相互入股。培育乡村创业群体,引导返乡在乡创业人员创业,把创业激情这把火烧旺一点。</p><p class="ql-block"> 第五,创响知名品牌,增强产业凝聚力。实施农业品牌提升行动,建立农业品牌目录制度,加强农产品地理标志管理和农业品牌保护,推动传统农业向标准化、品牌化、产业化的现代农业转型升级。</p><p class="ql-block"> 塑强区域公用品牌,加强农产品地理标志管理和品牌保护,深入实施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工程,与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结合,塑强一批区域公用品牌。</p><p class="ql-block"> 培育产品品牌,积极培育粮棉油、肉蛋奶等“大而优”的大宗农产品品牌,创响一批“土字号”“乡字号”特色产品品牌。</p><p class="ql-block"> 创响企业品牌,引育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品牌效应的龙头企业,引导企业与农户等共创企业品牌。加大品牌推介力度,讲好品牌故事,提升品牌公信力和品牌溢价能力。</p><p class="ql-block"> 第六,配套政策体系,增强产业支撑力。针对乡村产业发展瓶颈问题,打好“钱地人科”要素组合拳。</p><p class="ql-block"> 完善财政扶持政策,加强一般公共预算投入,发挥中央财政资金撬动作用,鼓励地方财政支持,引导政府专项债、产业发展基金等投向乡村,落实土地出让收益用于农业农村比例达到50%以上的政策。</p><p class="ql-block"> 健全金融产品体系,建立信贷风险分担机制,开发“种子贷、专项贷、链条贷”等金融产品,建立“银单互动、银信互动、银税互动”贷款机制。完善风险保障体系,鼓励保险机构开发气象指数保险、价格指数保险、产值产量保险等创新险种,推动构建涵盖财政补贴基本险、商业险和附加险的多元化风险保障体系。</p><p class="ql-block"> 落实落细用地政策,增强农村土地担保抵押能力,落实制定保障和规范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用地政策,扩大用地形态上的混合性,在整合盘活存量建设用地上多下功夫。</p><p class="ql-block"> 强化现代科技和人才支撑,按照产业链配备创新链,建立“企业出考卷、科研答试卷、企业判试卷、科研终身服务”的产业创新联合体,引进科技人才,促进各类人才“愿意回、回得来、留得下”。</p><p class="ql-block"> 强化规划和信息引导,依据资源禀赋、发展基础、社会经济发展环境和乡村产业未来发展的需要,对发展基础与条件、发展思路与目标、乡村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支撑保障体系及保障措施等进行梳理和规划。</p><p class="ql-block"> 第七,完善制度规范,增强产业保障力。重点是:完善标准规范,加快健全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体系,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按标准生产,培育农业龙头企业标准“领跑者”。持续抓好两个“三品一标”,实施农业标准化提升计划,扩大承诺达标合格证使用范围,推动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制修订。</p><p class="ql-block"> 修订社会资本投资农业农村指引,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和主体地位,通过制定“正面清单”“负面清单”,明确鼓励投资、限制及禁止的重点产业和领域,激发社会资本投资活力,规范社会资本投资行为,引导社会资本与农民建立紧密利益联结机制,把收益更多留在乡村,把就业岗位更多留给农民,带动农村同步发展、农民同步进步。</p><p class="ql-block"> 构建乡村多元价值评价机制,构建乡村多元价值评价指标体系,探索建立乡村多元价值实现机制。建立乡村产业统计制度,深入研究县域涉农产业、县域非农产业与国民经济行业分类衔接关系。</p><p class="ql-block"> 乡村产业已经证明,只要思路对、动作快,就能不断跃升。农业农村现代化也不只是一个口号,它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把乡村带入新的时代。看着越来越多的村落变得有活力,人们不再害怕留在乡下,相反,很多城里人羡慕那里的工作和生活方式。这正是产业赋能的魅力,也是现代化给予乡村最实在的礼物。</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