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center;"><b>白沙寻痕</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公元二零二五年十月二十八日,我们有幸游览了海口市白沙门公园。</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白沙门位于海南省海口市美兰区海甸岛北部,北临琼州海峡,古称白沙津,由南渡江自然冲积形成。现存主体为2009年1月开放的白沙门公园,占地面积60公顷。</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公园以“白沙寻痕”为主题,通过妈祖文化雕塑、渡海战争纪念碑等展现白沙津渡口历史及海口地域文化,设置海口年轮、理想社区等五大功能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公园采用“一点、一轴、两线、五区”布局体系,核心景观为“起锚”雕塑及启航广场,"一轴"为海口年轮轴线,"两线"包括历史文化游览线和休闲生活体验线,"五区"涵盖海口年轮、理想社区、儿童梦想城等功能分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因房地产开发及采沙活动导致海岸侵蚀加剧,原生白沙滩沙源减少,现存海岸线以礁石和砂砾为主。园内设有摩天轮、过山车碰碰车等18个项目,网球场含8个国际标准场地等游乐设施及健身场地。</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center;"><b>海口地理历史</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海口从最早的几个小沙洲,慢慢“膨胀”,围起了所城,继续“膨胀”的沙洲连了起来,城墙被拆,河道和海岸线越来越规整,直到南渡江上筑起了大坝,拦截住泥沙,今天的海口才大致稳定下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史料记载,隋唐前,南渡江由博冲河入海,冲击形成白沙陆地,出现白沙河。宋代前,先后产生饲马堆、白沙门、过港村、海田村、通津村、胭脂园、关厂村等陆地。之后,白沙外再出现沙洲,称外沙,发展成新埠(新埠,即海中岛屿),形成白沙津。</p><p class="ql-block"> 白沙津的位置,如今大致跨越在横沟河两岸(今白沙、新埠、堆上之间)。此地又称白沙港、白沙渡、应神港。南来北往的商贾活跃了白沙津,为宋代琼岛最大贸易港口,货物出入门户,以及宋元水军置镇设防的郡治咽喉重地。</p><p class="ql-block"> 由于港道屡遭浮沙淤塞,大舟常泊的白沙口成为了宋时著名的码头驿站———“星轺驿”。以至于海南地方文史研究者蒙乐生一直主张研究白沙门,追溯海口最古老的历史。</p><p class="ql-block"> 宋末元初,迁津建浦,浦滩位于海田,即今海甸,亦是南渡江冲积而成,最初叫“海口浦”。于是这个900年多前诞生的名字,最后成为了海口的名字。</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海口文史专家冯仁鸿研究认为,海口地区原海岸线东起五公祠,经龙岐村、大英山、秀英村,西至后海角。</p><p class="ql-block"> 冯仁鸿研究发现,随着人口增多,海口浦不断扩大,港口码头移至通津,水巷口建成官渡。而此水巷口为老水巷口,大致在博爱路正北的位置。</p><p class="ql-block"> 此时有三处延至今日的历史,一是北门外至府城出现了海口市内最早的南来北往的大道,其中一段即今天的博爱路;二是元代在今中山路建的天妃庙,而当时此处统称北门外,说明港口渡海的频繁及周边之热闹;三是白沙津出现之前就存在的通津坊(前名迈本),是宋代海口辅渡海码头之一,元水军练兵场所,到清乾隆时称三亚,而三亚村到今天只留下了三亚路。</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白沙门专设天后宫,即妈祖庙。真名林默,福建莆田人。因她经常搭救海中遇难渔民,人称:妈祖。后朝廷葆彰封为“天后”。</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拆城填濠拦海</b></p><p class="ql-block"> 仔细看清末民初的海口地图,得胜沙真是一片沙,有外沙河将其与南边的关厂、盐灶,以及东面的天妃庙一带陆地隔开。外沙河在民初因河床淤浅,填成了陆地,称古街后和外沙后,现在是富兴街和得胜沙后巷。西北角上的椰子园可能是424医院(现在叫眼科医院)。此时新港码头还未成气候。</p><p class="ql-block"> 1912年民国建立,置海口镇。1926年(民国十五年),海口镇从琼山县分出,设立海口市政厅。</p><p class="ql-block"> 吴梅听父辈说过,1923年开始拆明海口所的城墙,拆了几年才拆完。1926年,没了城墙后房屋大面积翻新,骑楼便盖起来了。</p><p class="ql-block"> 冯仁鸿著《海口市陆地形成与街道沿革史》中记载,拆城前,海口城内外街道多系五六米宽的石板马路,拆城后扩建成能行驶汽车的街道,部分还铺上了水泥路面。</p><p class="ql-block"> 除了老街扩建改名,又填掉了许多水域。如填掉牛皮塘为永乐街;水巷口填建,加宽至9.5米,和港口街合并为水巷口街;已被称为外沙溪的水,也是拆城后填建铺砌石板;南部拆城前多系池塘沼泽之地,拆城后,建起了中山纪念堂及住宅,称文明路。</p><p class="ql-block"> 据说拆城前,由于长期倒垃圾侵蚀河面,陆地不断扩大,1925年将拆城的方块大石头筑长堤堤岸,长堤便成为当时的海口港码头。城外东部在拆城前已建住宅,后填濠建路,有城脚路、龙文坊路;城西部拆城后建了铺宇,扩路铺水泥改名新华北路;城西浚濠外永兴街是民国后在东厂村便填塘汜建街,名塘畔路。</p><p class="ql-block"> 冯仁鸿说,1939年日军侵琼,强迫市民开建今海府、海秀两条公路,扩龙华路,直至1950年解放;解放前的5年海口城市建设几乎处于停滞。</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49年下半年,国民党军队10万余人从大陆各地溃逃琼岛,构筑起一道海、陆、空的立体防线,妄图阻止人民解放军解放海南。在琼崖纵队的接应下,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第四十军、四十三军及炮兵、工兵各一部共10万余人遵照中央军委和毛泽东主席的指示,迅速组成渡海作战兵团,开展战前各项准备工作。1950年3月5日开始,渡海作战兵团先后组织两个加强营和两个加强团,分两批四次胜利潜渡,4月16日,兵团主力组成两个梯队,分乘木帆船,正面强渡琼州海峡,在琼崖纵队和先遣登陆部队的有力接应下,于海口白沙门以西至临高角一带突破国民党军的重重封锁,大举登陆,继而向纵深发展,在澄迈黄竹、美亭与国民党军决战,歼灭国民党军主力。4月23日,海口解放。随后,登陆野战军与琼崖纵队兵分东、中、西三路追击南逃的国民党军队。5月l日,海南全岛宣告解放。</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次战役开创了世界军事战争史上木船打败兵舰的先例,在中国人民革命斗争史上谱写了光辉的一页。琼崖革命能够坚持“23年红旗不倒”,是千千万万的琼崖共产党人和革命军民用鲜血铸就的。在漫长的革命斗争中,仅留下姓名的革命烈士就有2.3万多人,那些没有留下姓名的无名烈士就更难以计数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据梳理解放海南岛战役史料的海南省渡海作战史研究会会长马海南说:“我父亲马正新曾任第四野战军第43军128师警卫营2连1排排长,在渡海作战时负责保卫机要人员和电台。”马海南曾听父亲回忆当时的渡海作战场景,1950年4月17日拂晓,渡海大军第一梯队中的第43军2个加强团在澄迈县玉包港登陆,立马向纵深发展。</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部队走走停停,战士们看到敌人飞机来了,就立即分散卧倒或躲到林子里隐蔽。”马海南说,“我父亲率电台分队前进,遇到了敌人机枪阵地的封锁,由于受阻耽搁,电台分队逐渐与我军前方战斗部队拉开距离。电台分队仅配备少量手枪,火力薄弱。一旦拖延,有被敌人包抄的危险,要趁敌人还不了解我们情况的时候,快速通过这个封锁口。”</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马正新当过机枪班班长,熟悉机枪的点射规律。他计算着敌人射击的子弹数量,利用对方换子弹的机会提醒前方战友冲过了封锁线。马海南讲述道:“敌人是个老练的射手,子弹换得很快。我们还有很多人没有冲过去,机枪就又响了起来。父亲带着一位战友顺着流水沟,匍匐到敌人机枪射手的侧面,用两发子弹打掉了敌军两个射手。”最终,马正新和战友们突破了敌人的封锁,赶上了部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回溯解放海南岛战役的烽火岁月,琼崖纵队发起的秋、春、夏季三大军事攻势,为解放海南渡海作战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同时,琼崖纵队也充分发挥了本地优势,与渡海作战兵团密切协同,共同谱写了壮丽的胜利凯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园内有白沙门战斗遗址,1983年迁至现址。陵墓前面竖立一座石碑正面镌刻朱德1957年1月27日的题词“渡海英雄永垂不朽”。</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50年4月23日海南岛解放,6月,海口镇脱离琼山县,重新设市。此后与水域有关的建设有:解放路西延,填塘建街,分为解放东、西两路;和平路一带解放前多属农田、坟地和水洼地,60年代建路,分南、北两段;大英山开辟人民公园,公园前挖东西两湖;城西古铜锣园填池塘沼泽扩建成大同路;大同路东原系一片沼泽地,解放后建成人民广场;1965年4月至1966年元旦前,全市动员,将古老、淤浅了的盐灶港和沙土港填建成滨海大道,把海口外、内港连接起来。</p><p class="ql-block"> 查阅当时的报道,滨海大道亦是防洪大堤,道北多海水。住在长流镇上的叶先生说他小时候来海口玩,整个世贸一带都是拦海的养殖业。直至海南建省办特区,上世纪九十年代国贸、世贸填水搞建设,才成了今天的模样。</p><p class="ql-block"> 城北长堤路向东西伸展,1960年,西路是海口内港货运码头之一,东堤后来喷砂填建,接通了和平路;人民路是在拦海大坝工程基本完成,1969年10月人民桥竣工后开辟的,从大桥至白沙门还不横跨鸭尾寮、白沙门两溪。即使到了上世纪90年代,整个海甸岛仍是东一片水塘,西一片沼泽。</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如今的白沙门公园建有环园游览路和红色橡胶跑道,主题教育、主题健康、主题儿童乐园及其游玩设施。现代化气息扑面而来,分外浓郁。椰林参天大树,高不可攀。游人如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