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松塘村牌坊</p> <p class="ql-block">佛山市南海区松塘村,坐落于南粤名山西樵山之西十里处,山水环抱,钟灵毓秀。宋咸淳九年(1273年),为避兵燹之乱,始祖区世来偕叔弟区世从、区泰来、区志刚、区茂贤、区介夫、区梅溪及侄区世德、区志刚等,自南雄珠玑巷南迁,定居于广州府南海县江浦司鼎安都金瓯堡九图乡。以姓为村,初名“区村”,自此开基立业,薪火相传。</p><p class="ql-block">松塘村牌坊巍然矗立,青石雕琢,飞檐翘角,古韵悠长。步入其间,仿佛穿越时光之门,踏入一座承载数百年文脉的岭南古村。</p> <p class="ql-block">松塘村地貌图</p> <p class="ql-block">追溯族史,宗祠前华岭之上古松参天,不知年岁,高逾百尺,围可十人合抱;村中大塘延绵数十亩,相传为开村二百余年后,得神仙指点而开凿。松因塘而茂,塘因松而名,故“松塘”之名,由此而生,流传至今。松塘村地貌图清晰勾勒出村落依山就势、环塘而居的格局:三面岗峦环抱,村心水塘连片,街巷纵横交错,宛若一幅天然绘就的风水画卷。</p> <p class="ql-block">松塘村俯瞰</p> <p class="ql-block">金瓯松塘,得天独厚。三面青山环抱,村中碧水萦回,民居沿塘而建,长街深巷,清幽古朴。宗祠序列庄严,书舍鳞次栉比,名人府第散落其间。荷香随风送远,鱼戏莲叶之间,莺啼榕荫深处,一派宁静祥和的岭南水乡画卷徐徐展开。俯瞰松塘古村,屋舍俨然,池塘如镜,巷道幽深,祠庙错落。青砖黛瓦间流淌着岁月的静谧,曲径通幽处蕴藏着文脉的绵延。这是一座被时光温柔以待的村落,也是一方承载家族记忆与文化传承的精神家园。</p> <p class="ql-block">孔圣庙</p> <p class="ql-block">孔圣庙静立村中,红墙灰瓦,庄严肃穆。庙前香火袅袅,寄托着村民对文运昌盛的祈愿,也见证着松塘崇文重教的千年传统。</p> <p class="ql-block">孔圣庙</p> <p class="ql-block">孔圣庙内,文昌、魁星与孔子并祀,三位一体,神圣共存。这里是学子祈愿金榜题名的圣地,也是松塘文风鼎盛的精神象征。村中不仅有孔圣庙,更有文武圣庙并立。文祀孔子,武拜关帝,彰显松塘人“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的理想追求,体现文武兼修、德才并重的家国情怀。</p> <p class="ql-block">区氏宗祠,奉祀始祖区世来公及历代先贤,始建于明万历辛亥年(1611年)。虽曾因水患倾圮,然道光十三年(1833年)重修,宣统庚戌年(1910年)再葺,翰林区大原亲题匾额,遂成今日之庄严气象,成为凝聚族人、传承家风的重要场所。</p> <p class="ql-block">培元书舍</p> <p class="ql-block">培元书舍,建于光绪年间,为村中巨富区猷修(人称“区百万”)所建。书舍宏阔,雕梁画栋,是松塘人致富不忘兴学、崇文尚教的生动见证。培元书舍解放后曾作生产队部,如今墙垣之上,“最高指示”墨迹犹存,社员工分记录清晰可辨。这些斑驳字迹,不仅是昔日岁月的印记,更是研究二十世纪中国乡村社会变迁的鲜活教材。</p> <p class="ql-block">举人旗杆石</p> <p class="ql-block">举人旗杆石静静伫立,承载着明清以来数十位举人金榜题名的荣耀。每一副旗杆夹,都是一段寒窗苦读、蟾宫折桂的传奇。</p> <p class="ql-block">进士旗杆石</p> <p class="ql-block">进士旗杆石巍然挺立,铭刻着六位进士的姓名与功名。这些旗杆石不仅是家族荣耀的象征,更是松塘文脉昌盛的历史丰碑。在圣庙文光庇佑之下,松塘村崇文尚学之风绵延不绝。明清以降,科甲连第,共出举人数十,进士六人,其中四人入选翰林,故有“翰林村”之美誉,名扬岭南。</p><p class="ql-block">“翰林”自唐而兴,为帝王近臣、储相之选,掌诏令、修国史、参机要,位卑而权重,清贵而尊荣。明清之际,非殿试前列进士不得入翰林院,堪称天下士子之巅峰。松塘四翰林,皆由此途出,足见文风之盛、人才之杰。</p> <p class="ql-block">木旗杆头残件</p> <p class="ql-block">2012年,松塘村重铺石板,修复翰林明堂,四根深埋地下的木旗杆头重见天日。这一辉煌再现,不仅唤醒了尘封的记忆,更让“翰林村”的荣光再次熠熠生辉,成为松塘文化最坚实的物证。</p> <p class="ql-block">木旗杆头残件</p> <p class="ql-block">木旗杆历经百年风雨,地上部分早已湮灭,然深埋地下的旗杆头因泥土浸润得以保存。它们如沉睡的文脉,在时光深处默默守候。它们虽已褪去昔日高耸之姿,却仍透出一股挺拔之气。它们曾是功名的象征,也是家族荣耀的见证。</p> <p class="ql-block">区湛森故居</p> <p class="ql-block">区湛森故居静立村中,青砖素瓦,古意盎然。湛森公(1844–1902),字鹏霄,光绪三年(1877年)进士,授内阁中书,加三品衔。其人自幼勤学能文,工骈俪辞赋,性情纯笃,乐善好施,为乡人所敬仰。区湛森一生心系桑梓,为家乡奔走操劳,兄弟间互勉共进、趋吉避凶的佳话,至今仍在村中口耳相传,成为家风传承的生动写照。</p> <p class="ql-block">太史第</p> <p class="ql-block">太史第坐落于华宁坊59号侧,乃清代翰林区大典故居。宅第坐西南朝东北,格局规整,近年修缮如旧,是南海地区保存较为完好的官宦宅邸之一。区大典(1877–1935),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进士,钦点翰林院庶吉士。民国初年任香港大学经学总教习、中文学会首任会长,被誉为“香港开埠百年,提倡国学,教泽广被之第一人”,其学行影响深远。</p> <p class="ql-block">区梦觉</p> <p class="ql-block">松塘村乃中国妇女解放运动先驱、革命家区梦觉(1906–1992)的故乡。她1906年5月3日生于松塘,1921年入广州坤维女子中学,投身爱国运动。1926年入党,参与组织广东省妇女运动。1927年参加广州起义。1932年,因在香港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活动先后遭港英和国民党当局逮捕关押5年,在狱中仍坚持斗争。1937年经营救获释后,辗转于省港澳从事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先后任中共广东省委委员、省委妇女部长,并被选为中共七大代表前往延安参加大会。抗战胜利后,派赴东北解放区工作。1948年10月,出席在匈牙利召开的国际妇女代表大会,回国后参加全国妇女代表大会筹备工作。1949年4月,任全国妇女联合会秘书长。</p> <p class="ql-block">与刘少奇、蔡畅合影</p> <p class="ql-block">新中国成立后,区梦觉回广东工作,历任中共华南分局委员兼组织部副部长、华南分局妇委书记、广东省妇联主任,中共华南分局常委兼组织部长、华南分局党校副校长,中共广东省委党校副校长、校长,中共广东省委书记处书记、常务书记,省政协主席等职。参加中共八大并当选中央候补委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历任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1992年3月病逝于广州。区梦觉终身未嫁,为党为国奉献一生,被誉为“岭南女杰”。</p> <p class="ql-block">区梦觉故居</p> <p class="ql-block">区梦觉故位于致和巷尾,朴素无华,却孕育了一位时代的巾帼英杰。她从这座岭南古村走出,投身革命洪流,书写了不凡的人生篇章。</p> <p class="ql-block">美丽的月池</p> <p class="ql-block">月池位于松塘村中心,是松塘村的风水核心和标志性景观。月池开挖于明朝嘉靖年间。此前松塘村开村约300年未出功名,村民根据西樵山黄大仙观的签文“若能作得清池鉴,自有鱼龙踊跃天”,组织开挖了月池。巧合的是,月池挖好后第二年,区氏十一世祖区次颜便考中举人,此后村里文风渐盛,人才辈出。</p><p class="ql-block">从空中俯瞰,月池形如新月,故得名。其周边建筑布局独特,村中的主要建筑如区氏宗祠、六世祖祠、明德社学等宗祠家庙、家塾书舍都在月池沿岸一字排开,古巷自池塘边伸向山坡,形成“百巷朝塘,巷巷归源”的格局。</p> <p class="ql-block">承前启后牌坊</p> <p class="ql-block">月池周边有绕池的青云路,因村内历代举人进士英才辈出而得名,入村者走过这条青云路寓意日后仕途畅顺。此外,月池边上还立有一列列旗杆石,是村里科举中第者的象征,见证了松塘村明清两代出进士、举人数十人的辉煌历史。</p><p class="ql-block">月池是松塘村民俗活动的重要场所。每年正月初四“出色”巡游时,巡游队伍会从宗祠出发,绕月池后再返回原地,增添了节日的热闹氛围。</p> <p class="ql-block">古榕树</p> <p class="ql-block">月池畔的古榕(大管树)植于清初,历经三百余年风雨,依旧苍劲挺拨,根深叶茂,夏日常洒浓荫,为村民提供休憩之所,亦成为松塘一景。古榕树静默伫立,见证着松塘树数百年的兴衰荣辱与文脉传承。</p> <p class="ql-block">松塘村貌</p> <p class="ql-block">“南海衣冠推望族,西樵灵秀萃吾门。”2010年,松塘村荣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广东十大最美古村落”称号,实至名归,声名远播。今日松塘村貌,古韵与新风交融。老屋静立,池塘如镜,孩童嬉戏于巷口,老人闲坐于树下,一派和谐安宁的乡土画卷。</p> <p class="ql-block">恢复高考48年考学榜</p> <p class="ql-block">祠堂边那棵老榕树,年轮多了一圈又一圈,而村里的读书声,从未断过。公告栏上贴岀来的是恢复高考48年来,被国内外大学录取的松塘学子的芳名,我试图数一数,密密麻麻的,却难以数清楚。他们延续着明清举人、进士先辈的足迹,像散落的星子,却都连成一条光路——那是松塘人认准的出路。恢复高考的那年,村里第一个大学生,如今他的名字被郑重地写在榜首。这不止是个人的荣光,是整座村子对知识的虔诚。</p> <p class="ql-block">2025年奖学榜</p> <p class="ql-block">松塘村的老祠堂前,那面红底金字的榜单在秋风里静静张贴着,像一团不熄的火。榜首榜名的是区庆亮,清华大学研究生。看得岀,这“区大典、区维瀚奖学金”年年都发,奖的不只是成绩,更是松塘村人对学子的敬重。松塘村虽小,可志气不小,尊师重教的松塘人,数百年来,从这里走出去的学子,像春水一样,一茬接一茬地流向远方,又总在某个夏天,带着故事和乡音回来。</p> <p class="ql-block">蓝球场、停车场</p> <p class="ql-block">村头的那片空地,铺上了深色地面,圈出一个规规矩矩的篮球场,球场不远处还有大型停车场、洗手间。围栏锈了边,树影斑驳地爬在上面,像岁月盖的章。阴天时,场子空着,风一吹,落叶打着旋儿,安静得能听见远处鸡鸣。可到了傍晚,哨声一响,少年们就从各家巷口冒出来,球鞋蹭地的声音、叫喊声、进球后的欢呼,瞬间把整个村子吵醒。这里不光打球,也打球情。</p> <p class="ql-block">粤剧悠扬</p> <p class="ql-block">树影婆娑的午后,锣鼓声从村子中心的月池畔悠悠飘来。几位老乐师坐在红橙上,二胡一拉,扬琴一敲,调子就软软地缠住了人。旁边坐着的多是老人,闭眼听着,脚尖轻轻打着拍子,仿佛被拉回了年轻时的戏台前。有个小姑娘蹲在乐谱架旁,小手跟着节奏拍膝盖,一脸认真。粤剧在松塘,不是表演,是呼吸。逢年过节,红白喜事,都少不了这一声腔。调子一起,无论走多远的人,心都会被勾回来。我坐在边上,听不懂词,却听得出情——那是土地里长出来的声音,老而不衰,柔而有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