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世界上最多彩的地方(34)

张晓平

<p class="ql-block">云南:世界上最多彩的地方(34)</p><p class="ql-block"> 冠岭望海</p><p class="ql-block">历史篇:明军进入云南</p><p class="ql-block"> 元未,民不聊生,民变蜂起,红巾军率先首举义旗,揭开了反抗元朝统治的义旗,其中最为重要的有三支,分别是朱元璋,张士诚和陈友谅。经过数年的征战,朱元璋先后战胜陈友谅和张士诚。得胜的明军集中兵力,在大将徐达和常遇春的率先占领了元大都(今北京)。 </p><p class="ql-block"> 元顺帝被迫逃回草原,仍自称“大元皇帝”,其政权史称“北元”,继续使用“至正”年号和“惠宗”庙号,元朝在云南的残余势力仍由蒙古梁王控制,继续奉“北元”年号,与明朝对抗。</p><p class="ql-block"> 1381年,明军南征云南,次年(1382年)梁王兵败自尽,大理总管段世投降,云南才被明朝完全控制。因此,从1368年元朝退出北京,到1382年云南被明朝收复,云南蒙古人的统治延续了 14年。</p><p class="ql-block"> 明军进入云南后,为安定民生、恢复经济,采取了一系列系统性措施,涵盖农业、基础设施、民族关系、文化教育等多个方面,主要包括:</p><p class="ql-block">1. 大规模军屯与移民垦殖</p><p class="ql-block"> 明廷采纳将领沐英建议,推行“卫所屯田”制度,将征战官军转为屯田官军,开垦荒地、自给自足。洪武二十至二十一年间,调往云南的屯田官军达12万余人,开垦耕地迅速突破百万亩。同时,鼓励内地汉人移民云南,带来先进农业技术,形成军户与民户共同开发的格局。</p><p class="ql-block">2. 兴修水利与基础设施</p><p class="ql-block"> 沐英主持疏浚河道、修建水利设施,保障农田灌溉;修整道路系统,设堡23处,改善交通条件,便利商旅与军需运输。</p><p class="ql-block">3. 发展多元经济</p><p class="ql-block"> 除农业外,明朝还开发盐井、铜矿、银矿等资源,推动手工业和商业发展;通过“以盐易米”政策,吸引商人向边远地区输送粮食,解决军粮问题并活跃市场。</p><p class="ql-block">4. 推行土司制度与民族安抚</p><p class="ql-block"> 对归顺土司保留世袭地位,加强节制;对抗拒者实行“改土归流”,派流官治理。沐英采取“开谕在先,用兵在后”策略,减少杀戮,恩威并施,缓和民族矛盾。</p><p class="ql-block">5. 建立行政体系与文化传播</p><p class="ql-block"> 设立云南布政使司与都指挥使司,分掌民政与军事,构建完整行政网络。同时兴办儒学,传播中原文化,设学校于大理、楚雄等地,推动“礼乐教化”。</p><p class="ql-block"> 这些措施的实旋,迅速恢复了云南战乱后的经济秩序,为明朝长期稳定统治西南边疆奠定了坚实基础。</p><p class="ql-block"> 明军进入云南,这是中央汉族政权首次真正意义上的完整地控制了云南这个西南边陲之省,这个面向东南亚的门户。云南的众多少数民族(古书上称西南夷)从此彻底溶入大中华。即使后来的大清替代了大明,也没能改变这个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回到本书开篇提及的“西南有朋”(周文王《易经》语),不得不佩服祖先的睿智和远见卓识,从而我们更加珍惜祖先留给我的的每一分土地。</p> <p class="ql-block">摄于广西北海康定路,阴</p>