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的石刻艺术殿堂·龙门石窟④

焦成功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龙门石窟宾阳南洞的开凿与营造,承载着两代王朝的历史印记与人文情怀,既是北魏皇室信仰的见证,更是初唐造像艺术与书法艺术的璀璨结晶。</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该洞窟的营建始于北魏时期,由宣武帝为追念文昭皇太后发愿开凿。然而,北魏时期的工程仅完成洞窟外立面、内部空间结构及窟顶莲花藻井雕刻,核心的造像工程尚未启动便因故辍工,为其留下了跨越时代的“未竟之篇”。这一中断,使得洞窟的艺术风格最终在初唐得以重塑,形成了独特的历史衔接性。</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至初唐贞观年间,宾阳南洞的营造迎来关键转折。据窟外北侧《伊阙佛龛之碑》记载,洞内正壁一铺五尊大像,由唐太宗第四子魏王李泰为亡母长孙皇后祈福所雕造,工程于贞观十五年(641年)十一月正式完工。值得注意的是,同年十月唐太宗李世民曾“大阅于龙门”,这一重要活动与该窟造像工程的收尾在时间上高度契合,侧面印证了皇室对此次造像工程的重视,也赋予了洞窟更为深厚的政治与文化内涵。</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从造像艺术风格来看,宾阳南洞初唐造像展现出鲜明的时代转型特征。洞内正壁主尊佛像高8.60米,结跏趺坐于长方形束腰须弥座上,其面相、躯体及服饰彻底摆脱了北魏时期“秀骨清像”“褒衣博带”的纤细审美,呈现出面容饱满、肩胸宽厚的饱满形态;衣纹刻划也从北魏的直平阶梯式技法,转变为更显圆润流畅的圆刀刀法。主尊与两侧二弟子、二菩萨像的造型及服饰均显厚重,既上承北魏造像的刚健雄伟之气,又下启唐代造像生动活泼的灵动之风,成为连接北朝与盛唐艺术风格的重要纽带。</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除核心造像外,宾阳南洞还拥有丰富的附属龛像,共计小龛350多个,其中带有唐贞观纪年的像龛达27个,是龙门石窟中贞观纪年像龛数量最多的洞窟。这些纪年像龛为研究初唐造像的分期、题材与工艺提供了精准的年代标尺,也奠定了宾阳南洞作为初唐造像艺术重要代表的地位。</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纵观宾阳南洞的历史与艺术价值,它不仅是一座跨越北魏与初唐的石窟,更是一部立体的“石上史诗”——既记录了皇室的信仰与孝行,也见证了中国古代造像艺术与书法艺术的传承与革新,至今仍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卓越的艺术魅力,吸引着世人驻足瞻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