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皮火车给我留下的时光印记

周游四方

<p class="ql-block">光阴荏苒,日月如梭。不知不觉我已告别铁路10年了,10年来我过着颐养天年的退休生活,但仍关注铁路。十年来中国铁路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回望自己曾在绿皮火车工作的时光过往,仍然记忆犹新。</p> <p class="ql-block">重庆至北京9/10次列车是西南地区开行最早的进京列车。那时我们这批70年代入路的青工大多分配到这趟绿皮火车担任列车员,对“冬天烧煤取暖,夏天风扇纳凉”的老绿皮车时代工作场景留下了深深的印记……</p> <p class="ql-block">70至80年代,我段列车大多由蒸汽机车牵引,22型客车有独立的供暖燃煤锅炉间,少量车厢使用柴油机供暖。每三节车厢编挂一节有茶炉间的车厢供应开水。始发前炉灶开始生火,列车从头到尾车厢的烟囱都冒着黑烟,运行中蒸汽机车浓烟滚滚不时灌进车厢,加上锅炉散发出的灰尘,车厢窗台、行李架、茶几都有一层黑灰,车内空气质量很差。</p> <p class="ql-block">80年代,我段担当的进京进沪列车在运行途中和终到北京上海站,列车员要完成对车厢外皮的刷洗。当时列车常年超员80%以上,车厢虽然拥挤不堪,但服务工作却一点不减,为了保证良好秩序,列车员每班都要整理行李架、毛巾绳、衣帽钩,还要为旅客摆放行李,疏通过道,车厢随脏随扫,全面服务,重点照顾。</p> <p class="ql-block">1981年冬季,我担任了9/10次列车锅炉工,由两人倒班负责全列车燃煤锅炉供暖工作,因工作量很大,每班下来都是蓬头垢面,鼻孔黑黑的,全身都是灰尘。</p><p class="ql-block">80年代没有空调,9/10次往返需5天时间,车厢人多拥挤,夏天车内热浪滚滚酷暑难熬。乘务员8小时当班下来,汗流浃背,即使有电风扇和手摇扇也难以入睡,醒来后凉席上往往留下被汗水浸湿的“人”印。不仅如此,列车途经京广线时,风沙从绿皮车的车窗往里灌,让人满眼满嘴都是沙。</p> <p class="ql-block">那时全列硬座车厢只有两个烧煤炭的茶炉间,春运和暑运开水供不应求,为此,车队把开水供应作为供水工程来抓,旅客再多列车员都要挤进车厢为旅客送开水,严重超员时就在站台上送开水。</p><p class="ql-block">清晨本车厢没水的时候,列车员就会去邻近车厢取水,水壶兑成热水后为旅客送洗脸水。列车停站,除了站车门以外,配合车站上水也是列车员要兼顾的工作,有的车站停车时间短,上水工忙不过来,就得自己下车去接上水龙头,完成本车厢上水工作。</p> <p class="ql-block">当时列车经成渝线、宝成线到北京,列车环境和工作条件很艰苦,列车员身兼多职,接车守车、库内作业、领取备品、卧具更换、途中保洁等全部工作都由列车员自己完成。春暑运期间还要套跑管内慢车,那时我们每月乘务工时都是超劳的。</p><p class="ql-block">那时有的车厢是木地板,要“一洗二刷三拖”,地板洁净见本色,见木纹。我担任9/10次13号车厢列车员,恰好是木地板车厢,每次做卫生都累得汗流浃背。</p> <p class="ql-block">80年代,由于没有禁烟法规,旅客抽烟多的时候,车内弥漫着浓浓的烟味。那时硬座车厢座席旁设置了烟灰缸,有的旅客将口痰吐到烟灰缸里面,每次出库卫生我都要清洗几十个烟灰缸,虽然看到口痰感觉恶心,但还是清洗得干干净净。</p><p class="ql-block">1985年春运,我担任9次列车长,有位外籍旅客看见旅客和列车员在车内抽烟十分反感和不解,并向我投诉说影响了他的身体健康,我没有讲客观找理由,而是尽力向他解释道,我们正在努力解决这个问题,并耐心对他做好安抚工作,赢得了这位外籍旅客的理解。</p> <p class="ql-block">那时列车员8小时当班很少坐在乘务室,工作中的间歇时间就要去征求旅客意见,为老弱病残旅客送饭送水,登记交接。车厢随脏随扫,突击死角卫生,用不怕苦、不怕累、不怕脏的工作态度,去赢得旅客好评,积极开展“红旗车厢评比竞赛”活动,在竞赛中争夺红旗车厢。</p><p class="ql-block">春运列车大超员的时候,吃完乘务饭,休班人员还会组成送水组和关门队,在下一个大站的站台上为旅客送开水,协助当班列车员组织旅客乘降并关好车门,然后再去休息。</p> <p class="ql-block">那时车厢厕所都是直排式,粪便直接从管道排放到路基上,运行中粪便飞溅,车梯侧板和车厢端头外皮都有不少粪便溅点,路基上的粪便时而可见,列车停站如果不锁闭厕所,旅客入厕就会污染站台股道。</p> <p class="ql-block">我的同事着装老式铁路制服</p> <p class="ql-block">80年代初期的铁路制服是立领设计,那时没发长袖衬衫,不少列车员都自己购买价格便宜的假衣领,(相当于衬衣少了袖子和胸部以下部分),外衣穿制服,内衣是假衣领,假衣领省钱而且好洗, 受到大家喜爱。</p> <p class="ql-block">列车员为旅客缝衣扣</p> <p class="ql-block">1986年,我担任重庆至成都521/2次列车长,当时列车昼夜运行在成渝铁路,单程504公里,沿途停靠61个车站,运行16个多小时,由于客流大,这趟慢火车编组17辆,那时没有编挂餐车,也没有方便面,乘务中往返有四餐饭,都由乘务员自己带米带菜,途中供水员负责在茶炉间集中给乘务员蒸饭热菜。有一次值乘成都至重庆521次,列车在朱杨溪车站刚启动,我放在茶几上热腾腾的一盅米饭突然被车下一名路人从车窗顺手牵羊,抓走就跑,我顿感沮丧,只好饿着肚子当班。</p> <p class="ql-block">春运大超员,我最担心车厢严重超载压死弹簧,钩差超限开不了车,就要强制疏散旅客;担心身体弱小的列车员挤不上车,关不了车门而引发旅客坠车伤亡和列车员漏乘,这些突发事件时时刻刻都在考验列车长的应急处置能力。</p><p class="ql-block">那时不少列车员都产生过幻觉,在睡梦中出现了挤不上车,漏乘后追赶火车而始终都追不上的梦景……</p> <p class="ql-block">80年代面对春运巨大客流和客运车辆严重不足,运能和运量矛盾突出,铁路部门被迫采用棚车(俗称闷罐车)替代客车,闷罐车减震差,抖动大,噪声大。没有厕所就在棚车角落地板上钻个孔,围起布帘就是简易厕所,黑漆漆的车厢挂了一盏马灯就是车内的照明,夜间运行气温骤降僵手僵脚,寒风灌进车厢更是难熬,这些场景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记忆中……</p> <p class="ql-block">80年代襄渝线达县车站,后来改为达州,达县乘务班组合影。</p> <p class="ql-block">80年代后期,9/10次列车改经襄渝线、焦柳线去北京,之后线路屡次优化和运行提速,9/10次换成了全列空调车,列车等级随之提高,车底由5列减为4列再减为3列,列车车型由22型、25G型到25T型,车内设施越来越好,运行速度越来越快。</p> <p class="ql-block">如今车厢冬暖夏凉,旅途舒适快捷。从蒸汽机车到电力机车,从绿皮车到复兴号动车组,一路走来列车工作环境和乘务员衣食住行发生了明显的改善。铁路的发展让我见证了重庆开往北京、上海的列车从两天两夜车程到7小时和9小时直达的大跨越,京渝之间实现了往返朝发夕至,“今日山城观夜景,明日北京登长城”,变为了现实。</p> <p class="ql-block">回首往事感慨万千,展望未来激情满怀。站在新的征程起点上,铁路人理想信念更加坚定,工作斗志更加昂扬,坚持践行“人民铁路为人民”宗旨,确保旅客运输安全,自觉担当“交通强国、铁路先行”历史使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勇当先行。</p> <p class="ql-block">作者: 周安晋(重庆客运段退休职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