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28远方的邂逅

于蓉

<p class="ql-block">生日的60朵花到今天分成三束就这么多啦。</p> <p class="ql-block">终于过了60岁,哈哈哈脱去渐渐老去的悲哀,我可以享受不少老年人的福利呀。今天就凭这身份证参观意大利都灵美术馆馆藏——远方的邂逅,这应该是成都美术馆为数不多的收费展,60岁以上免票。不过租讲解器要20元。</p> <p class="ql-block">这是策展人孙晓伟,是成都美术馆的副馆长,他以人类共通的八种情感——爱、童真、光影、片刻、感官、哀愁、神圣、故土为八大展览单元,串联起背后蕴藏丰富情感的画作。</p> <p class="ql-block">艺术风格与流派:展览汇聚了7国51位艺术大师的66件真迹精品,从印象派的光影,到立体主义的先锋,从未来主义的前卫,到超现实主义的奇幻,跨越132年艺术史,构成一部立体的欧洲艺术史,让观众了解不同艺术风格与流派的特点。</p> <p class="ql-block">不过这样策展的确让我们老百姓看的一头雾水,本身还没有完全了解作者画的含义,就又要判定其艺术风格,还要看笔触、光影等等表达,真是脑袋瓜不够用,我作为老百姓要么觉得是一次失败的策展,要么就是自己就好被历史车轮碾压淘汰,不管怎么说,这个年龄,只能享受当下。</p> <p class="ql-block">用海耶兹《卡罗莉娜·祖奇》体现“爱”</p><p class="ql-block">‍我手拿租来的讲解器,听完了还是对作品印象不深,求助豆包还不错。</p><p class="ql-block">‍创作背景:卡罗丽娜·祖奇是海耶兹的模特兼学生,两人有着深厚的感情。这幅画并非为公众展示,而是海耶兹个人创作以供学习研究,后被收藏家彼得罗·巴尔达萨雷·费雷罗买下。</p><p class="ql-block">• 画面内容:画中卡罗丽娜穿着轻便的睡衣,靠在床上的枕头上,姿态自然且亲密。她的面容充满柔情,神态自然,眼神极尽温柔,仿佛在聆听某人的声音。</p><p class="ql-block">• 艺术特色:海耶兹展示了他对白色不同层次的高超掌握,从睡衣到枕头,每个细节都体现其技巧。光线从左边上方打过来,通过人物鼻子右边的阴影及衣服的阴影表现出立体感,画面有微妙的明暗变化,衣服的褶皱、袖口的蕾丝等细节描绘精彩,展现了扎实的功底。</p><p class="ql-block">• 作品别名:由于画中非正式的姿态和私人情感,使这幅画获得了“病人”的别名。</p> <p class="ql-block">弗朗西斯·毕卡比亚(Francis Picabia)的《亲吻》(Le Baiser)创作于其艺术风格转型期(不同版本集中在20世纪初),是理解他从具象向现代主义探索的关键作品,核心信息可概括为以下三点:</p><p class="ql-block">1. 风格特征:具象与现代主义的过渡</p><p class="ql-block">作品未完全脱离写实根基,男女亲吻的核心场景、肢体互动清晰可辨,保留了传统肖像画的叙事性;但同时融入先锋尝试——用简化线条、几何化色块分割人物形态,弱化细腻光影,以夸张造型突出动作张力,为毕卡比亚后续转向立体主义、达达主义埋下伏笔。</p><p class="ql-block">2. 主题表达:对“亲密”的直白解构</p><p class="ql-block">区别于传统绘画对“亲吻”的浪漫化、理想化呈现,这幅作品更聚焦亲密瞬间的“真实感”:弱化人物面部细节(部分版本面部模糊、符号化),转而强调肢体接触的动态与情绪传递,剥离古典肖像的“唯美感”,让“亲吻”回归普通人的情感交流本质,体现20世纪初现代艺术对“日常性”的关注。</p><p class="ql-block">3. 艺术史价值:现代思潮的微观切片</p><p class="ql-block">《亲吻》虽非毕卡比亚最激进的作品,却成为时代艺术转向的缩影:它反映了19-20世纪欧洲艺术从“再现自然”到“表达主观”的变革,也展现了毕卡比亚“艺术变色龙”的特质——通过重构经典主题试验新形式,为其后续参与达达主义、创作抽象作品积累实践经验,是理解现代艺术反传统、重个体表达思潮的重要案例。</p> <p class="ql-block">作品约创作于1885年代,主角“皮埃诺”(Pierre Renoir)是雷诺阿的长子,是雷诺阿与他母亲婚前所生。1890年才与其母亲成婚。此时雷诺阿已从印象派核心阶段过渡到更注重色彩和谐与人物情感表达的时期,家人(尤其是子女)成为他频繁描绘的对象,这幅画正是他对家庭温情的直接记录。</p><p class="ql-block">延续了印象派捕捉瞬间光线的特点,画面色调明亮柔和,以暖黄、浅橙等温暖色系为主,背景模糊虚化(如松散的笔触勾勒的室内环境),突出人物主体,营造出温馨、松弛的氛围。</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幅布面油画,尺寸为242x172厘米,现收藏于都灵现代与当代艺术画廊(Turin, Galleria Civica D'Arte Moderna E Contemporanea)。画中展现了一位身着黄色长裙的女性,她坐姿优雅,左手放在身前,右手搭在椅子扶手上,眼神看向画面外,背景有简单的室内陈设,整体画面体现了格罗索细腻的写实风格和对人物气质的精准把握。</p><p class="ql-block">‍女主人是一名演员。</p> <p class="ql-block">《亚当与夏娃》(1971年):这是达利为致敬德国文艺复兴画家阿尔布雷希特·丢勒(Albrecht Dürer)而创作的系列作品之一。采用蚀刻版画技法,画面中保留了蛇、苹果、遮盖亚当与夏娃的树枝以及脚下的老鼠和兔子等元素,体现了达利的超现实主义风格。该作品图像尺寸为23x15英寸,纸张尺寸为29.5x22英寸,版数为150版中的第97版。</p> <p class="ql-block">用法托里《红脸颊》展现“童真”</p> <p class="ql-block">画面内容:画中描绘了一个农家女孩的侧面轮廓,她有着粉红色的胖乎乎的脸颊、厚厚的铜红色头发,头发飘逸地落在肩上,身穿一件简单的墨绿色裙子,背景是简单的灰泥墙,可能是乡村房屋的内部。</p><p class="ql-block">• 艺术风格:作为马基亚伊奥利画派的代表人物,法托里在这幅作品中采用了简洁克制的构图,以突兀、干涩、生动的线条勾勒人物,突破传统油画的精细,忠实捕捉眼睛所见的真实,体现了该画派注重户外写生、追求光影和色块表现的特点。</p><p class="ql-block">• 作品评价:评论家马兰戈尼称赞这幅画“成熟桃子般红润饱满的脸颊与尖锐锋利的面部轮廓之间绝妙的对比”,肯定了作品的表现力和形式美感。</p> <p class="ql-block">该作品创作于1930年,是对毕加索1906年原作的再创作,尺寸为48×40.5厘米,版数为550版。画面中展现了一个少年与一个孩童的形象,采用了水彩模板版画的技法,色彩丰富,具有毕加索独特的艺术风格。</p><p class="ql-block">‍舞台后台,有着表演结束后留下的花篮、花鼓,是毕加索玫瑰时期作品再呈现。</p> <p class="ql-block">未来主义画看不懂?色彩爆炸,迷茫?</p> <p class="ql-block">作品尺寸:画作尺寸为100x60厘米。</p><p class="ql-block">• 艺术风格:属于立体主义风格,毕加索以纯白色为底,用黄、蓝、粉、绿等色彩,勾勒出标志性的抽象几何图形,将甜瓜的圆润、果盘的轮廓等经典静物元素进行解构又重组,画面充满节奏感与形式感。</p><p class="ql-block">• 创作背景:1948年处于二战后,毕加索的静物画创作受到战争影响,他曾表示“我毫不怀疑战争就在我所画的这些画中”,这幅画虽未直接表现战争,但通过对普通静物的独特处理,传达出一种特殊的情感和时代氛围。</p><p class="ql-block">‍我的确可以从画面中抽象出桌子、椅子、切开的甜瓜….</p> <p class="ql-block">乔瓦尼·博尔迪尼的《女士肖像》(Portrait of a Lady)约创作于1904年,是一幅木板油画,尺寸为37.7×46.1厘米,风格为现实主义。</p><p class="ql-block">这幅画中展现了一位女士的侧脸,她有着棕色的头发,头发梳理得较为整齐,部分头发盘起,露出光洁的额头。她穿着带有金色装饰的黑色衣服,衣服的细节描绘较为精致,金色装饰与黑色衣料形成鲜明对比,凸显出人物的优雅与高贵。</p><p class="ql-block">博尔迪尼的绘画风格以动态的笔触和流畅性著称,他善于传达人物的动感,使笔下的人物显得生动而有吸引力。在这幅《女士肖像》中,尽管人物是静态的侧脸,但通过细腻的笔触和对光影的巧妙运用,依然给人一种鲜活的感觉。背景则相对简洁,以淡化的处理方式,突出了人物主体,让观者的目光集中在女士的面部表情和服饰细节上。</p> <p class="ql-block">菲利波·卡尔卡诺(Filippo Carcano)于1865年创作的《舞蹈课》是一幅具有独特艺术特色的作品。</p><p class="ql-block">这幅画现收藏于意大利都灵现当代美术馆,曾在2025年成都举办的“远方的邂逅——意大利都灵现当代美术馆馆藏精品展”中展出。画作以细腻的笔触和写实的风格,描绘了舞蹈课上的场景,可能展现了舞者们的姿态、动作以及课堂的氛围。</p><p class="ql-block">其独特之处在于运用了微妙的透视异常,模仿了19世纪风靡的立体镜技术,突破了传统绘画规则,这种创新的尝试体现了卡尔卡诺的前瞻性和实验精神。</p> <p class="ql-block">生动的描绘了出场人物之间微妙的关系。有人在窃窃私语、有人在聊天,也有人在关注教学,天花板上的吊灯勾勒得唯妙唯俏,朦胧不清却又让你感觉出复杂的吊灯有着玲珑的细节,地上地板的破败及杂物都原始的呈现出来。</p> <p class="ql-block">用朱塞佩·里奇《音乐课》表现“片刻”等。</p> <p class="ql-block">这幅画创作于约1869年,采用木板油画的形式。画面虽然尺寸不大,但充满动感,艺术家敏锐地捕捉了大风天气里光影的瞬间变化。被大风吹来的乌云和原本的蓝天形成明暗交错的色块,水面被风掀起的涟漪以简洁的深色斑点呈现,呈现出强烈的氛围感和朦胧而不失细节的绘画风格</p> <p class="ql-block">大风吹起的裙摆、头顶上的飞舞衣布、孩童裤脚、水中涟漪出处透着大风袭来的气息</p> <p class="ql-block">从画作可以感受到意大利都灵高地风景优美。</p> <p class="ql-block">莫奈相关作品,仅此一副。</p> <p class="ql-block">莫兰迪的作品一直都不喜欢。</p> <p class="ql-block">喜欢这幅画的整体布局,色彩搭配。</p> <p class="ql-block">完全精准的抓到了刚刚走出教堂大门女子瞬间表情,自然些许思绪萦绕心头、当然也有慧心的微笑</p> <p class="ql-block">我跟她一样看了好久才看出挂着一只鸡,还不如手机,放大才看清。</p> <p class="ql-block">哈哈哈未来机器人主宰世界。</p> <p class="ql-block">这幅画让我想起了月亮与六便士,想起作品描述的塔希提的疯子画家——斯特里克兰德(保罗高更,在毛姆小说里的名字)</p><p class="ql-block">‍《阳光下的农民》(The Peasants in the Sun)是意大利画家费利切·卡雷纳(Felice Carena)于1919年创作的作品。</p><p class="ql-block">费利切·卡雷纳(1879年8月13日-1966年6月10日)是意大利画家,曾在都灵阿尔贝蒂娜学院学习,受象征主义诗人影响,后又受到塞尚和马蒂斯风格的影响,其艺术生涯横跨20世纪上半叶,作品涵盖宗教题材、静物画等多种类型。</p><p class="ql-block">‍他崇拜高更,此画有向高更致敬之意。</p> <p class="ql-block">这是高更画作一局部,有共同点吧。</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高更38岁作品。</p> <p class="ql-block">喜欢乔瓦尼·博尔迪尼的《女士肖像》,画面细腻入微,买了冰箱贴做纪念。</p><p class="ql-block">‍挑战自己,一路小黄车骑上了三环路过街立交桥。骑到九里堤,K13回家应该是最节约时间的交通方式。</p> <p class="ql-block">冰箱贴贴上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