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暖苗寨十八洞

橡树

<p class="ql-block"> 曾多次踏上十八洞村的土地,或自驾、或骑行,亦或徒步丈量它的每一寸泥土<a href="https://www.meipian.cn/utbwg5s" target="_blank" style="font-size:18px; background-color:rgb(255, 255, 255);">雨中徒步十八洞</a><a href="https://www.meipian.cn/3gzb8n1b" target="_blank" style="font-size:18px; background-color:rgb(255, 255, 255);">在春天里,邂逅美丽的十八洞</a><a href="https://www.meipian.cn/2hyw1c9h" target="_blank" style="font-size:18px; background-color:rgb(255, 255, 255);">谁不说我们家乡好!——“看十八洞巨变,谱教育梦新篇”主题党日活动</a><a href="https://www.meipian.cn/5dq8m2pn" target="_blank" style="font-size:18px; background-color:rgb(255, 255, 255);">十八洞天何处寻</a>。今天,随老年支部主题党日活动再次走进这片熟悉的苗寨,心中涌动的不仅是故地重游的亲切,更有一种与时代脉搏同频的温暖。</p> <p class="ql-block"> 步入“精准扶贫主题陈列馆”,仿佛推开了一扇通往时光深处的门。这座被岁月温柔托起的记忆之殿,静静诉说着一个民族如何将贫瘠化为希望,将困顿转为荣光。我屏息凝神,倾听那一段段被山风传唱的奋斗史诗。</p> <p class="ql-block"> 红底白字的展板上,一行字如星火点燃心灯:“八百三十二个贫困县全部摘帽,近一亿人口实现易地搬迁。”这不是冷冰冰的统计,而是千万人命运被重新书写的炽热篇章。灯光洒落,映照在字里行间,那一刻我忽然懂得:脱贫不是终点,而是历史深情回望的起点,是温暖在人间扎根的见证。</p> <p class="ql-block"> 墙上一帧帧老照片,黑白光影里藏着远山的叹息。孩子们背着破旧书包跋涉在泥泞小路,老人蜷坐在低矮屋檐下,土墙斑驳,炊烟难起。2013年,这里人均年收入尚不足两千,上学难、饮水难、看病更是奢望。这些未经修饰的影像,不只是贫穷的记录,更是“远山的期盼”——那一双双望向山外的眼睛,盛满了对光的渴望。</p> <p class="ql-block"> 2013年11月3日,总书记踏着青石板路走进这个藏于大山褶皱中的苗寨,走进十八洞村。他挨家挨户问冷暖、听心声,脚步沉稳而深情。就在那一天,“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十六字方针如春雷滚过山野,唤醒了沉睡的土地,也点燃了千家万户的希望。我伫立在照片前,仿佛听见那脚步声仍在回响,一步步将春天种进泥土。</p> <p class="ql-block"> 墙上的影像串联起一个个温情瞬间:总书记坐在火塘边与村民拉家常,笑容亲切如邻家长辈;乡亲们围坐畅谈,脸上洋溢着从未有过的踏实与喜悦。领袖与人民之间没有距离,只有最朴素的人间关切。我凝望着那一张张笑脸,仿佛也置身那温暖的屋中,听见那句掷地有声的承诺:“我们追求的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p> <p class="ql-block"> 2013年11月3日,曾高高飘扬在天安门城楼的那面五星红旗,如今静静安放于陈列馆的玻璃柜中。它褪去了风尘,却愈发庄重——那是历史的见证,是信念的传承,更是无数人心中不灭的灯。</p> <p class="ql-block"> “全国扶贫攻坚楷模”八个烫金大字熠熠生辉,如一座无声的丰碑,铭刻着无数扶贫干部扎根泥土的青春与汗水,承载着一个民族战胜贫困的集体记忆。它是一束光,照亮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征程,也必将指引我们在乡村振兴的新路上,步履坚定,续写属于这个时代的温暖华章。</p> <p class="ql-block"> “亲历者说”不仅是一段段影像和图片,更是一座座移动的丰碑,它让冰冷的历史数据变得有血有肉,让宏大的时代叙事变得可感可知。</p> <p class="ql-block"> 苗族大妈石拔三不识字,也未曾见过电视,当她怯生生地望着眼前这位亲切的客人,轻声问道:“怎么称呼您?”总书记微微一笑,声音温和而坚定:“我是人民的勤务员。”七个字,如春风拂面,瞬间融化了山与城的距离,暖了人心,也暖了岁月。</p> <p class="ql-block"> 当总书记亲切地称呼64岁的石拔三为“大姐”时,老人眼角泛起泪光,双手微微颤抖。那一声“大姐”,叫出了人民在心中的分量,也叫近了领袖与百姓的距离。那一刻,心与心紧紧相贴,情与情深深交融。</p> <p class="ql-block"> 绿色的邮筒静静伫立,上面镌刻着一个永恒的时刻:2013年11月3日16:18。那一刻,不只是时间的定格,更是一场伟大变革的起点,一封从苗寨寄往未来的希望之信。</p> <p class="ql-block"> 展厅内,一幅幅蜡染作品在柔光下静静悬挂,蓝白相间的纹样如苗家血脉般绵延流淌,诉说着古老的故事与新生的荣光。这里不仅是工坊,更是一座活着的文化博物馆,织进了传统,也织进了新时代的温度。</p> <p class="ql-block"> 屋外晾晒场上,那一片深邃的蓝在阳光下舒展,与天空相接,与青山相映,宛如一幅流动的画卷。那是苗家的色彩,也是生活的诗意,在风中轻轻摇曳,诉说着从贫瘠走向丰盈的蜕变。</p> <p class="ql-block"> “幸福人家”的招牌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不只是杨超文一家的荣光,更是十八洞村千家万户的缩影。它属于每一个用双手挣脱贫困的人,属于这个以温情托举希望的伟大时代。</p> <p class="ql-block"> 曾经,这一眼泉只是村民赖以生存的水源,承载着祖辈挑水翻山的艰辛与贫瘠的记忆。如今,它被称为“幸福源泉”,清泉汩汩,映照着笑脸。从“生命之泉”到“幸福之源”,它见证了十八洞村从深贫走向小康的壮丽跨越。</p> <p class="ql-block"> 这里是村民施成富家的普通院坝,如今却镌刻下了一个伟大理念的诞生——2013年11月3日,“精准扶贫”的春风从这里吹遍神州大地。一方小院,承载千钧使命,一席话语,点燃万里山河。</p> <p class="ql-block"> 村中这棵280年的梨树依旧挺立,树干粗壮,树皮皲裂如史书页边。它曾见证生老病死,也曾在寒风中沉默守望。如今,它也见证了这场山乡巨变,更是幸福在土地上扎根的证明。</p> <p class="ql-block"> 这些民宿不再是简单的栖身之所,而是一扇扇通往诗意的窗。推开,便是流动的云海、层叠的梯田、袅袅的炊烟。它们是“看得见风景的房间”,更是新时代苗寨人用双手绘就的生活图景。</p> <p class="ql-block"> 青山为屏,纪念碑为魂。这群中学生散坐在石阶上,支起画板,铅笔在纸上沙沙作响,仿佛在用线条与历史对话,用青春描摹信仰。</p> <p class="ql-block"> 这群少年,是“精准扶贫”的受益者,更是新时代的见证者与书写者。他们笔下勾勒的,不只是纪念碑的轮廓,更是自己与国家共同成长的足迹——一笔一画,皆是情暖苗寨的回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