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夫读书354 1917年张勋复辟

沙夫

<p class="ql-block">  1916年6月6日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分裂为直、皖两大派系。以段祺瑞为首的皖系军阀,投靠日本帝国主义,控制了中央政府的实权,据有安徽、陕西、山东、浙江、福建等省,势力最大。以直隶人冯国璋、曹银为首的直系军阀,依靠英美帝国主义,据有江苏、江西、湖北等省。以奉天人张作霖为首的东北军,盘踞东北三省,受日本帝国主义操纵,形成了奉系军阀。</p><p class="ql-block"> 黎元洪虽任总统,但北京政府的实权却操纵在国务总理兼陆军总长段祺瑞的手里。</p><p class="ql-block">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参与对德作战的日本为巩固在中国的利益,于1917年1月贷款500万元给段祺瑞政府,并怂恿中国对德宣战。</p><p class="ql-block"> 段祺瑞为了继续取得日本的财力援助,竭力主张参战,但黎元洪及部分国会议员反对参战。4月,段祺瑞电召各省督军入京,动员他们支持他的外交政策。(团结出版社孙继业著《伟人孙中山》第296页)</p> <p class="ql-block">  当时英国也希望中国对德宣战,而孙中山则坚决反对参战。1917年5月10日,段祺瑞组织的“公民请愿团”,包围众议院,强迫议员通过政府宣战案,议员被围困达10小时之久。5月19日,国会在议决对德宣战案时,经讨论决定缓议。段祺瑞逼迫黎元洪即日解散国会。</p><p class="ql-block"> 5月23日,黎元洪下令免去段祺瑞国务总理的职务。段祺瑞愤而去天津,唆使皖系、奉系8个省宣布独立,要挟黎元洪解散国会,大有举兵入京之势。</p><p class="ql-block"> 黎元洪在免段后,发生内阁危机。无奈之下任命前清官僚、李鸿章之侄李经羲出组内阁,李经羲声言必须张勋北来,与张偕同到京方肯就职。</p><p class="ql-block"> 6月1日,黎元洪以大总统令召张勋进京调停。张勋时刻梦想复辟清室,所部禁止剪发,被称为“辫子军”。</p><p class="ql-block"> 当段祺瑞与黎元洪府院之争进入高潮之际,段和黎争相拉拢张勋。段企图借张之手,解散国会,推倒黎元洪;黎企图借张之力,实现“倒阁去段”的夙愿;张勋则欲利用府院之争造成的混乱之机,达到他复辟清室的梦想。(团结出版社孙继业著《伟人孙中山》第296页,第297页)</p> <p class="ql-block">  5月下旬,孙中山要求黎元洪“勿事调停”,但黎元洪仍坚持请张勋来京调解。6月1日,黎元洪派专车到徐州接张勋北上。6月9日张勋率辫子军进入北京,驻扎在天坛、先农坛一带,而张勋本人则在天津停留,探询段祺瑞对复辟帝制的态度。段祺瑞为利用张勋解散国会,驱黎下台,对其复辟企图未加可否。</p><p class="ql-block"> 6月8日晚,张勋提出“解散国会”等调停条件,限三日内实现,否则不负调停责任,任各军队自由行动。黎元洪只好下令解散国会。</p><p class="ql-block"> 6月14日,张勋偕新任国务总理李经羲等到京。24日,李经羲宣布就职。</p><p class="ql-block"> 6月28日晚,张勋与康有为等决定了复辟计划。</p><p class="ql-block"> 7月1日凌晨,张勋率领康有为等50余人乘车进宫,跪叩朝拜。早已做好准备的溥仪宣布复辟大清帝国。</p><p class="ql-block"> 当天,溥仪就一连下了由康有为事先拟好的《复辟诏》等19道伪谕,通电各省改挂龙旗,一切恢复旧制。</p><p class="ql-block"> 7月1日这天,张勋逼迫黎元洪在“奏请归还大政”的奏折上签字。黎严词拒绝,当天晚上,驱车避入东交民巷日本驻华使馆,并于次日电请副总统冯国璋代理总统职务,重新任命段祺瑞为国务总理,率兵讨逆。 </p><p class="ql-block"> 张勋复辟的倒行逆施,遭到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全国各地掀起声讨张勋复辟的强大舆论,痛斥张勋叛国复辟罪行。</p><p class="ql-block"> 1917年7月6日,孙中山由上海赴广州,南下护法。</p><p class="ql-block"> 这时,躲在天津的段祺瑞,在梁启超、梁士诒等策动下,决心利用张助复辟这一时机东山再起。他马上组织了讨逆军。</p><p class="ql-block"> 7月3日,冯国璋发表通电,宣布张勋“祸国殃民,复辟帝制”的罪行。</p><p class="ql-block"> 4日,讨逆军5万大军誓师出发,辫军不堪一击,顷刻瓦解。7月12日,讨逆军攻进北京,张勋连夜逃入荷兰使馆。溥仪再度宣布退位,这场复辟丑剧仅12天即告流产。(团结出版社孙继业著《伟人孙中山》第297页,第280页,第300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