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昵称:风轻云淡</p><p class="ql-block">美篇号:62329258</p> <p class="ql-block">重阳时节的江汉平原,风里总裹着长江特有的湿润气息。从监利市区出发,沿长江北岸的公路向西行约十三公里,便到了上车湾镇。这座依江而建的小镇,没有大城市的喧嚣,却因一座千年古刹——护国仙山真武祖师庙,成了远近闻名的祈福圣地。我怀着虔诚的心,踏着铺着柏油路的老巷,一步步走向那片藏着无数传说的土地。</p> <p class="ql-block">还未到庙门,便先听见檐角铜铃的轻响。循声望去,只见朱红山门在绿树掩映中缓缓显露,门楣上“护国仙山祖师庙”七个鎏金大字,在秋日阳光下熠熠生辉,透着岁月沉淀的庄重。跨进庙门的那一刻,仿佛时间都慢了下来,庙内青烟袅袅,香客们或低声祈福,或驻足观瞻,偶有几声钟鸣从深处传来,瞬间洗去了路途的疲惫。一位老道士见我是远道而来的访客,便热情地迎上来,指着殿外的石碑笑道:“信士要是感兴趣,不妨先听听这庙的来历,那故事可比戏文还精彩。”</p> <p class="ql-block">老道士的话,恰好勾起了我的好奇。早在上路前,我便从《监利县志》中读到过郑启蒙的传说,此刻站在传说的发源地,那些文字仿佛有了生命。相传在明朝,上车湾还是一片平坦之地,唯有旧街筑有两道长江堤防。一天深夜,郑八湾的少年郑启蒙起身小解,忽然看见不远处的空地正缓缓隆起,不到片刻便高至两层楼模样,紧接着,一道金黄色的彩虹从空中垂下,将那片隆起的土地笼罩其中,彩虹间竟隐隐浮现出一尊坐姿神像,面容安详,似在俯瞰众生。郑启蒙从未见过这般奇景,一时慌了神,忍不住大声呼喊“天变了”。邻里们闻声跑出,可就在众人探头张望时,隆起的土地骤然平复,彩虹与神像也消失得无影无踪。</p> <p class="ql-block">“后来啊,镇上的老人就说,那是‘护国山’要成形,真武帝君要在此显圣,可惜被郑启蒙的喊声惊了去。”老人讲到这里,语气里满是惋惜,“不过这孩子也是个有造化的,后来苦读十年,竟考中了功名,还被张居正看中,成了朝廷的功簿郎。”可谁也没想到,一场意外会让郑启蒙与真武帝君再续缘分。那年,郑启蒙奉圣旨赴四川解运木排,为京城建造宫殿。当木排行至荆江下游、临近洞庭湖口时,突然遭遇狂风暴雨,江面上巨浪滔天,眨眼间便将木排冲散。郑启蒙在混乱中与手下失联,独自漂流到武当山附近,最终因饥寒交迫,倒在一片荒草丛中。</p> <p class="ql-block">“他说自己迷迷糊糊中,看见远处有个茅草棚,就拼着最后一丝力气爬过去。”老人的声音渐渐压低,似在模仿当年郑启蒙的境遇,“一进棚子,才发现里面供着一尊赤脚菩萨,菩萨还对着他笑呢!郑启蒙当即跪下磕头,说只要能平安回京,愿辞官回乡修庙塑像。当晚他就做了个梦,梦里有位白发老人告诉他,天亮后朝太阳方向走,八月十五就能在老家上车湾找到手下和木排。”第二天清晨,郑启蒙醒来一看,茅草棚里的赤脚菩萨座牌上,赫然写着“真武帝君之神位”——原来梦中的老人,正是真武帝君。更神奇的是,他刚走出不远,就遇到一位卖草鞋的老人,送给他一双草鞋。穿上草鞋的瞬间,郑启蒙只觉身子轻飘飘的,竟像腾云驾雾一般,没多久便回到了上车湾。</p> <p class="ql-block">果不其然,八月十五那天,郑启蒙在镇上与失散的手下重逢,连冲散的木排也找回了不少。经张居正求情,皇帝免去了他的死罪,允许他赔偿损失。可郑启蒙始终记得自己的誓言,张居正知晓后,又奏请皇上封他为“解铜官”,让他到全国督征黄铜,为修庙做准备。一年后,郑启蒙带着一百担黄铜辞官还乡,在镇上的庚寅垸动工建庙,还特意在江堤边的陶春巷铸造真武祖师像。庙宇很快就建成了,可神像却出了岔子——连续熔炼八次,始终铸不出头像。就在众人一筹莫展时,郑启蒙又梦见了那位白发老人,老人指点他,可“抹”监利白螺镇一位告老还乡的高武举之貌。按照老人的说法,第九次熔炼时,神像终于有了庄严的头像。</p> <p class="ql-block">“你看现在祖师殿里的铜像,就是照着当年的样子铸的。”老人指着庙内深处,语气里满是自豪。我顺着他指的方向望去,只见一座四层层殿宇矗立在中轴线顶端,那便是祖师殿。穿过前殿时,我特意驻足打量了奉供的王灵官铸像:神像手执钢鞭,足踏火轮,双目圆睁,仿佛下一秒就要扬起钢鞭,守护这方净土。老道士说,这尊像也是樟木精雕而成,虽历经多年,仍能看出当年工匠的巧思。</p> <p class="ql-block">沿着石阶向上,便到了祖师殿。推开门的瞬间,我被殿内的景象震撼了:正中央的真武祖师像,由4吨纯铜铸就,高达5米,披发跣足,垂拱端坐,周身泛着温润的铜光。神像内部装着金心银胆,据说这是1994年当地信众捐资重铸时特意加上的,既是对传统的传承,也是对祖师的敬意。座前的鱼蛇二将,翘首盘旋,鳞片与蛇身的纹路清晰可见,栩栩如生得仿佛下一秒就要游动起来。殿内的香客们纷纷跪地叩拜,手中的香烛燃起青烟,袅袅地飘向殿顶,与梁上的彩绘相互映衬,竟有种恍若隔世的美感。</p> <p class="ql-block">“这庙啊,可是多灾多难。”老道士的声音突然变得沉重,“建成后没多少年,就遭了火灾。咸丰四年,郑启蒙的后人重修了一次,可太平天国军一来,又给烧了个精光。”直到同治四年,镇上的乡绅和百姓才又凑钱,在庚寅垸再次修庙;光绪二十三年,因为长江水患,庙又迁到了现在的位置。最让老道士印象深刻的,是抗战末期的那段往事——1945年清明,驻扎在镇上的日本宪兵小队长,带着手下和翻译专程来庙里上香,想要求菩萨“保佑”。可他连续掷茭九次,次次都是阴卦;后来又让手下卸了武器,六人一起跪拜,好不容易求得一笺,却是下下签,笺词写着“恶有恶报,善有善报,因果报应,日期快到”。</p> <p class="ql-block">“没过四个月,日本就投降了!”老道士讲到这里,眼睛亮了起来,“打那以后,来庙里朝拜的人就更多了,大家都说祖师爷显灵,能辨善恶、护家国。”可在动荡的岁月里,庙宇还是没能逃过劫难,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监利市委、市政府落实宗教政策,应信众的要求批准恢复重建,四方信徒纷纷捐资,才让这座古刹重新焕发生机。如今我们看到的玉皇殿、三清殿、父母殿,都是那时按明清风格重建的,飞檐翘角,雕梁画栋,处处透着精致与庄严。</p> <p class="ql-block">走出祖师殿时,恰逢一群来自湖南的香客,他们提着供品,嘴里念着祈福的话语,脚步轻快地走向殿内。“我们每年都来,这里的香火灵得很!”一位大婶笑着告诉我,她儿子去年高考前,她特意来这里拜了拜,后来儿子果然考上了心仪的大学。说话间,庙内的钟声突然响起,浑厚的钟声穿过庭院,飘向镇外的长江,与江面上的船鸣交织在一起,竟有种说不出的和谐。</p> <p class="ql-block">老道士说,当地流传着一首歌谣:“真武祖师时时在金顶,月月在武当,八月十五到护国山。”每年农历八月十五,真武帝君会亲临此庙,那时的祖师庙,才是真正的热闹——来自全国各地的香客会提前几天赶来,庙内人山人海,法鼓声、钟声、祈福声此起彼伏,香火能飘到几里之外。“要是你中秋来,保管能看到更热闹的景象。”老道士笑着说。</p> <p class="ql-block">临近傍晚,我才依依不舍地告别祖师庙。走在回镇上的路上,回望那片掩映在绿树中的殿宇,忽然明白这座庙为何能从传说走向圣地:它不仅承载着古人对真武帝君的信仰,更记录着一代代人对承诺的坚守、对和平的期盼。如今,监利市政府和上车湾镇政府已规划恢复庙宇的明朝全貌,海内外的信众也在纷纷捐资,相信用不了多久,这座千年古刹会以更庄重的姿态,继续守护着长江北岸的这片土地。</p> <p class="ql-block">重阳的夕阳洒在江面上,波光粼粼,像无数碎金在跳跃。我想,下次再来时,或许正是中秋,那时定要再听一次庙内的钟声,再看一眼八月十五的祖师庙——看那香火缭绕中,传说与现实交织的模样,看那历经千年风雨后,依旧鲜活的信仰与传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