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尔寺位于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区鲁沙尔镇,距离西宁市二十五公里。塔尔寺是青海省首屈一指的名胜古迹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水墨海西之旅”第十二站,也是这次旅行的最后一站,我们踏进了塔尔寺的大门,来到了这座具有独特民族文化遗产的艺术宝库。 塔尔寺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寺院之一(其余五座是:甘肃的拉卜楞寺,西藏的甘丹寺、色拉寺、哲蚌寺、扎什伦布寺),是庄严的佛教圣地和道场,是中国西北地区藏传佛教的活动中心,它以悠久的历史和在藏传佛教界的崇高地位享誉海内外。 塔尔寺始建于明洪武十二年(1379年)。塔尔寺是先有塔,而后有寺。因最初修建宗喀巴大师纪念塔,而后逐渐建成寺院,故得名塔尔寺,又名塔儿寺。塔尔寺藏语称为“衮本贤巴林”,意思是“十万狮子吼佛像的弥勒寺”。 【1】塔尔寺的历史<br> 塔尔寺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大师的诞生地。宗喀巴大师(1357~1419年)本名罗桑扎巴,早年学经于夏琼寺,16岁去西藏深造,改革西藏佛教,创立格鲁派(黄教),成为一代宗师。<br>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宗喀巴大师</i></h5> 传说他诞生以后,从剪脐带滴血的地方长出一株白旃檀树,树上十万片叶子,每片叶子上自然显现出一尊狮子吼佛像(释迦牟尼身像的一种),“衮本”(十万身像)的名称即源于此。 宗喀巴去西藏六年后,其母香萨阿切盼儿心切,让人捎去一束白发和一封信,要宗喀巴回家一晤。宗喀巴接信后,为学佛教而决意不返,给母亲和姐姐各捎去自画像和狮子吼佛像一幅,并写信说:“若能在我出生的地点用十万狮子吼佛像和菩提树(指宗喀巴出生处的那株白旃檀树)为胎藏,修建一座佛塔,就如与我见面一样”。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大金瓦殿(宗喀巴银塔殿)</i></h5> 第二年,即明洪武十二年(1379年),香萨阿切在信徒们的支持下建塔,取名“莲聚塔”。180年后的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禅师仁钦宗哲坚赞于塔侧倡建静房一座修禅。17年后的万历五年(1577年),复于塔之南侧建造弥勒殿。至此,塔尔寺初具规模。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米勒殿</i></h5> 明万历十年(1582年),第三世达赖喇嘛索南嘉措来到青海,主持了塔尔寺的扩建。从此,先后建成了达赖行宫、三世达赖灵塔殿、九间殿、依怙殿、释迦殿等,塔尔寺的规模迅速发展壮大。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九间殿</i></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依怙殿</i></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释迦殿</i></h5> 万历四十年(1612年),正式建立显宗学院,讲经开法,标志着塔尔寺成为格鲁派的正规寺院。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大经堂(显宗学院)</i></h5> <p class="ql-block"> 历代中央政府都十分推崇塔尔寺的宗教地位。明朝对寺内上层宗教人物多次封授名号,清康熙帝赐有“净上津梁”匾额,乾隆帝赐“梵宗寺”称号,并为大金瓦寺赐有“梵教法幢”匾额。</p> <h5 style="text-align:center;"><i>遍知殿</i></h5> 从清康熙以来,朝廷向塔尔寺多次赐赠,有匾额、法器、佛像、经卷、佛塔等,由于历史积累,该寺文物极为丰富,使寺院成为一座艺术的宝库。塔尔寺的迅速发展,规模越来越大,成为藏传佛教格鲁派蜚声国内外的六大寺院之一。盛时有僧侣3600多人,活佛80余人。 【2】塔尔寺的建筑<br> 塔尔寺的主要建筑依山傍塬,分布于八瓣莲花山的一沟两面坡上,占地面积143万平方米。<br> 塔尔寺有大金瓦寺、大经堂、弥勒殿、九间殿、小花寺、小金瓦寺等殿堂52座,有居巴扎仓、丁科扎仓、曼巴扎仓、大拉浪、大厨房、如意宝塔、太平塔、菩提塔、过门塔等僧舍及各类建筑1万余间,内藏文物10万余件。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大金瓦殿</i></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时轮塔</i></h5> 塔尔寺的殿宇僧舍规模宏大,建筑布局严谨,错落有致,气势壮观,风格独特,宫殿、佛堂、习经堂、寝宫、喇嘛居住的扎厦以及庭院交相辉映,浑然一体,是一座汉藏艺术风格相结合的建筑群。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塔尔寺建筑群</i></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塔尔寺建筑群</i></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塔尔寺建筑群</i></h5> 塔尔寺的建筑融合了汉族和藏族的建筑技艺,呈现出多样的风格,体现了两种文化的交融和共生。汉族建筑风格主要体现在建筑的整体布局和结构上,如多重檐歇山式屋顶、斗拱结构、彩绘梁坊及门窗等传统汉族建筑形式的采用。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大金瓦殿与米勒殿</i></h5> 而藏族建筑风格则体现在建筑的细节和装饰上,如屋顶的藏式飞檐、鞭麻墙的巧砌等的采用,展现了藏族建筑独特的艺术风格。这些藏汉文化符号的融合,使得塔尔寺的建筑具有独特的文化魅力。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酥油花馆入口</i></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护法殿入口</i></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金刚坛城殿</i></h5> 【3】塔尔寺的特色<br> 塔尔寺具有独特的文化特色。酥油花、壁画和堆绣被誉为“塔尔寺艺术三绝”,塔尔寺的酥油花雕塑栩栩如生,家喻户晓,举世闻名。<br>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堆绣</i></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壁画</i></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酥油花</i></h5> 由于历史的积累,塔尔寺有大量的文物。塔尔寺的佛像,是神圣与庄严的象征。 塔尔寺不仅是中国的喇嘛教圣地,而且是造就大批藏族知识分子的高级学府,寺内设有显宗、密宗、时轮、医明四大学院和欠巴扎仓,研习佛学和藏族语言、文字、天文、历算、医药、舞蹈、雕塑、绘画、建筑等各方面的知识。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显宗经院</i></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密宗经院</i></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医明经院</i></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时轮经院</i></h5> 塔尔寺内珍藏了大量的佛教典籍和历史、文学、哲学、医药、立法等方面的学术专著,该寺印经院所印的藏文经典及各种著述,畅销藏区各地。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印经院</i></h5> 该寺于每年农历正月、四月、六月、九月分别举行4次全寺性的大型法会,称之为“四大观经”。届时,各地群众云集,规模盛大,热闹非凡。另外,农历十月下旬还有纪念宗喀巴圆寂的“燃灯五供节”和年终的送瘟神活动。塔尔寺举办的各类活动,远近闻名。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九间殿广场</i></h5> 【4】山门<br> 走进塔尔寺,首先是被其宏伟壮观的建筑所折服。<br>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中山门</i></h5> 塔尔寺的山门有三个:中山门、东山门及西山门。西山门又称扎西康沙宫,建于清顺治七年(1650年),是藏式四柱三进院落建筑。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西山门</i></h5> 东山门为汉藏结合的牌楼建筑,双檐歇山顶,金色琉璃瓦,飞檐翘角。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修缮中的东山门</i></h5> 中山门是塔尔寺的主入口,高大雄伟,是塔尔寺三座山门中的正门,建于1996年,由邵逸夫捐资修建。山门造型新颖,结构独特,融合了汉藏建筑风格。 山门是佛教信众进入塔尔寺朝拜的起点,象征着从世俗世界迈向神圣佛国的门槛,象征寺院庄严与神圣。 中山门采用汉式歇山顶建筑,飞檐斗拱舒展灵动,檐角装饰鎏金铜瓦,阳光下闪耀华彩。 山门砌石基台,两侧设台阶,墙体采用藏式传统工艺,以赭红色鞭麻草(高原特有植物)捆砌而成,兼具防震、保温功能,形成鲜明的色彩与材质对比。体现藏汉文化交融。 入口采用三个门洞形式增强仪式感,叠起飞檐彰显雄壮;门前设祈祷旗杆,兼具汉式的典雅与藏式的庄严。门前两侧立有藏式祈祷旗杆(经幡杆),象征佛法与天地的连接。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中山门(内侧)</i></h5> 墙面雕刻、壁画等装饰精美、精致,内容富含宗教故事,如护法神像、佛教经典场景。檐下铜镜镶嵌、梵文雕刻等元素,既符合藏传佛教的护法传统,又融入汉地吉祥符号。 【5】八宝如意塔<br> 进入山门,首先来到的是寺前广场。广场宽敞开阔。<br>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寺前广场(中山门)</i></h5> 广场的西侧有八宝如意塔,是塔尔寺最具代表性的建筑。 八宝如意塔由八座塔组成,建于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据说,这八个塔是为纪念佛祖释迦牟尼从诞生到涅槃的八大功德事迹而建造。 八宝如意塔是典型的藏式佛塔,八座塔造型大同小异,塔身洁白呈瓶型,下方是方形须弥座,青砖砌成的台基,八座宝塔外围是汉白玉的护栏环绕。围了保护文物,在汉白玉护栏外又加了金属围栏。15年前去过塔尔寺,那时是没有金属围栏的。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八宝如意塔,摄于2010年</i></h5> 八宝如意塔每座塔的塔身高6.4米,塔底周长9.4米,底座面积5.7平方米。 塔身白灰抹面,底座青砖砌成,腰部装饰有经文,每个塔身南面还有一个佛龛,里面藏有梵文。 每天,有数不清的信徒来到这里转塔和朝拜。 (未完待续,照片拍摄于2025年7月29日,主要大殿内禁止拍照,部分照片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