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老舍《多鼠斋杂谈》有感一一多鼠斋里见脊梁

Heart若澜(谢绝赠花🙏)

<p class="ql-block">文/Heart若澜</p><p class="ql-block">美篇号/413977814</p><p class="ql-block">图/网络致谢</p> <p class="ql-block">翻开老舍先生的《多鼠斋杂谈》,纸页间扑面而来的不是宏大的历史叙事,而是带着烟火气的市井絮语。可越是细读,越能感受到字里行间翻涌着的精神浪潮——那是知识分子在乱世浊流中坚守的文化品格,是普通人在生存夹缝里迸发的生命韧性。​</p><p class="ql-block">文中描绘的生存图景堪称狼狈:漏雨的屋顶下鼠辈横行,粗粝的饮食引发肠胃告急,连一顶遮体的帽子都要算计着铜板购置。可贵的是,老舍并未沉溺于自怜自艾的情绪泥淖。他写戒酒时的天旋地转,却不忘调侃自己像株被拔了根的水仙;他叹物价飞涨得离谱,偏要用数学公式算出 “三千字换两斤肉” 的荒诞比例。这种举重若轻的生存智慧,恰似中国传统文人 “穷且益坚” 的精神传承。当贫血引发的眩晕模糊了视线,他却用蘸着墨香的笔尖刺破时代的阴霾,在颠簸的岁月里完成《四世同堂》的鸿篇巨制。原来真正的文化坚守,从来不是高坐书斋的清谈,而是在柴米油盐的琐碎里依然紧握精神火炬。​</p> <p class="ql-block">最令人击节赞叹的是老舍特有的幽默笔法。他将褪色的灰布制服戏称为 “天然防空装”,把暴涨百倍的帽价说成 “时尚溢价”,看似插科打诨的背后,藏着对民生疾苦的深切体察。那些看似漫不经心的闲笔,实则精准勾勒出战时大后方的社会肌理:物资匮乏催生的黑市交易,战火间接造成的民生凋敝,文化人在理想与现实间的艰难求生。当他写下 “乱世的鸡也要死两道”,轻松诙谐的话语裹挟着历史的沉重,让读者在会心一笑中触摸到时代的褶皱。这种含泪的微笑,比声嘶力竭的控诉更具穿透力。​</p> <p class="ql-block">阖卷深思,方悟经典的分量恰在此处。老舍先生从未将自己置于旁观者的位置指指点点,而是以亲历者的姿态卷入时代洪流。他的笔墨既书写个人的困顿挣扎,更映照出一个时代的集体记忆;既有着士大夫 “居不易” 的生存智慧,又饱含着平民百姓的生活温度。这种将个体命运与时代变迁紧密交织的写作方式,让半个多世纪前的苦难与挣扎,依然能在当代读者心中激起共鸣的涟漪。​</p><p class="ql-block">合上书本望向窗外,霓虹灯下的都市人或许难以想象当年的艰难困苦。但当我们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困顿时,不妨想想那个在 “多鼠斋” 里笔耕不辍的身影,他用行动证明,真正的强者从不抱怨环境的恶劣,而是在荆棘丛中开辟出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这种在泥泞中起舞的生命姿态,正是中国文化人在苦难中最动人的生存智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